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学语写文散记

清心居凤凰山

<div><br></div><h3> <b> 在家乡汉阴,几个爱文学的小青年,问我为什么偏爱文字,还那么钟情文学,几十年了还那么笔耕不辍。我自愧不如,微笑而言:少小学《语文》,长大学写文;自信“笔下滴血,纸上开花”;人生唯一真情爱,好孬文字伴终生。</b></h3> <div><br></div> <b>对《语文》的偏爱,缘故为父亲的训导。父亲1937年安康师范毕业,开始了教书匠的生涯,而且终生教语文课。父亲常训导我说:中国的语言文字伟大,全世界绝无仅有,唯一汉字文化。世界虽大,但中国人最大是学好语文,因为它是学好数理化的基础。就这样学语写文,贯穿了我的人生。</b> <div><br></div> <b>朴素是习文之本,父亲的叮嘱不敢懈怠。父亲教书28年,在我上高中时,他就因病去世了。生前叮嘱我:学习语文要懂造字本义,要爱惜书、多读书,笔下方见真功夫。文字讲个性,笔调看风骨;笔下作文,要文见其人。文章风骨就是能引发启示,透视思想,情感真切。这种思想情感的抒发,能让读者“透过骨肉,见识精髓”,让读者随文而喜怒哀乐,才算好习作。朴素是习文之本,不是华丽词藻的堆砌;学好语文,不仅仅是在课堂书本里学,还要在社会生活中学。父亲叮嘱,至今铭记遵循。语文就这样,溶入我的经络血脉,塑造我的思想灵魂,指导我的人生路径。</b> <div><br></div> <b>真正爱惜书,是母亲教我从小养成的习惯。儿时爱惜书,是从包课本开始的;一年级开学领到新书,第一件事就是母亲教我包书。包书的书皮纸,是母亲提前找的旧报纸或旧年画;教我们按书的大小,在书皮纸上划线,还说要节省地裁剪;第二学期母亲买来牛皮纸包书,厚实柔韧又耐磨,我炫耀书皮的兴奋劲至今未眠。包书既是细化活,又是经验活;书皮正反两面要量准,折叠的角度有讲究,书脊上下剪口有技巧,粘角折扣用浆糊得细心,封口平整不能黏到书面子。书包好了,母亲工整写上“语文”和我的姓名。上到二年级,我就自己包书写名字了。一学期书读完,书皮也烂了,扯掉它,书封面新崭崭的,搂在怀里久不松手。</b> <div><br></div> <b>语文课的晨读,是校园一道风景线。那时早自习,学生一到校都必须进教室晨读,不得在校内外逗留。校园里,从一年级一字一读的“丫丫”声,到高年级阴阳顿挫诵读的“朗朗”声,恰似山林早起的百鸟群鸣,清亮动听而此起彼伏。晨读在四五年级中,也会有怪象产生。比如男女同学分句齐读时,女生读得整齐清脆,而男生故意读得七长八短;女同学领读时,男同学“蟒声”起哄等。但是,当听到有老师的脚步声,或有人说“老师快来啦”,此乱象戛然而止,书声马上“朗朗”齐鸣,这种假像至今还觉得可笑。但也有个别马虎大意的同学,待老师的教鞭敲到书上了,才惊吓得一脸通红,自觉站起来,勾着头读课文。</b> <div><br></div> <b>学语文必背书,中小学时代印象深刻。说起背书,我还未上学,父母亲就开始教我背简单诗文;那时只知道“背”,不知道写,俗话叫背“白口句子”。上了小学直至初高中,背书就是实在的功课了。尤其上小学,背书要求极其严格。轮到背课文那天,学生把书翻到背诵课文那页,递给老师才开始背;若是第一个主动背的,音准又流利,老师就会在课文上“圈”朵红花,立马放学回家;随后背书的,老师就只是画个“√”了;个别平常偷懒的,摇晃脑袋也背不出来,就得留堂再读记,实在背不了,就罚扫教室,直到背熟那天才取消。小学既要会背,还要会写;比如课堂听写,期中期末考试“默写”,一段话中的“填空”等,都考的背诵课文。到了初中以后,该背的课文,不仅要求背得滚瓜烂熟,还要懂得“带点词语”的本意和延伸意义,课堂作业和考试,都要会解答释义。</b> <div><br></div> <b>写一手好毛笔字,是中小学语文基本功练习。午自习练写毛笔字,是雷打不动的校规。一至三年级用“影格纸”写,即按大字本规格老师写好字帖,学生垫在有光纸下影印着写;家庭条件好的用白皮纸,写出来的字好看些。四至五年级临帖写(当时五年制),影格纸放在大字本前面仿写。午自习30分钟写三页,一页四行20(4x5)个字,横竖间距中要套写小字。每天写好交老师“批红”,书写(影格相比)较好的字,老师会用红色毛笔画圈;每页圈红10个以上批个“优”字,六个以上批为“合格”,五个以下批字“重写”,即20个字都得重写五遍。那时候写字,老师要求特别严格,学生练字也格外认真,“一手漂亮好字”是当时学语文的最美荣耀。</b> <div><br></div> <b>会认会读会作文,这是学习语文的目标所在。语文老师口头禅:语文是其它学科的基础,正如楼房的地基,要打得牢靠,夯得扎实,对以后的学习才会顺势而上。小学语文在我印象中,听说读写分不开;生字词能“认出来、说出来、写出来”。作文基本要求,是完整地、无错别字地表达自己需要表达的意思,不用任何修辞手法。记得小学语文老师刘秀玉说过:学语文要养成“既读书又动笔”的习惯,作文的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要想学好语文、写好作文,就得付出心血。此言至今记忆犹新,让我受益匪浅,成为我热爱作文、坚守写作的励志铭言。</b> <div><br></div> <b>自觉写“下水文”,是我当语文老师的职业操守。俗话说:字,三天不写手生;文,三天不作脑钝。上世纪70年代,当民办教师教语文课,父亲就告诫我:“学生习作怎么教,教师自己先下水。”因此每当布置课堂作文,我就与学生同课堂、同时间、写同题目的“下水”文,感知自己写作的问题,体验学生习作的心理,师生同找优点和不足,进而取长补短,教学相长。记得当年汉阳小学吴文帅校长,在教师会上训导说:学生为啥怕作文,因为老师怕“下水”;一个写不好文章的语文教师,自己没有基本功,怎能有语言的魅力去感染、启迪学生呢?!这一重“锤”也敲醒了我,并写下“投石问路探深浅,下水示范知易难”,横批:“水性教练”,以此对联自省自勉。从而启迪开拓语文教学,师生携手走出一条作文的开阔大道。</b> <div><br></div> <b>生活处处皆语文,是我工作经历的感受和领悟。我从读书到教书,后来转任行政工作,从没离开过语文的“听、说、读、写”;在日常生活中,每天更是重复着语文的事儿。碧如:听清听懂别人的话,恰当准确地自我表达(说),认准知晓(读)文字媒体信息,会写简历记录拟稿撰文章,稳妥地行事处世等,这都是语文所起的作用。再如我们的感觉、认知、思考、探究、智慧、分析、发明、总结等等,都与语言文字紧密相连。毋庸置疑,语言文字时刻渗透、影响、改变着我们生活的状态和方式,时刻拨动着我们生命的琴弦。</b> <div><br></div> <b>语言文字多情感,生活岁月就斑斓多姿。生活中,语言文字承载着人们太多的情意;岁月中,我们若能懂其意知其用,那么与人相处,就会和言亲语,尊爱容让,善诚先行;行事处世中,就会礼节有数、宠辱不惊,恰到好处,如春风拂面,似竹梅傲寒;具有这样的修养和风度,生活就会快乐而多彩。再看岁月四季:春华秋实,山清水秀;夏暑冬寒,蓝天白云;这样的风光流转,真可谓山河绮丽,美不胜收。我学语文爱阅读,钟情于先秦至元明清一些古典名篇,近现代一些文艺精品,这些书中彰显忠国之爱,中华之魂,民族之脊的先辈英烈、强国精英们的功绩与精神,深深铭刻在脑海。这样的爱国亲民之树,牢植心中而不褪色、不变质。人生因此,让我爱好文字写作,走上文学追寻之路。</b> <div><br></div> <b>爱好文字学写作,让人精神快乐而受益一生。沈从文曾说过:生活处处皆文学。即使在远古时代,世界还未有语言文字时,群体劳动发出的“嘿吆、嘿哟”,就是最早的文学之声。从这里推想,若是没有文学的人间,这世界一定是荒芜贫瘠的。我认为文学写作有形,就像窈窕淑女,唯君子而好逑;文字写作有用,从古至今一切的传承发展都依赖依靠于它。爱好语言文字,就像一束亮光,照亮我们的生命,生活就生机盎然;爱好文学写作,就像一滴甘露,能滋润我们的灵魂,生活就有品有位。横观生活万象,纵观人生历程,文学潜移默化的作用,能让我们的生活有滋味,感情更丰富,生命更完美,真正受益于一生。</b> <div><br></div> <b>我们学语写文,学的是国语,说得是汉语;读的是中文,写的是作文。热爱生活,写作就会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勤奋执着,写作才会思如泉涌,笔如行云,而操翰成章。我是文字一滴水,融入写作江河中,归入文学海洋里,今生随波逐流。</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