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钱超尘先生像</h3> <h1><p style="text-align: left;"> 2022年11月11日,初冬的一场小雨,使河北省玉田县孤树镇半壁街村笼罩在一片烟雨濛濛中。天黯如铅,云寒似水,冷风吹过,落叶飘零,冬雨淅沥,如泣如诉。就在这一天傍晚的18时51分,从这个小村走出去,令这个小村引以为豪,名扬海内外的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著名中医文献学家、中医训诂学家钱超尘先生,溘然长逝,享年86岁。</p><p style="text-align: left;"> 钱超尘先生家住北京,与故乡半壁街小村相距一百公里。钱先生去世的消息传来,让小村沉浸在哀痛之中。村中央高大的百年杜梨树,枝叶低垂,泪光点点;村名人馆里,纸墨飘香,图文并茂,默默讲述着他不平凡的一生……</p><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b>一</b></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b><br></b></span></div> 1936年3月17日,玉田县孤树镇半壁街村钱永山家传出新生儿的啼哭声,钱家喜添新丁,一家人乐开了花。这个新生儿便是本文的主人公钱超尘。<br> 当时,日军侵占玉田,汉奸殷汝耕成立“冀东防共自治政府”,日伪统治,兵荒马乱,洪灾频发,民不聊生。钱超尘就出生在这片多灾多难的土地。</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日伪统治时期的玉田县城</h3> <h1> 祖父钱永山,是位商人,走南闯北,头脑灵活,见多识广,家境还算殷实,他对日军侵华极其痛恨,抗日战争时期,以商人身份作掩护,出任地方“保董”,舍命为八路军筹粮筹款,掩护抗日工作人员,配合八路军打击日本鬼子,受到政府的表彰。<br> 父亲钱广仁,是位乡村语文教师,地下党员,抗日战争期间,秘密参加地方党组织的活动。他深谙中国传统文化,平时酷爱读书,家中藏书颇丰,写得一手好字,且能诗善画,在学校对学生严加管教,在家里对自己的儿子更是精心培养,很早便教儿子读书写字。<br> 钱超尘上小学时,父亲为他立下规矩,每天背诵一首唐诗,临帖30个字。父亲的戒尺好比上方宝剑,令钱超尘不敢逾规半步。后来,在父亲的引导下,阅读了《论语》《庄子》《史记》等经典典籍,对培养他传统文学功底起到了重要作用。</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家三代人的事迹陈列在故乡半壁街村名人馆</h3> <h1> 1948年,因连年战乱,原本殷实的钱家陷入困顿,钱超尘被迫辍学。渠和头小学校长张志远爱惜人才,不忍心这棵好苗子就这样埋没,为他买来课本和纸笔,鼓励他继续上学。<br> 少年钱超尘发愤读书,成绩优异。一次历史考试,刘焕锡老师破格给了他120分。坚持每天写日记,他的作文经常被选为范文念给全班同学听。1949年在玉田县第八区会考中,他的作文《我的理想》,表达了“为天下人谋幸福”的远大理想,获得全区最高分100分。<br> 1950年,钱超尘考入省立蓟州中学(今属天津市)读初中,1953年考入涿州中学读高中。在中学期间,他除了学好课本知识外,还阅读了大量课外书籍,如郭沫若的《女神》、高尔基的《我的童年》以及《普希金诗集》等,对他以后的成长产生了很大影响。</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钱超尘与妻子黎汉芳结婚照</h3> <h1> 1956年,钱超尘考入北京俄语学院(后并入北京外国语大学),次年转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在校期间认识了本校来自广西迁江县的美丽姑娘黎汉芳,二人相互倾慕,毕业后结为夫妻。1961年钱超尘因成绩优异,被保送到本校著名训诂学家陆宗达教授门下,成为我国第一届古汉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以《说文解字》为主的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考据学。陆宗达教授是黄侃先生的磕头弟子,对清代乾嘉之学及章(太炎)、黄(侃)之学造诣极深,钱超尘有幸成为乾嘉学派的正统传人。</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陆宗达教授</h3> <h1> 一个好老师,可以让人一生受益无穷。陆宗达教授在教学中非常重视学生基本功的培养,他反复强调“以经考字,以字考经”的治学方法,“由字以通其辞,由辞以通其道”的学风,让钱超尘学好《说文解字》这一看家功夫,使钱超尘在学习中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在陆先生的指导下,他寒暑不辍,终日伏案,点读《诗经》《左传》《礼记》《尔雅》《昭明文选》《十三经注疏》等古籍,为日后从事中医文献研究及中国传统语言学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学术基础。<div><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 1963年,钱超尘研究生毕业,取得硕士学位,先后任职北京函授学院、青海省教育局,一直讲授《古汉语》。他边开展教学边按自己选定的方向进行学术研究。中医古文献是一块未经开垦的处女地,经过反复思考,毅然选择了研究医古文。<br> 1972年,小有成就的他调到北京中医学院(1993年更名为北京中医药大学)工作,在任应秋、王玉川、刘渡舟等名师的传带下,开始从事古代汉语、医古文、中医文献、中医药文化及中医思想等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钱超尘虽然不是中医出身,但其扎实独特的古文字学背景在中医药大学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和运用。从此,他与中医古籍结下了不解之缘。</div></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钱超尘(左)与任应秋合影</h3> <h1> 1982年,国家制定了《中医古籍整理出版计划》,卫生部决定对《素问》《灵枢》《伤寒论》《金匮要略》等11部中医经典著作进行校注和语译。这是我国历史上继西汉、北宋之后,第三次由政府组织对医籍进行整理的盛举,是我国传统医学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br> 钱超尘把握住这一机遇,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利用所掌握的音韵、训诂、考据、目录、俗文字等知识,由《伤寒论》版本研究切入,从此,他埋头于古书堆中,默默耕耘,孜孜不倦,走上了深入系统研究考证中医古代经典的道路。<br> 他把中医药学比喻为一个三足大宝鼎,宝鼎的三足就是《黄帝内经》《本草纲目》和《伤寒论》,并深潜其中探经取宝。他将乾嘉小学及章黄陆传统语言学运用于中医文献研究中,充分吸收当代的科学成果,开辟了中医古籍研究领域的新格局,尤其在《伤寒论》《黄帝内经》《本草纲目》等方面的研究可谓独占鳌头。<br> 1994年,钱超尘应邀去日本就《黄帝内经太素》的研究作学术报告,引起二百余位与会专家的重视,报告内容在日本《东洋医学杂志》连续两期刊载。事后,一位日本专家找到他,说:“我很佩服你所做的研究,但是《黄帝内经太素》研究的高峰不在中国,而是在日本。”<br> 日本友人的这句话对他刺激很大。回国后,他立即开始整理多年积累的大量文献资料,全身心投入到《黄帝内经太素》的研究工作中,决心与日本同行一争高下。<br> 1996年1月8日,北京中医药大学派钱超尘到韩国釜山市中国语言学院讲学,每周要讲18节课,任务十分繁重。但是,他仍利用课余和节假日时间写作,午夜12点之前从未就寝过。半年后,讲学任务结束,40余万字的《黄帝内经太素研究》的写作也完成了。这部专著出版后,引起日本业内人士的高度肯定,认为达到了《黄帝内经太素》研究的高峰。</h1><h1><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三</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br></b></div> 钱超尘在中医训诂学、中医文献整理研究与考据上取得重大成就。<br> 一是继承发扬章太炎中医文献研究成果。章太炎经学、小学声望超过了他的中医文献研究。钱超尘循其学术思想、步其治学芳躅,撰成如下著作:校点《章太炎医论集》《伤寒论文献通考》《宋本伤寒论考笺》《影印孙思邈本伤寒论考注》《影印日本安政本伤寒论考注》《影印淳化本伤寒论考注》《影印金匮玉函经考注》《伤寒要旨药方考注》《洪氏集验方考注》《伤寒论文献发展史》。为中华医药学会撰写的《祭仲景文》碑文立于河南南阳医圣祠。撰《中医颂》立碑于广东省中医研究院。以上著作为梳理考证《伤寒论》发展史奠定了较好基础。<br> 二是以乾嘉小学及章、黄、陆一脉传承的传统语言学研究中医经典撰成《内经语言研究》《中医古籍训诂研究》《黄帝内经太素研究》《金陵本本草纲目新校正》《国学与中医》。纠正《黄帝内经》《伤寒论》《金陵本本草纲目》讹字三百余个。如《金匮要略》的“几几”近千年来误读为“殊殊”,误训为“短羽鸟飞翔貌”,钱先生据《说文解字》卷十四“巹”字读为“紧紧”,训为“拘牵不灵活貌”;确证《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所有“搏”字皆为“摶”之形论,当作“摶”(简写抟)。运用上古音学证明《素问》“七篇大论”成书于东汉。上述成果均为前人所未论及,已为中医文献学界接受。<br> 三是精研版本,抢救将亡之书。敦煌藏经洞卷子写本梁陶弘景撰《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流落河北省威县民间,原卷毁于“文革”,有抄本流传,钱先生与赵怀舟先生两下威县,得到二十个传抄本,精校出版,名《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传承集》,此书确证《伤寒论》所据底本为《汉书·艺文志》所载《汤液经法》。日本江户时期金漥七朗《素考问》是研究《素问》训诂校勘的重要著作,现存抄本,中日从未研究整理,今已考注出版。钱先生发现丹波元简《素问识》是在《素问考》基础上增删而成,此发现具有重大学术意义。对国家图书馆珍藏的傅山手批《素问》《灵枢》进行全帙研究,为研究傅山学术思想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论文连载于2012年《山西中医》杂志。<br> 钱超尘几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潜心研究,考古索今,探幽钩沉,著作等身,在古典文献整理和研究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出版专著30余部,在国内外专业报刊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引起海内外中医药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多次应邀到域外讲学。<br> 大阪远东出版社认为:“当今中国能用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目录学与考据学研究中医古籍者,唯钱超尘一人。”</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钱超尘教授的著述</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四</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1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社会上的“脑体倒挂”,教学队伍内部“写书不如外出教书”等不正常现象时时困扰着中国知识分子。而钱超尘对这些总是淡然处之,他说:“放下科研外出讲课挣钱,从个人眼前利益看,是得,从国家长远利益看,是失。我要把自己辛苦学来的知识,用在创造精神财富上,用在中华民族文化事业上。”</span></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钱超尘教授在校为学生授课</h3> <h1> 钱超尘先生一生践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育人精神。他十分重视培养、提携下一代。他对自己带的研究生以及社会上的求学青年,总是以最大的诚挚相待,在学术上毫无保留地给他们以帮助,他指导的数十名国内外硕士研究生、博士生研究生,均顺利毕业,并先后获得教授或副教授资格,成为高等教育战线、新闻出版战线的骨干力量。他说,帮助和指导青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br> 讲台上的钱超尘知识广博,细致严谨,深受学生敬仰,他不仅刻苦钻研,醉心学问,而且还非常和蔼可亲、乐观豁达,谦逊淡泊,对待后学更是关爱鼓励有加。<br> 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主任医师赵怀舟曾是钱超尘的学生,他于1990年考入北京中医药大学,大学一级年时开设了《医古文》课,钱超尘先生正是这本教材的主编。赵怀舟说,钱先生在课堂上总是那么严谨,风采照人,学生们听他的课是一种享受,《医古学》深奥难懂,但钱先生上课总是少有逃课的,上课也不打瞌睡。</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钱超尘教授在为弟子们讲解医古文</h3> <h1> 钱超尘北京话说得很好,诵读起来抑扬顿挫,但总有那么一点玉田乡音,反而增添了别样的味道。赵怀舟至今记得钱先生读荀子《解蔽篇》的语调:“故从山上望牛者若羊,而求羊者不下牵也;远蔽其大也……”。<br> 每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学生们便去请教钱先生,钱先生知识广博,学生们的疑问总能得到很好的回答,并且往往是小叩而大得。<br> 《本纲目》有一张处方写道:“一百五日寒食节,收桃花为末”。有学生们对“一百五日”百思不得其解,便去请教钱超尘,他思考一会儿,便将二十四节气的名称顺序说出,并明确指出,寒食节正是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他的解答让这位同学恍然大悟。</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钱超尘在学术传承班结业仪式上与学生合影</h3> <h1> 在学生毕业时,钱先生把“慎独”、“真积力久则入”等箴言警句送给学生,期望每个学生自始至终做一个认认真真读书的好人。正是钱先生的耳提面命,把一个一个对文献一窍不通的懵懂少年领进中医文献的学术殿堂。<br> 钱先生对于古籍,对于中医的真心热爱,感染了他的每一位学生。他站在讲台,传道授业解惑,倾囊相授。岁月漫漫流逝,不变的是他依然真诚清澈的眼神,当一代又一代的学子从他的课堂走上中医之路,畅饮中医药古籍的知识琼浆,感悟中医理论精髓,为百姓的健康带去福音的时候,钱先生也收获他的自足自乐 。<br> 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任教期间,他除作本校医古文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外,还兼任全国中医药学会理事、中国训诂学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古文研究分会主任委员、法国巴黎国立第十三大学波比尼医学院名誉教授、李时珍研究分会主任委员、王清任研究会主任委员等多种学术职务,1993年10月,被国务院授予“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为国务院特殊津贴享有者。</h1><h1><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五</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br></b></div> 钱超尘的家乡玉田县,同样也是清代著名医学家王清任的故乡。他以弘扬王清任学术思想,推动中医药传承和创新为己任,2000年秋,他发起起草了《关于成立王清任研究会的申请报告》,得到玉田县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批准。</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清代著名医学家王清任像</h3> <h1> 经过一段时间的充分准备,2001年5月18日至21日,“全国首届王清任学术思想暨临床治验研讨会”在玉田县隆重召开,来自海内外的100多名代表及王清任后裔参加大会。<br> 在钱超尘教授的主持下,代表们就继承王清任学术成就,发展王清任学术思想、开发王清任处方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深入的探讨,同时还参加了王清任塑像的揭像仪式,参观了王清任纪念馆,印发了《全国王清任学术思想暨临床治验研讨会论文集》。<br> 到目前,全国王清任学术思想研讨会已召开六次,每次他都亲自参加。在2018年5月18召开的第六次研讨会上,钱超尘以《王清任医疗实践具有清儒考据学风》为题做了报告。</h1> <h5> 2018年5月18日,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河北省中医药学会王清任学术思想研究会、中共玉田县委、玉田县人民政府、玉田县中医医院承办的第六届全国王清任学术思想研讨会在美丽的唐山南湖盛大召开(右四为钱超尘)。</h5> <h1> 原玉田一中教师李作仁年龄比钱超尘小三岁,1990年参与编写玉田文史名人志,负责起草《中医古籍文献专家钱超尘教授》一文,因此机缘,二人得以相识,从此成为好朋友。1993年,钱超尘将这篇文章作为《作者小传》收入其专著《伤寒论文献通考》一书。<br> 2001年召开的首届王清任学术研究会,钱超尘被推举为主任,李作仁被选为常委,李作仁还担任王清任纪念馆馆长,自此,二人交往更加密切了。<br> 2011年,李作仁编著的《王清任与医林改错》一书,得到了钱超尘先生的大力支持,又是联系出版社,又是亲自为新书作序。李作仁老师曾托笔者接收钱超尘教授的电子邮件,钱教授曾为我复信:<br> “守学同志:您好!接到您的来信十分高兴。我是彩亭桥南面渠河头半壁街人,多年在外工作,对家乡没有什么贡献,深感惭愧。李先生的大作《王清任与医林改错》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学术著作,所写考证论文,填补了有关王清任研究的多方面的空白。谨将我写的小序发给您,请您转给李先生,请作仁先生好好修改,千万不要客气。同乡 钱超尘 。”</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李作仁编著、钱超尘作序的《王清任与医林改错》</h3> <h1> 李作仁在《王清任与医林改错》一书的后记中写道:“编著《王清任与医林改错》一书,我本不堪此任,是在钱教授的鼓励、指点、帮助下完成的,钱教授审阅全部书稿并撰写序言。在与钱教授的交往中,我不禁感叹其在中医古籍研究方面的高深造诣,更钦佩他那考古索今、探幽钩沉的严谨治学态度和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以及崇高的奉献精神。正是在他的熏陶下,使我这本来对医学一无所知的人,对中医医药产生了兴趣,也与王清任结下了不解之缘”。<br> 钱先生身在北京,心系家乡,经常携妻带子回到家乡玉田。见到乡亲父老,不论长幼,特别谦恭有礼,和蔼可亲。每有新作出版,必赠送给半壁街老家的弟弟钱超凡,每部书的扉页均亲笔题赠签名。2019年清明节,是他最后一次回到家乡,那天他与一众亲人到父母坟前洒泪祭奠。</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2018年4月3日,钱超尘于清明节前夕回乡与家人合影</h3>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b>六</b></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b><br></b></span></div> 钱先生年过八旬,依然身体健康、步伐轻快。当有人问及钱老有什么养生秘诀时,他道出了自创的“养生十六字诀”:基本吃素,心平无怒;起居有节,日行万步。<br> 他说:《黄帝内经》告诉我们“智者之养生也,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br> 钱先生淡泊豁达,他追求健康的目的不是单纯的长寿,而是为了更好地做自己喜欢的事业。健康状态下的钱超尘,八旬高龄仍退而不休,像上满发条的钟表,不知疲倦,永毅前行,每天有做不完的事。<br> 钱超尘曾自撰其为学之志:“超尘一孑书生,一生与书为伍,偶写小册短文,为民族为国家几无贡献,今已暮年,深感惭愧!唯有不惧残年,加倍努力,勤勉写作,以报国家、报民族、报学校养育人才深恩大德耳!”</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钱超尘教授受邀讲学</h3> <h1> 鉴于钱先生学术和教育上的成就和影响,北京多家机构和院校为他传承传统绝学提供各种便利。2012年北京市中医管理局成立“钱超尘人文学术传承工作室”。2014年,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典籍与语言文化研究专家学术传承与人才培养”项目聘请钱先生为首批导师。2019年,北京中医药大学建立“钱超尘教学名师工作坊”。2021年,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成立中医训诂与考据研究所,聘请钱先生担任所长,引领中青年教师薪火相传。</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钱超尘教授与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学生们在一起</h3> <h1> 在这些工作中,他事必躬亲,从无懈怠,亲自制定教学计划,面授心得,手批作业。步入晚年以来,他不辞劳苦与病痛,积极奔走于各地高校举办讲座,课堂内外得先生赐教指导者不计其数。<br> 2016年3月,由于走路不慎跌了一跤,80岁的钱先生脸和腿都跌坏了,眼镜也摔碎了,流血很多,好在没有伤及骨头。伤后仅一周,脸上的多处血痂尚未脱落,又照常出现在讲堂上。<br> 凡是去过钱先生家的人,无不为他张贴在墙上的纸条而感动。2019年8月26日先生手写纸条上,列出有待完成的著作竟然有11部之多。今年1月3日手写2022年工作计划,包括撰写《王叔和脉经全书及考证》,修改《伤寒论文献通考》,修改增补《国学与中医》等,并言自定计划,实践诺言。看到86岁的老人仍这样快马加鞭、惜时如金,怎不令人泪目?<br> 在病重期间,他仍不忘传书授业,向国学院特藏图书室捐赠其主编的《〈黄帝内经〉版本通鉴•第二辑》全套19册,以及《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近百册,勉励广大师生求知进步。弥留之际,先生仍对积多年心力完成的《脉经》校本念兹在兹,展现了一代鸿儒的学术热忱。</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钱超尘先生书法作品</h3> <h1> 钱超尘去世的次日,北京中医药大学网站深情发帖悼念,高度评价他的一生:钱超尘一生践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育人精神,以毕生的执著追求和无私奉献,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和人民教师对祖国教育事业的满腔热忱与无限忠诚,是为学、为事、为人示范的新时代“大先生”。<br> 他的学生张其成(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教授、首任院长,全国政协委员)作一㡈联,痛悼恩师:承章黄,入陆门,正误内经,考辨伤寒,终成一代宗师,不朽功业;仰圣贤,超凡尘,心如澄水,性若朗月,堪称杏林鸿儒,永惟大德。<br> 2015年5月,钱超尘曾为纪念任应秋一百周年诞辰撰文《大师往矣,德泽犹存》,他在文中写道:“ 历史往往有这样一种现象,一个人当他健在的时候,人们或许还不能认识他在某一领域里具有的卓越价值和重要意义,而当他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人们才一下醒悟过来:他的永远离去,给这个领域造成的损失是多么巨大,以致在一个历史时期内无法弥补这一领域的空白。”<br> 现在看来,这句话用在钱超尘自己身上,同样适用,他的离去,何尝不是我国传统中医药文化的重大损失?</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钱超尘家乡半壁街村的百年杜梨树</h3> <h1> 钱超尘先生在弥留之际,想必还在回望家乡那个叫半壁街的小村,这里有哺育他的一方热土,有他热爱的父老乡亲。村中的百年杜梨树,是村民陈氏为纪念祖先而种,寄托着村民对故乡的眷恋和牵挂,被誉为“思乡树”。这棵树,钱超尘小时候抱过,爬过,嬉闹过,他也似这棵杜梨树,向天生长,从青枝长成壮干,遒劲挺拔,蔽日参天,把梦想奋斗成现实,把一腔热血播撒在祖国需要的地方。杜梨树呼唤在外的游子,钱超尘先生梦牵家乡,魂向故里,这是落叶对根的情意。</h1><div><br></div> (刘守学作于2022年11月13日,完稿于11月19日) 参考文献:<br><br> 1、李作仁:《玉田古今名人录》。<br><br> 2、王育林:《解读钱超尘先生》。<br><br> 3、玉田县政协:《天南地北玉田人》。<br><br> 4、钱超尘:《大师往矣 德泽犹存》。<br><br> 5、钱超尘:《国医论衡》。<br><br> 6、李作仁:《王清任与<医林改错>》。<br><br> 7、张其成:《中医训诂大师 杏林鸿儒大德》。<br><br> 8、赵怀舟:《钱超尘引领我步入中医文献殿堂》。 <div><b><br></b></div><b>作者简介:</b><br> 刘守学,中共党员,河北马健辉律师事务所律师。唐山市作家协会会员、玉田县作家协会会员,在国家、省、市级新媒体发表作品百余篇。<div> 单位:河北马健辉律师事务所</div><div> 地址:河北省玉田县玉田镇和平路30号</div><div> 电话:18633420901</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