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析城山——记华夏创世神话发源地之一

梦幻的帆船

近日得闲,翻看旧照,当看到故游之地析城山时,愣了愣,想起近年来对其的认知,不由浮想联翩。 <p class="ql-block">  记得首次结识析城山,还缘于2015年秋日里某个周末的一次偶然想法,按照手机地图上的指引,当日即与家人们驱车前往。到了山区,跟着导航一路拔高,沙石子铺就的简易车道蜿蜒盘旋、尘土飞扬,当车行走上悬崖峭壁边缘时,惊心动魄,最终抵达了山底一片泥泞的荒地,十数辆汽车杂乱地停放,南向小道边简陋地挂着一块大峡谷的指示牌,商贩们张罗着小吃,游客可真不少。(备注:现如今通往析城山和柏杨村的旅游公路已通车。)</p><p class="ql-block">  稍事歇息,随即收拾行囊、辨明方向,沿着盘山车道开始爬山。天高云淡,山里的薄雾未完全散去,路边苍松翠柏、鸟语花香,奇峰怪石挂在山间,不时还有松鼠闪躲在道旁。登山,对于我这种“一日登临峨眉顶”的人来说,就算扶老携幼,依然不在话下,偶尔驻足眺望远山,顿觉神清气爽。</p> 来到山顶平台,地势陡变,人随着车道缓慢地盘桓下行,来到了一处洼地,迎面而来的是一大片一大片衰黄的草坪,偶有低矮的苍白石林、葱绿灌木散落其间,四周远处有高地遮挡,不得眺望,山顶的地貌与一般山峰形态迥异,呈现“碗”状。 此处大面积高山草甸被人们命名为“圣王坪”,草场中央有一泓水潭,当地人叫它“娘娘池”,水潭旁边有座破败的石头建筑,为明清时期所筑的汤帝庙,此时已被当地牧民作为栖身之所,水潭西边的原汤帝庙已损毁。离池水不远处,十来匹马儿分散在周遭草坡上悠然吃草,而兴致勃勃的游客却在潭边骑马,绕水奔驰、嬉闹。此情此景,仿佛置身于塞外草原,就地往草地上休憩片刻,好不惬意。尽兴后方寻路下山、归家。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汤帝庙</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狼毒花(又名胭粉花)</div> <p class="ql-block">  第二次游山,已是近六年后的某个夏日,带着让小孩们登山锻炼身体、放松心情的想法,我再次来到了析城山顶。此番不仅领略了狼毒花丛的妖艳,还探秘了黑龙洞窟的幽凉,当一大群黄牛从身边环伺而过时,小孩的惊叫声和牛群的低鸣声相互交织呼应,又是一幅乡村田园牧歌的美丽画卷。</p> <div style="text-align: left;">  以上游山仅是平常的两次周末郊游,内心并无波澜。在此期间的数年时光里,平日一有闲暇便喜欢往山沟沟里钻的我,无论是沿柏杨大峡谷挂壁山道寻幽探访,或是下到深山谷底溪流中去捉蟹为趣,或是爬上横河红沙岭东望十八罗汉,析城山的山前山后,山上山下,游过不止一遍,对各处景点已是如数家珍,在此不一一赘述。</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left;">  直到今年暮春,五一假期里,我突发奇想,带孩子到山顶放风筝,析城山的草场岂不正是绝佳场所(备注:事实证明,现场效果非常不错),于是开始了第三次游山。由于目的简单,当家人们正热衷于在碧空中自由放飞的时候,我选择漫无目的地径直向南走去,匆匆路过以往尚需要远望的牧民家蒙古包,于是偶然地来到了草场南向的山口。山口处孤单地立着块标识牌,标示此地即为南天门。</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牧民蒙古包</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景点标识牌</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南天门</h3> <div style="text-align: left;">  站在山口环望内外,山口以内是连接着广袤原野边际的大片枯黄草场,给人以萧瑟衰败之感,而从山口向外看却是草木郁郁葱葱,一派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独有的地貌特征导致了内外气候、景观截然不同,令人啧啧称奇。 </div> <div style="text-align: left;">  到家后,回想起析城山山口奇异的景观,我怀着一颗好奇心,详细查阅了有关资料,试着问询南天门的由来,析城山源远流长的故事终于从文献资料中缓缓走出,我如同懵懂的孩童般幡然醒悟,有种拨云见日的感觉。这不正是传说中的神山昆仑,众“神”居住的地方吗!这故事还得从本世纪之初讲起。</div> <div style="text-align: left;">  2011年12月15日,《国土资源遥感》第四期刊文《地球上的环形山——析城山岩溶洼地成因分析》。该课题由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高级工程师刘刚、曹文玉,中国地质大学李述靖,沈阳市勘察测绘研究院黄相成四人联合完成。他们在文章“引言”中写到:“王屋山位于山西省与河南省交界处,地形巍峨挺拔、山清水秀,其西接中条,东挽太行,南邻秦岭,具有一系列代表该地区地质历史和地质作用的地质遗迹,因而其南坡部分地区在2006年9月18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王屋山世界地质公园。笔者在1990年利用TM遥感图像对中条山和王屋山的部分地区进行铜矿地质调查时,在地质公园北侧王屋山的主脊部位,发现一个面积相当大的洼地。该地海拔接近2000米,且在地形陡峭的山脊上,存在如此大面积的洼地显然不合乎洼地形成的自然规律。2010年笔者再次使用1:60000的彩色红外航空像片和高分辨率的中巴地球资源卫星02B星(CBERS-02B)的CCD全色图像对洼地进行了遥感解译,并对解译成果进行了初步野外调查,认为该洼地是一个成因有待于深入研究的大型封闭岩溶洼地,具有重要的科研、科普和旅游价值。</div> <div style="text-align: left;">  21世纪初,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研究所研究人员在解读《山西省地图集》1:35000阳城幅地图时,发现山西省阳城县析城山的地理地貌,山体酷似一条卧伏于王屋山西北、头朝北面向西的巨龙。于是又以1:50000大比例尺地形图和美国卫星遥感图像进行校核。随后,科学院组织相关研究人员围绕析城山展开了多年的考察研究。</div>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昆仑丘地龙之西龙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据《山海经·海内西经》记载:“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而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际,非仁羿莫能上冈之岩。”王屋至太行一带正处于中原之西北,其地形地貌系亿万年前滨海岩体长期被风浪侵蚀形成,使该地区山体呈现独有的垂直层状结构特征。</p><p class="ql-block"> 经考察发现,山西南部集中了几乎所有的上古名山。从析城山经纬轴十字架的轴心四望:</p><p class="ql-block"> 西部有舜王坪,据说是舜耕田之所。再往西是皇姑幔,据说是娥皇女英的居所。</p><p class="ql-block"> 西南有虞山,山下有舜都蒲坂。</p><p class="ql-block"> 西北方向是霍太山、姑射(yè)山,霍太山为上古五镇之翘楚、五岳之滥觞;姑射山是唐尧求贤得妻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往北,有炎帝所在的羊头山,共工怒触的不周山。</p><p class="ql-block"> 往东是太行山南端,有箕子山,为箕子观天象之古天文台。</p><p class="ql-block"> 如此多上古名山集中在一个并不算大的范围内,这个大模样十分符合《山海经》里昆仑“方八百里”。试想,“方八百里”的昆仑不可能只有一座山峰,必然是群峰环列,名山比肩。如此,可否说,上述群山都是昆仑的一部分呢?</p> 考察还发现,析城山及其周边地区的自然地貌景观居然也能和《山海经》等传世书籍中的描述一一印证。 其一为昆仑天柱。天柱本义为古代神话中支撑苍天的柱子。战国屈原《楚辞·天问》中有:“昆仑悬圃,其尻安在?增城九重,其高几里?”悬,即著称于世的“昆仑天柱”;圃,即闻名天下的空中花园。古书记载,昆仑天柱,高耸入天,周圆如削,其险无比,其状无双。从伏羲时起,先民便认为昆仑是高耸天地间的天柱。这种地貌形态世所罕见,属太行—中条—华山深断裂中典型的断块山构造。四周悬崖绝壁,龙形山体突兀于天地间,相对高差达千米以上,蔚为壮观,在远古上古时期已传为天下奇观。《拾异名山记》写道“昆仑其高日月之上,山有九层,每层相去万里。” <div style="text-align: left;">  其二为“空中花园”。指海拔1650米以上的昆仑山柱顶端、龙形山体之上1600余公顷的天然大花园,因为昆仑丘四周均为壁立千仞的悬崖,故远古、上古称之为“悬圃”或“悬苑”。苏轼“阆苑千葩映玉辰,人间只有此花新”中的“阆苑”,指阆风悬苑,即昆仑悬圃,玉辰指天宫昆仑圣王坪。所以,昆仑悬圃又叫天宫花园。从有巢、燧人、伏羲至炎黄乃至尧舜,地球正处于暖湿,年花期长达9个多月,品种多达300余种,花株高达1.5至2米。可见,公元前六十世纪至前二十世纪,昆仑丘是名副其实的天宫悬圃。</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远古上古时人们习惯将“昆仑天柱”与“空中花园”合为一个词——“昆仑悬圃”。奇异美丽的昆仑悬圃是远古先王先民不愿意离开昆仑丘的最为重要的原因之一。</div> <div style="text-align: left;">  其三为“增城九重”。增城,即层城,增城九重,指山形似多层城楼。《淮南子·地形训》:“掘昆仑虚以下地,中有增层九重,其高万一千里百一十四步二尺六寸。”</div> <div style="text-align: left;">  据考察,昆仑丘南、西南、西一带有广达几十平方千米的紫红色砂岩(备注:即横河红沙岭)。远望昆仑丘,这些层状的、波形的紫红色砂岩以及增城九重,共同托起昆仑悬圃,是“祥瑞紫气”的本源。</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祥瑞紫气<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道教之大罗岭。又称峤山,位于析城山以南。</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千峰列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其四为“列笋天涯”。指一排排如竹笋般尖峰由近到远排列到天边,十分神奇壮丽。此景位于天宫圣王坪西面,道家称其“西极山”(《淮南子·地形训》)。</p><p class="ql-block"> 其五为“千峰列嶂”。指峰峦层层叠叠,由近及远,直排天际,晨雾轻拂,似幻似仙。此景斜列于天宫圣王坪东南。道家称其“波姆山”(《淮南子·地形训》)。</p><p class="ql-block"> 列笋天涯、千峰列嶂,是昆仑环护诸山中最为壮丽秀美的“好云山”(备注:清代陈廷敬语)。在夏族颛顼绝地通天后,早期风水家又将其作为风水形势宗五大要素之一的“砂山”,作为环护龙穴的砂山之“四神砂”的标志。</p> 另外,据史书记载“太皞伏羲都于陈、宛丘”,最早起自于春秋。“陈”早在陈胡公妫满于淮阳建立陈国前,约五千年前的原始社会晚期已有此字。“陈”字为会意字,《汉字源流字典》“陈”是由“阜”“土”“东”三个象形字组合成的会意字,“阜”本义为穴居上下脚窝;“土”,本义为撮土以祭,又解为土中,即地中,天下中;“东”,本义指初制灯笼之所在。因此,“陈”字当原创于黄土穴居处,原创于地中祭天处。<br>  昆仑丘及其周边至今仍有数不清的“穴居上下脚窝”,且位处祭天之地中、盐池之东。史料记载,伏羲氏华虚部落已设有专职运盐队。当年先民为了生存,从蒙汜(现今的运城盐池)背着装载卤盐的竹笼藤筐,驮到昆仑丘之后,便按老习惯将卤盐与其他各种物品都摆放(陈放)在老地方(陈地)圣王坪。于是人们把经常陈放物件的老地方习惯性地称作陈地,这个“陈”放之“地”正在昆仑丘圣王坪。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穴居</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甲骨文“丘”的常见字体</h3><div><br></div><div> 在漫漫长史中,一地双名、一地多名是常有之事。实际上“宛丘”其名更早于“昆仑丘”。“宛”字是会意兼形声字,“丘”字是象形字,“丘”的甲骨文就是两边高,中间低。“宛丘”是有巢氏、燧人氏时代,人类为躲避大洪水,由沟谷平川迁居高丘地带时,依据迁居地宛状、丘状地形所起之名。昆仑丘北部的圣王坪也是四周高中央低,相对高差约几十至二百米,形如宛状、丘状。<br></div> 2019年8月,《中华文明圣地昆仑丘》在京首发,科学推定出“中华文明八千年,王屋山区的山西省阳城县析城山即远古昆仑丘(昆仑虚),是中华人文始祖太皞伏羲王都,是中华文明发祥圣地”这一昆仑丘文化研究的全新成果。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西王母</h3><div> </div><div> 自伏羲氏太皞部落之后,历经长达一两千年漫长岁月的变换,昆仑丘由西王母部落所继承。据《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br></div> 西王母另见于很多古籍,如《山海经·西山经》:“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尔雅》:“西荒有西王母国”,《瑞应图》:“黄帝时,西王母献白玉环”,《贾子修政篇》:“尧身涉流沙地,封独山,西见王母”,《易林·明夷之萃》:“稷为尧使,西见王母国”,《尚书大传》:“舜以天德祠尧,西王母来献白玉环。”需要注意的是,西王母是人不是神,“王母”即“母王”,“母王”即“女王”,“西王母”即西方的女王,据考证,西王母应是一个叱咤风云,主宰一方的部落酋长,与神农炎帝、轩辕黄帝处于同一时代。其后传承的西王母国跨越了五帝、夏、商、周漫长的历史时期,其居住地当不止一处,而析城山应该是其族群重要居住地之一,其王庭长期设于此山。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西王母宴瑶池图</div><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西王母瑶池宴会周穆王,也见诸各种典籍,如《今本竹书纪年》:“(周穆王)十七年,王西征昆仑丘,见西王母。”《列子·周穆王》:“遂宾于西王母,觞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王谣,王和之。其辞哀焉。”《史记·赵世家》:“缪(穆)王使赵父御,西巡狩,见西王母,乐之忘归。”《穆天子传》记录更为详实。</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按《圣武记》:“准其地望,皆与古书相和。”即如果昆仑丘的地貌、环境、文化声望都与古书中记载西王母活动的地区相吻合,则可判定该地是西王母活动地区。</div></div></div>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炎火之山</p> <p class="ql-block">  根据《尔雅》《山海经》《淮南子》等描述可知,西王母居住之地有黄帝之宫、轩辕台、瑶池、花圃,南有赤水、流沙、弱水、炎火之山,能观日落入不周山,有宫阙城门等。专家们将古籍所记载西王母居地环境与昆仑丘的自然人文环境逐一比照,发现昆仑丘一带的自然文化环境,无不与古籍所记载西王母穴居地的环境一一相吻合。</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娘娘池</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专家学者认为,西王母宴瑶池发生的瑶池,就是今析城山娘娘池,娘娘池因西王母又称西王母娘娘而得名。<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高平羊头山</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阳城析城山的西王母部落与高平羊头山的神农部落相邻不远,均是伏羲氏族的分支,但西王母部落仍处于母系氏族阶段,神农部落已进入父系社会,两族之间关系密切,相互融合、促进,共同发展。由于两族均传承有伏羲氏祖族(备注:甘肃天水为伏羲氏祖族所在地)观天测地的历法科学,(备注:《管子·轻重戊篇》“虙戏造六峜(fǎ,同法),行以迎阴阳”,析城山顶观天台及东向山峰存有伏羲“六峜”石堆遗址,古时用于观测冬至、春分、夏至、秋分四时,2015年7月,在地方政府协助下,科研人员对其完成了定位复立。)再加上神农氏播五谷、尝百草、兴商业,使部族拥有当时先进的农耕、医疗及工具制作技术,人口增长较快,成为中原及周边地区较为壮大的部落力量。而在西王母部族的支持下,周边部落纷纷拥护神农氏为天下共主。姜姓神农氏相传九代(约530年)至炎帝榆罔,神农氏威望达到顶峰,神农炎帝成为“三皇”之一,后来这些部落的联合体也统一称之为华族。<br></div>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冬至晨新一年的开始 复立“六峜”之一</p> <p class="ql-block">2019年立冬,中心观察基点(站)为地中峜或天地元峜。</p>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随着西王母国生产力进步发展,新的土地被开发,人口快速增加,王庭管辖地域范围不断扩大,王庭所在的昆仑丘及其王族的地位日益巩固,更因为昆仑丘独特的地理环境,昆仑丘逐渐被周边部落和民众神化,昆仑丘化为阆苑天宫,王庭主要成员化为众神。</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当时无论是神农炎帝,还是夏族领袖轩辕黄帝,都对昆仑丘怀有敬仰之心。而后历经尧舜、禹夏上千年的文化传承,昆仑丘早已成为中原王族祈祷、祭祀天神或祖先的重要场所。</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例如:战国魏的《竹书纪年》记载:“(商汤)二十四年,大旱。王祷于桑林,雨。”</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那么桑林在哪里?</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清《山西通志》记载:“桑林水,导源析城之东麓。” 析城山即是当年(备注:丁亥,公元前1594年)汤王祈雨处,千百年来晋豫间官祀民祷,香火不绝。汤王舍身祈雨成为一段美丽动人的上古传说,现如今风雨侵蚀的商汤桑林祷雨行宫已经梁倒屋塌,遗址处,仅存地上东、西、南、北四角各留有三块或圆或方的大石盘,供游人驻足参观。</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汤王祈雨行宫遗址</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那么析城山上究竟还有多少神话故事?<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在晋城地区,主要流传有“盘古开天、女娲补天、伏羲画卦、神农尝草、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7个华夏创世神话,其中“夸父逐日、精卫填海”源出高平,“盘古开天、女娲补天、伏羲画卦、愚公移山”源出析城山地区。<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盘古挥斧,轰隆隆一声巨响,析城山酷似半个蛋壳的独特地貌横空出世;<br></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女娲娘娘斩神龟的四足顶天之四极,鳌背山亘古永恒,炼五彩之石补苍天之缺,五彩河百世流芳;</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横河五彩河</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女娲补天</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伏羲画卦</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愚公移山,子子孙孙的传承精神,惊天地泣鬼神……</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此外,钻木取火、嫘祖养蚕、周穆王巡游等析城山的神话数不胜数,这些上古神话故事反映着远古时代人类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包含着大量极其珍贵的历史信息,反映了华夏儿女勇于追求和实现梦想的执着精神。</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行走在析城山间,饱览高山草甸奇观、岩溶漏斗地貌,瞻仰圣王先贤遗迹、探寻远古人类发展历史,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了起来,深深地铭刻在记忆中。</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此文捏于2022年初冬</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