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四川人口急速下降的另一原因(续)</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大饥荒导致人吃人</span></p><p class="ql-block">四川师大学报田xx老师:</p><p class="ql-block">四川著名历史学家任乃强先生写过一本《张献忠》,对张献忠降生到起义再到失败的过程做了一个勾勒。此书文末,附录了《张献忠屠蜀考辨》,详细批驳了对张献忠的污蔑:</p><p class="ql-block">饥荒发生于顺治二年,至顺治三、四两年为极。一时农民军固恃人肉为粮,明兵实亦相掠而食。乡民皆结队袭人,莫能自已。蜀人之死于此两年者,约在千万以上。中间,摇黄军之所屠食者什之四五,明军与人民相食者亦什之四五。献忠军所屠食者,军属多于平民。平民不过全省什之一二而已。军民劳困,疫疠乘之。烟火既稀,虎豹昼出,越窗升屋,与人争命。估计死于虎豹与疫疠者,亦数百万。于是四川盆地中心,腴沃平坦之区,人烟断绝,成为沙漠。其后,南明军队、地主武装、李自成农民军余部(夔东十三家)与残余民众,皆就盆地四周, 外仰贩易少数民族之粮以资苟活。仍复相互掠夺、伙并。战争至顺治十七年,蜀人略尽,蜀土暂宁。余波尚有西山农民军起义以及吴三桂之乱。直至康熙二十年,战乱始完。此二十年,兵祸频仍,已无民粮可寻,亦无遗黎可食。军饷资于屯垦,杀戮限在敌人。故其所耗人口,至多不过百万,未及前数年之什一也。</p><p class="ql-block">这段话的意思是:四川发生大饥荒是在清顺治二年,三、四年最为严重。一时之间,张献忠的农民军都是等待杀敌后以人肉为粮,实际上明朝的军队也是抢掠活人为粮,乡民都成群结队袭击路人杀之为粮,无法控制。四川人在这两年之间,被杀者,大约一千万以上。</p><p class="ql-block">听众哗然,一片惊愕唏嘘之声…</p><p class="ql-block">田老师:其间,摇黄十三的部众杀人民为食者占十分之四五,明军杀百姓为食者也占十分之四五。张献忠杀人为食的军人多于平民,人民只占全省的十分之一二罢了。</p><p class="ql-block">历史上所谓人吃人的社会,大概即源于此。简直令人目不忍视,耳不忍闻。</p><p class="ql-block">军队和百姓都疲惫困乏,瘟疫乘机袭来。民间炊烟稀少,老虎、豹子大白天出来了,从窗户和房顶突入,夺人性命。估计死于虎豹和瘟疫的也有数百万人。</p><p class="ql-block">在这时候,四川盆地中心,土地肥沃的成都平原,人烟断绝,几乎就是沙漠地带。</p><p class="ql-block">在这之后,南明王朝的军队,地方豪强势力的武装,李自成起义军的残余部队(夔东十三家),以及残余民团,都在四川盆地四周边缘,就近指望与少数民族进行粮食交易,并以此苟延残喘。互相之间还要抢夺、火并。</p><p class="ql-block">战争进行到顺治十七年,四川人已所剩无几,蜀土暂时安宁了。余波还有西山农民军的起义,以及吴三桂的叛乱。直到康熙二十年,战乱才结束。</p><p class="ql-block">文章最后强调,在这二十年间,战争之祸不断发生,民间已无粮食搜寻,以百姓的肉为食都沒有剩余人可抓了。张献忠的军晌主要靠屯垦自给自足。杀伐主要是与敌人之间,所以他所杀之人,最多一百万,赶不上多年前的十分之一。</p><p class="ql-block">文章是针对满清文史资料的污蔑进行反驳的。满清进剿四川,前后将近二十年,受到张献忠义军的顽强抵抗。张献忠进剿四川时,主要的敌人是明朝军队和官府豪强势力及部分士人,所谓屠城也是这些人和抵抗者。文章认为他杀的人不过十分之一。</p><p class="ql-block">明朝衰败以后,满清进占中原,进而攻取四川。巴蜀人民对异族入侵都是同仇敌忾,因此在民族大义一致的前提下,也顽强抵抗了二十年,在各种祸害之下,人民几近灭绝。满清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实行愚民宣传,把四川人民的灭亡灾难推在张献忠身上,故有"张献忠剿四川"之说,然后就有了"湖广填四川"的历史故事。</p><p class="ql-block">进入二十世纪后,史学家们的主流观点是:四川人口锐减并不是真的那么“锐”,前后经历了一个半世纪。从明正德四年1509的大规模民变开始,四川一直处于动乱之中。百年中发生的大事有,明末天启二年1622白莲教起义;张献忠入川,大西军抗清;明军抗清;三藩之乱。期间又有天灾,瘟疫,虎患横行(彼时四川森林覆盖率很高)。直到康熙二十年1681平定三藩,四川才恢复元气。张献忠入蜀是百年人口史的一小段,他没有走遍全川,在川地时间也不长,不可能屠完全川。</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残害川人的另外几支武装力量</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川大学李xx老师:</p><p class="ql-block">摇黄,即摇黄十三家,是清初活动在川东、鄂西、三峡地区的抗清武装力量。以袁韬、杨展、武大定三个结义兄弟为首的十三家或明朝残余部队或土匪、或农民起义军的总称。这十三家部队虽然反清,但都残暴成性,鱼肉百姓。而且互相之间也不团结,最终为清政府一网打尽。</p><p class="ql-block">三藩之乱:三藩是指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p><p class="ql-block">清廷入关后为对付李自成农民军和南明政府的反抗,封云南的吴三桂、广东的尚可喜、福建的耿精忠为藩王。1673年(康熙十二年)春,康熙皇帝作出撤藩的决定。吴三桂首先于这年11月杀云南巡抚朱国治,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提出“兴明讨虏”,将矛头指向朝廷。吴三桂军由云、贵而开进湖南,几乎占据湖南全省。进而占据四川,四川官员纷纷投降。福建、广东、广西、陕西、湖北、河南还有台湾的明郑等地都有汉官、汉兵和少数民族上层人士,一些地区的农民、奴仆都迅速响应。此后,吴三桂在湖南沿江布置防御工事,不再向北发展,康熙帝抓住机会调整战略、安排兵力。他首先坚决打击吴三桂,而对其他的反叛者却实行招抚,通过分化力量而孤立吴三桂。军事上仅以湖南为进攻的重点,同时能够充分信任汉将,这样就鼓舞了朝廷军队的士气。在耿精忠、尚之信归顺清廷之后,吴三桂于1678年(康熙十七年)在衡州称帝,立国号周,建元昭武,大封诸将。其实这时的吴三桂已到了穷途末路。他积郁而死后,将所谓的“帝位”传给孙子吴世璠。1681年(康熙二十年)冬,清军进入云南省城昆明,吴世璠自杀,历时8年的三藩之乱被平定。对于清廷来说,是确立稳定的皇朝统治的标志。结果:清军大胜,三藩之乱终告平定。</p> <p class="ql-block">注:多数资料源自网络,文言文由本作者翻译</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