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城顶山

如兰似草

<p class="ql-block">  自那年听同事讲了牛毛坞镇城顶山的一些故事后,便对这座山产生浓厚的兴趣,一直心心念念想一探究竟。在一个初冬的周末,约上几个喜欢户外登山的群友共同前往,终于实现多年的心愿。这次的初探结合同事的讲解,终于对城顶山的前生今世有了粗浅的了解。</p><p class="ql-block"> 城顶山位于牛毛坞镇小城子村,流经山脚下的小雅河形成一个漂亮的“太极双鱼图”, 201国道傍着小雅河蜿蜒通向青山沟。城顶山海拔710米,面积8.4万平方米,是由周长1497米、平均高50米的悬崖托起的一块台地,山势北高南低,平面略成簸箕状。据考证山顶有建于公元前37年的高句丽古城,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高句丽族用于羁押贵族犯人和囤积粮草的军事城堡,传说高句丽第二代王琉璃王和其三太子武神王曾在此居住过,当地至今还流传着琉璃王与其爱妃雉姬凄美的爱情故事。城顶山距世界文化遗产桓仁县五女山仅35公里,素有“小五女山”之称。</p> <p class="ql-block">  城顶山景区开发于本世纪初,由于多种原因目前处于停业状态,一行八人在201国道下车后便进入位于路边的景区入口。一进景区大门便被迎面而来的那面气势恢宏高墙所震撼!这是一面最高处有十多米的石墙,墙面上刻有介绍城顶山的文字,此时上午的阳光直射过来辨不清字迹,倒是那几幅石版画勉强能看清雕刻着各类场景的人物造型,因怕被被队友落下所以也没仔细探究画面所表达的内容。转过高墙后发现上面是一个停车场,高处梯次建有一些房屋,在一面墙壁上发现挂有“辽宁省旅游摄影协会创作基地”的牌子,几棵高大山杏树婆娑的身形吸引我的目光,它们开花的样子一定很漂亮。</p><p class="ql-block"> 顺着一条人造理石铺就的石阶来到一个不大的山门,山门两边的楹联均有些斑驳不清,我没来得及细看上面的文字,匆匆拍了视频便跟上队友的脚步。走过一段理石石阶后,抬眼便看到两座建筑物。正面的悬挂着“老君殿”,西边的厢房没有悬挂匾额,只有门两边挂有楹联,因为对佛教道家之类不甚了解,所以也就不知道这两座观舍的用途,只看到西侧厢房前由空心砖围起的空地里有很多焚香的灰烬,空心砖上还摆放了一些干裂的白面馍以及几个干瘪的水果,看来这里是香火不断的。</p> <p class="ql-block">  穿过老君殿西侧的小道继续登山,此时的路面不再是理石,而是就地取材的山石。路边众多覆着绿色苔藓的青石上,不断发现有很多石刻,因没有颜色有些字认不出来,后来得知这一带的乱石被称为“神军石阵”。相传唐朝大将军薛礼率军东征高句丽,在攻打城顶山城时得到神人相助,将这些石头点化成刀枪不入的神兵列阵,震天的喊杀声吓得高句丽守城兵将弃城而逃。</p><p class="ql-block"> 铺满落叶的石板路迂回在山石林间,伴着“哗啦哗啦”的声音走起来并不辛苦,很快我们就来到一处高高耸立的悬崖下,当转过来时就被耸立在眼前的一排悬崖绝壁所惊到!这是一排长约百米、约有五层楼高的垂直悬崖,岩面上有凸起、有坑穴,最大的坑穴有半个平方左右。在那些较大的坑穴里分别供奉着吕洞宾、张果老八个仙人,倒有一点儿莫高窟的感觉了。悬崖上爬满了密密麻麻的爬山虎,那些交织在一起的藤蔓缠绕着,崖下落了厚厚一层红色的叶子,可以想见秋天崖壁上火红的美景。</p> <p class="ql-block">  绕过八仙岩后远远便看到一柱状山峰,细看上面还有一个小亭子,走得快的队友已经登上去了。落在后面的我们三个加快速度,在连续攀爬了几道铁梯后也登上了这个小亭。柱状山峰南面凹入一圆形石窝如一轮圆月,名为“示神峰”。 因站在此处眺望山下可见蜿蜒的小雅河如太极鱼图,所以这个小亭便被称为“太极亭”。而此地也是城顶山观太极云海最佳之地,春夏时节云雾缭绕,城顶山的山峰壁垒飘于云雾之上,置身其中宛若瑶池仙境,又如九重洞天,形成独特的小城子仙境,而且还时常出现海市蜃楼和佛光奇观。</p><p class="ql-block"> 从示神峰下来经过一道下面悬空的山崖,崖下被游人支起很多木棒,这是一种常见的登山习俗,据说这样做“腰不疼”,这当然没什么科学依据。绕过这道悬崖后又开始向上爬坡,在一个拐弯处赫然发现一座被砸烂的石砌小房。这个小房是建在一处山崖下,崖上一棵连根倒伏的大树把小房砸了个稀巴烂。后来得知这座房子是仿建的“孝母房”。高句丽第二代王类利的两位王妃死后埋葬于城顶山西面,他的三儿子大武神便在城顶山筑房守孝,成为一段广泛流传的佳话。在孝母房不远处有一块大石,上面刻满了字迹,由于颜色褪尽勉强能看出是记录城顶山史实的“城顶山记”。</p> <p class="ql-block">  走过两个迂回的转弯后又来到一处山头,这个山头是一个石崖,平整的崖面上刻了一首古诗《黄鸟歌》,而石崖下则有一湾清澈见底的泉水,细小的水流从崖壁滴落下来发出悦耳的声音。《黄鸟歌》是一首四言诗句:“翩翩黄鸟,雌雄相依。念我之独,谁其与归。”署名为儒留王纇利。后来得知这个黄鸟岩竟是在高句丽民族中广泛流传的一个凄美爱情故事的诞生地。</p><p class="ql-block"> 《黄鸟歌》原载《三国史记.高句丽本记.琉璃王》,作者是高句丽第二代王琉璃王类利,也称儒留王。汉成帝鸿嘉四年冬十月(公元前17年),琉璃王妃松让氏薨,娶高句丽人禾姬和汉家女雉姬为继室。二女争宠不和,类利便在桓仁五女山城造东西二宫,使两妃分居而缓和矛盾。后来二妃趁类利外出狩猎七天未归又发生争斗,禾姬骂雉姬:"汝汉家婢妾,何无礼之甚!"雉姬含恨离宫出走至牛毛坞小城子。类利知道后策马追来,但雉姬性情刚烈百劝不归,类利只身回宫途中歇息在一树下,恰巧有一对黄鸟飞来栖树而鸣,类利有感而发咏叹了这首《黄鸟歌》,大意是:黄鸟飞翔得多么轻松愉快,成双成对十分亲近,而我却这样孤独,心爱的人不能跟我一起回家啊!此诗用比兴的手法,用自己与恩爱的黄鸟相比,衬托出了自己的孤独,表达了与爱妃分离的苦楚,抒发了对爱妃雉姬的眷恋之情 。雉姬听后更加悲痛,为守节忠君在黄鸟岩跳崖而死。儒留王将雉姬安葬在城顶山上,同时也将禾姬贬到小城子。禾姬死后,儒留王的儿子大武神王立在城顶山西面的二姬墓旁建房守孝,后王立继承王位成为高句丽第三代王。</p> <p class="ql-block">  转过黄鸟岩后,便来到一处两峰相夹的地方,右侧那一排高耸的石崖应该就是在下面看到的悬崖。这一处通道需要攀爬一段木梯,领队大哥担心木梯腐烂特地带来了绳索,不过这座木梯依然很牢固,安全地攀上悬崖的二层后,回过身来才看到刚刚经过的石崖刻了三个红色的大字“南隘口”。追上前面的队友跟着大家一起走过两座山峰间石板铺成的通道,这是一段近乎七十度的石阶路,长20多米、宽1米多,都是用就地取材的山石铺成。</p><p class="ql-block"> 山城是一个平缓的窝地,如今已是长满树木的森林,据资料显示山城有八万多平方米,我对八万多平米没有概念,只感觉看不到边界。上来后向右转,不一会儿便来到一片略微空旷的地方。这里有一口被几根理石条和铁链围起来的古井,领队大哥用木杆探了一下水深估计有40公分左右,整个井深估计在1米左右,直径在七、八十公分的样子。古井的旁边是一个用楔形石块围起来的不规整长方形池子一样的地方,估计得有个百十来平,后来知道这是蓄水池。蓄水池上面的缓坡林地里一些类似于梯田一样的石墙,那一带便是武神王府和玄都宫遗址。</p><p class="ql-block"> 武神王府又称太子府,是高句丽琉璃王的三子武神王立的住所。他在儒留王三十三年被立为太子后,率军驻守城顶山城,另一说是为琉璃王二妃守孝。武神王府建筑规模较大,残留的墙体清晰可辨。玄都宫则是由道教全真龙门派传人建立,始建于清朝光绪26年(1900年),期间经过几次失火重建。玄都宫分为前后两殿,厢房是道士住宅。庙里供奉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道君、太上老君和玉皇、后土、圣祖、圣母等道教最高天神。庙虽为茅草土舍,但每年四月十八都有庙会,而且香火一直很盛,民国年间就是宽甸"十六景"之一,素有"玄都晨钟"称誉,文化大革命时期“破四旧”庙宇被毁,现存庙址6间。</p> <p class="ql-block">  因对山城不熟悉,在这一片茂密的板栗与杂树丛生的山林里游不出名堂,所以没有逗留太久便离开了,准备找个地方吃了午饭便走西面的便道下山。在树林里穿行一段距离后,来到山城西面一处平坦的悬崖顶上,八个人围坐在林地上吃了午饭。午饭期间同事知我到城顶山后打来电话,在电话里向他了解西门位置。</p><p class="ql-block"> 午饭后,在同事的电话指引下,我们在城顶山西面找到了那棵千年古榆树,以及二姬墓、西城墙、西营遗址群等。城顶山的西侧与青山沟虎塘沟景区毗邻,站在山顶可以清晰地听到从那里传过来的人声。西城墙所剩不多,而且大多隐藏在悬崖峭壁之间,被落叶和树木遮挡着,如不是用心寻找还真发现不了,至于哪里是西门已经完全辨认不出来。城墙都是用楔形石块垒起来的,看不到任何粘合物质。楔形石是中国城池建筑史上绝无仅有的先例,不得不说两千多年前的高句丽民族把自己的智慧砌在石头缝里。垒砌城墙这种灰白色的石块并不出自城顶山,据考证是从桓仁五女山那里运过来的,可以想见当年修建这座山城投入了怎样的人力与物力。</p> <p class="ql-block">  从西城墙那里直接穿下来便是西营遗址群,这里既有儒留王两位王妃的坟墓,同时也是当年的军事训练场,这一带出土了大量的文物,不过我们现在却看不出任何名堂,面对那些石墙、石穴不知所以然,唯独能看出门道的那个碾盘还碎了一个边角。</p><p class="ql-block"> 顺着西营遗址群中间的石板路,我们“撞”到了山城的南门。这里距离我们经过的南隘口还有一段距离,这里才是出入山城的主通道,而南隘口那里只是一个军事据点。城顶山城有西门和南门二座城门,西门就是我们刚刚去过的地方,经过两千多年的变迁已经看不到具体的形状。而位于城东南角的这个南门宽约2米,有楔形石砌成的城墙垛头,现存门阶、门枢础石、门卫室等遗迹,至于那个高大的木门楼建筑则是今人仿造的。</p><p class="ql-block">走下南门外108级台阶,向右拐进一条下山通道,这条路位于八仙岩上,一路下去也是有很多美景,只不过为了不被落下太久只能匆匆拍下来,来不及细细观赏那些奇形怪状的山石。回到景区入口那面高高的墙面下,此时阳光斜照,墙面上的文字能够辨认出来了,驻足再次品读便会豁然开朗。</p><p class="ql-block"> 城顶山高句丽古城这座极具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山城,是典型的城堡文化,它的史学价值早已被国内专家考证过。身为宽甸人居然在人生过半后才得以初见,不能不说是一种巨大的遗憾,从另一种意义来讲也是本土历史文化知识的缺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