陈爱国:终于破解了人为什么会理想化自己?

分析家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文章的开头我要先分享一段我在上周五写下的一段心理咨询笔记:今天G来访者又有了很大的一个突破,她意识到了自己的理理化特征,她说“我过去的特征可能是理想化,理想化孩子、父母、老公、总裁班、设计师职业、企业家职业等等,更重要的是理想化自己。因为理想化了就看不到真相,只看到自己想看到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问题是理想化是如何造成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破解这个迷题,就不得进入到拉康关于“欲望”的维度。一个人孩子自恋,理想化自己和父母,首先是父母鼓励和允许孩子理想化自己,或者是更深层次的角度看,首先是父母自己本身就很自恋,本身就处在理想化之中,所以父母也鼓励孩子理想化自己,父母在孩子面前灌输了自己是完美的父母的形象,孩子在父母的眼里,也一定是要成为一个完美的孩子。</span></p> <p class="ql-block"><b>那么,问题又来了,这些自恋孩子的父母的自恋又是从哪里来的啊?</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个问题,西方人并没有给出具体的答案,精神分析创始人弗洛伊德与荣格也只是给出一个古代的神话原型故事,纳西西斯的自恋神话。但是,对于人类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一个神话,西方的精神分析至今无解。</span></p> <p class="ql-block"><b>由此,我不得不继续做出一些深入的思考。有一天,我突然发现,理想化源自于“嫉羡”,即羡慕嫉妒恨。</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为什么我会产生这样的思考,因为我感觉到自恋和理想化其深层次是包含着一种对于自己的现实自我深度的怨恨和不满在里面的,即理想化自己其实是不接受真实的自己,理想化父母,其实是不接受真实的父母,理想化恋人,其实是不接受真实的恋人,包含着“你其实是、也应该是可以更好的、更完美的”意图存在的。</span></p> <p class="ql-block">由此看来,理想化自己和他人,并不是一无是处,它至少隐喻着“改变”的欲望,即与理想化形象看齐和成为理想化形象的欲望。</p> <p class="ql-block">这么说来,理想化自己和他人的人,或者说自恋的人,注定是要经历痛苦的,因为现实不达标,自己不达标,父母也不可能达标,自我的评价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相距甚远,自己的期待必将屡屡受挫。</p> <p class="ql-block">理想化里面隐藏着对于自己和他人与世界的“不满”的基因,这可能是自恋者的人生积极的因素。</p> <p class="ql-block">自恋、理想化之所以源自于嫉羡,主要是因为自己与别人比较时“不如”别人,或相距甚远,但是又在实际的行为中没有办法,于是与其恨别人不如爱自己,在幻想中将自己夸大,在幻想中“战胜”了别人。所以理想化一旦形成,会象吸大烟一样过瘾,令人陶醉在其中而难以自拨。</p> <p class="ql-block">理想化意味着一种极端化,它又喻示着理想化的人易走极端,同时极端化的另一面是“妖魔化”,所以一个人在理想化一部分人的时候也同时必然将另外一部分人妖魔化,这是我们需要注意和反思的。</p> <p class="ql-block">陈爱国:中国第一位独立执业心理咨询师(1989年开设大陆第一家个人心理工作室);北京中法精神分析成员,拉康派分析家(拉康一勾非一陈爱国)。2010年接受《纽约时报》心理学人物专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