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中的英雄儿女

松江雪野

<p class="ql-block">在庆祝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胜利72周年当天,我在沈阳发现类似影片《英雄儿女》的英雄家庭。这个家庭有一个儿子,两个女儿均加入了志愿军的行列。</p> <p class="ql-block">当天下午,我如约来到了沈阳市和平区天津街原军区后勤部干休所,见到了三人中龄最小的志愿军女战士张殿芳。张殿芳今年89岁,浙江生人,老人身体硬朗,思维敏捷。她给我讲了当年参军入伍的一些情况和出国参战的一些事情。1950年2月,我来到上海浦东区三姐家,正赶上九兵团招收女兵。要求政治条件好,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女青年,而我正符合条件。通过考试被九兵团录取。到九兵团后编入青年培训队,在这期间领导对我们进行了政治教育和文化学习,使我成为有一定觉悟的革命战士。</p> <p class="ql-block">青年培训队毕业不久,朝鲜战争爆发,队员们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报名参战。并于当年12月24日从吉安徒步过江。记得过江时,我们都穿着单衣,虽然天很冷但我们心里都是热的。过江后,天上突然下起了大雪,我们顶风冒雪继续行军。风雪交加,大雪一会儿就没过膝盖,一不小心就滚入雪中。更危险的是,我们误入了雷区,多亏前方部队及时发现,才让我们避免了伤亡。</p><p class="ql-block">由于美军对志愿军补给线进行狂轰滥炸,使军用物质损失严重。为加强后勤工作,领导让我们充实后勤工作,和男兵一样不分昼夜地装车卸车搬运物质。后来领导把我分配到四分部,具体负责文化教育和日常文件收发工作。虽然是战争时期,可志愿军一刻也没有放松对文化的学习。在朝鲜,我多次给战士们办文化补习班,每次都一百多号人。我们部队大部分都是江南子弟,方言较重,通过学习汉语拼音,学会了普通话,适应战场需要,提高了部队战斗力。真没想到,在朝鲜战场上我还成为了一名老师。</p> <p class="ql-block">在朝鲜危险随时都会发生。一天,我正在接听上级一个重要通知,突然听到防空哨响,敌机又来轰炸。大家快速进入坑道,而我必须要继续接听电话,这时飞机震得房子嗡嗡响。瞬间就听到巨大的爆炸声,对面的伙房被炸得粉碎。坑道里的战士们都为我捏了一把汗,没想到我却安然无恙,可我看到有的女战士眼圈都红了。</p><p class="ql-block">我赴朝两年后,我大哥和我二姐所在的部队也开进了朝鲜。临来时,爸爸妈妈反复叮嘱,到朝鲜后一定要找到妹妹。正巧他们的部队也在东线,由于战争环境我们兄妹三人始终无法见面。停战不久,在组织的安排下,我们兄妹三人终于相见。相见后得知,大哥在师政治部担任文化干事,二姐在师医院做护理工作。二姐天天护理伤病员,为他们洗衣服、换药、洗绷带,夜里还要提着马灯进坑道给伤员送水敷药。</p> <p class="ql-block">1955年,我和二姐转业回国,大哥继续留队。回国后,我被分配到沈阳铝镁设计院工作直到退休。临别时我想起一句话,一人参军全家光荣。而在这个家庭走出了三名志愿军战士,他们的父母应该得到怎样的荣誉? 在这两位老人身上体验出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战争是残酷的,而这三位老人又是幸运的,她们就是我们身边活生生的英雄儿女。</p> <p class="ql-block">这些天我就想,当年巴金小说《团圆》(后来改编成电影《英雄儿女》)是不是就是根据这个故事创作的?这里有很多情节高度一致。故事发生地都在上海浦东区,又都是兄妹,又是在朝鲜相见。就连名字后面都是一样的,一个叫张殿芳,一个叫王芳。而那个时期巴金正好担任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但愿事实真是这样的。</p><p class="ql-block">( 前几天,我还询问张殿芳的女儿,这三位志愿军老战士身体怎么样 ?她回答说这三位志愿军老战士都健在,大舅都一百多岁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