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茶余》(一)</p> <p class="ql-block">茶余:</p><p class="ql-block"> 任何艺术都有档次和标准的。不同档次和不同标准的人不能在一起讨论问题,也不存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什么都可以造假,只有作品本身不会造假;什么都可以忽悠,只有作品本身不需要忽悠。作品在,不会因为人的吹捧或诋毁有任何改变。</p><p class="ql-block"> 认知度低,永远写不出有深度的作品;认知度低,也永远欣赏不了有深度的作品。因为他们从不独立思考问题,也从不敢反向思考现实的表象事物。因此,写出的作品必然是大路货,没有个性。</p> <p class="ql-block">茶余:</p><p class="ql-block"> 歌曲,是综合艺术。词是底活,是灵魂。一首好歌考量的是综合指标,词、曲、演唱、制作都要在一个水准线上。因此,好歌一定有好的团队,他们的审美标准大底相同。在承接某项创作任务时,一定会想到那些合作过的人。当然,也有另外的情况,一首好词无意间被某名家看好,然后请名演员演唱,成为高质量的歌曲。无论哪种情况,词首先要过得硬,否则,给你机会也白搭。有些人词不怎么样,却总想找名家谱曲,仿佛有了名家便可一曲成名。其实不然,一、名家对词是很挑剔的,词不行人家是不给作曲的;二、即便通过关系勉强谱曲,也不会成为名曲。奉劝那些执着于“出名”的词作者,沉下心来,研究一下如何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好词是会发光的,放在那,总有被相中的时候。花香自有蜜蜂来,城美不言天下知。</p> <p class="ql-block">茶余:</p><p class="ql-block"> 好歌词应具备两点:鲜明的特色和优良的品质。特色是外象,品质是内核。特色让人过目不忘,内核让人回味悠长。</p><p class="ql-block"> 歌词立意要高,否则便沦为娱乐。为快乐而快乐,为痛苦而痛苦,不是创作的目的。只有通过快乐和痛苦的表象,反映某一时段某一人群的精神情怀才有价值。</p><p class="ql-block"> 思考问题的深度,决定作品的思想高度。歌词作者不是理论家,也不是思想家,但要具备理论家和思想家的思辨能力。只有具备这种能力的词家,写出的作品才有力度。</p> <p class="ql-block">茶余:</p><p class="ql-block"> 宏观上讲,歌曲服务于大局,服务于政治,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时代文艺的特色。但如何艺术化地呈现主旋律歌曲,是每个词曲作者认真思考的问题。就歌词而论,本人认为,当下主旋律歌词存在的最大问题是“长、满、直”。长,本身不是问题,但不该长的长,便是啰嗦。词作者要学会剪枝,要懂得哪些是有用的,哪些是没用的,否则,看似丰满茂盛,但却没了主杆,没主杆的树经不起风雨,没“主杆”的词经不起推敲。满,不是长的问题,是词意情绪密实紧凑,语言词汇单调均衡。一首词有张驰有度、参差不一,谱出来的旋律才会韵律。直,即是直白。整首词没有形象,全是概念堆砌,生硬乏味,枯燥无趣。注意到以上问题了,主旋律歌曲才会有大的提高。</p> <p class="ql-block">茶余:</p><p class="ql-block"> 我们习惯了相互吹捧的语言交流方式,也习惯了对人和事物不经思索的普遍认知,于是便产生了大量的垃圾语言一一假话、套话、废话。当这种思维与创作对接,便出现了概念化、程式化、庸俗化。其结果必然是题材千说一题,形式千篇一律,语言千人一面。到头来,只是先说后说、声大声小而已。</p><p class="ql-block"> 歌词一但与曲结合传唱出去,就不存在词曲孰重孰轻的问题。词曲是有机的一体,无论先词后曲亦或先曲后词,都是在相互启发刺激下产生的歌曲作品,如同血肉连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茶余:</p><p class="ql-block"> 要想推出一首有品位、有挡次的歌曲作品,应具备三个方面的因素:绝佳的创意,一流的团队,有影响力的平台。</p><p class="ql-block"> 你觉得没人写过,不一定没人写过;你认为是新鲜的,不一定是新鲜的。重要的是,即便别人写过,你却能以全新的视角和认识,写出不一样的面貌;即便不新鲜,你也会独出新裁写出全新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每写一首词,都应该有沉淀的过程。歌词的火种埋下了,需要适当机会点燃,点燃后还要经过冷却和沉淀,只有“足月”了,才可能生出健康的歌词宝宝。</p> <p class="ql-block">茶余:</p><p class="ql-block"> 搞创作没有自己的判断,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总是跟风跑,什么话流行写啥,什么政治回号新鲜写啥,各种节日场场不落,不问质量,只管应景,作品一经推出,一片赞扬之声,你好我好,相互捧场,有问题吗?有,不说,说了谁都不高兴。“不是你亲手点燃的,那就不能叫做火焰;不是你亲手摸过的,那就不能叫做宝石。”作品被“优秀”被“经典”现象普遍存在。好的作品,没被推荐,就不算好作品,没有主见,只有“主场”。在此现象下,大谈繁荣艺术,岂不是自欺欺人?</p> <p class="ql-block">茶余:</p><p class="ql-block"> 作品表现时代的符号感强,易流行,但生命力低,尤其某些政治口号原封不动的嵌入作品里,生命力更低。《我的祖国》、《我和我的祖国》都没有某时代的符号印记,但传唱至今。因此,还是要用自己的语言写自己的感受,即使是命题创作,也要学会“化解”,绝不能“拿来”拼凑。写行业歌曲或旅游歌曲,也存在同样问题,行业感越清晰,地域符号越明确,传唱范围越窄。《雾里看花》是为“3.15”打假写的歌,含蓄委婉,流转甚广,谁能将此歌与“打假”联系在一起呢?创作,归根结底是通过某一特定的情景表现精神风貌和思想内涵的,立意高,才会产生共情。</p> <p class="ql-block">茶余:</p><p class="ql-block"> 艺无止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当我们自认为写得好的时候,是自己的认知到了临界点,看不到存在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我们在艺术跨界问题上,存在误判,比如,认为艺人会写字,就说书法了得,大加赞杨,其实,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人称不上书法。真正的跨界,应该抛开其它光环,就艺论艺,但抛开后大多一文不值,这便是当下之现状。</p><p class="ql-block"> 艺术形式和主题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写长篇小说的,不一定能写好百八十字的歌词;能写好弘大题材的,不一定能写好乡间小调。作品本身的质量优劣,决定作者的水平高下,而不在于你写的篇幅长短,写的题材大小。</p> <p class="ql-block">茶余: </p><p class="ql-block"> 无论从事哪一门艺术,都必须在“根”上下番苦功夫,这个“根”尽管埋在“土壤”里看不见,但,它决定着“果”的质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智慧人做事用“笨”办法,聪明人做事用“巧”办法;智慧人志存高远,聪明人利在当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我们学歌词或点评歌词,大部分是从技术层面探讨问题的。技法是有限的,很快就能掌握。但技法以外的东西却是一辈子的事情一一学识,修养,眼界,格局,等等,走着走着距离就拉开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