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乡插队54周年重返璜泾寻找青春的印记

岭北渔樵

<p class="ql-block">金秋初冬,稻花飘香,54年前我们怀着天真烂漫的情怀,来到长江之滨的太仓璜泾插队落户。在这块土地上,我们撒下了青春的汗水,开始了走出校门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在这里彷徨、惆怅、磨砺、成长,最终成长为现在的我们。在我们的脑海中、情感上、乃至行为习惯多多少少会有那个年代的影子。对那段经历,不管你是认同也罢,反感也罢,它的烙印已经烙在了灵魂深处,伴随整个人生。</p><p class="ql-block">现在我们漫步在璜泾老街,原来生产队的田间村子,寻找着逝去的芳华,与健在的老人交谈,脑海中搜索着当年的点点滴滴…</p> <p class="ql-block">原璜泾中学的老同事前来车站接我们,</p> <p class="ql-block">一起在镇政府门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在璜泾镇政府领导岗位退休的蔡永平为我们接风,</p> <p class="ql-block">本次返乡活动主要是永平安排的。</p> <p class="ql-block">我们下榻的酒店,</p> <p class="ql-block">饭后首先去拜访原利华大队的大队长蔡尚德,</p> <p class="ql-block">老队长已92岁高龄,</p> <p class="ql-block">他还是与我们当年下乡时一样,始终笑眯眯的样子,说话不紧不慢。</p> <p class="ql-block">在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能保持这种心态的基层干部,难能可贵,</p> <p class="ql-block">它始终受知青们尊重,</p> <p class="ql-block">抱着这种心态处事的人,怎会不高寿?我们作为老人,今天来看望他,也是向他来学习的。</p> <p class="ql-block">在原利华大队2小队的农户家叙谈,</p> <p class="ql-block">无拘无束,亲如兄弟姐妹,</p> <p class="ql-block">愉快的交谈,把我们带到了那个既蹉跎又难忘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物是人非,笑颜以对。</p> <p class="ql-block">最重要的是,我们都挺了过来,过上了衣食无忧的小康生活。</p> <p class="ql-block">10队的美萍是我下乡插队时的闺蜜,那时我们无话不谈不分你我,回城后我曾多次来看望她,我们是同年的,她已经四世同堂,做太婆了。家中里里外外一刻也不停息的她,早早的就弯腰驼背了。</p> <p class="ql-block">家中孩子都到城里照顾第三代第四代去了,偌大的一幢楼,空荡荡的,就是她一个人生活。</p> <p class="ql-block">前几年翻造的楼房,至今又落后了,农村就是如此,辛辛苦苦积攒的几个钱,都花在翻造新房上了。</p> <p class="ql-block">不过,她看见我去看她,还是很开心的,一点没有诉苦的话语,就这样驼着背,还勉强开电瓶车,去镇上卖点农产品,换几个钱。何为‘幸福’,真是个奇妙的字眼,个人的理解都不一样。就这样她也不觉得苦,心甘情愿地传承着上一代对下一代的种种付出。</p> <p class="ql-block">看望17队老队长,94岁高龄的徐堂生,我不会忘记当年干农活支撑不住时,这位不苟言笑的老队长,对我的暗中照顾。</p> <p class="ql-block">看望17队正在翻新楼的90高龄的徐阿洪,</p> <p class="ql-block">与阿洪夫妇全家合影,当年是他们在生活上对我们兄妹俩多方照顾,善人高寿,老夫妇俩都已过了90高寿。</p> <p class="ql-block">17队我原来的三间知青草屋已无踪影,那块地仍空着。那小桥流水旁的茅屋是我2500多个日日夜夜产生故事和梦想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璜泾老街,寻访旧时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璜泾老街的东头,是我们从小队上璜泾镇常常要经过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那时,我们过一段时间,就会步行去璜泾蒋泾塘桥头的肉铺买点肉,或粉丝,那时新华大队的手工粉丝可是很有名的哦!</p> <p class="ql-block">这几年,璜泾的经济发展日新月异,也开始重视文物古迹的保护了。</p> <p class="ql-block">璜泾的西塔在老街的西端,我们一般从苏州乘车回来,都要经过这里。</p> <p class="ql-block">西塔周围是璜泾中学的旧址,</p> <p class="ql-block">西塔旁是教工宿舍,这是我们当老师的可以放下面具,放松一下的小天地,这里的故事可以讲上几天几夜。往北是呈丁字形一排教室,教室西侧是大礼堂,在这里师生共同排练了朗诵剧《一块银元》赴太仓汇演还得过奖呢!教室后面(北)是操场,操场上 ,课后经常有教工队与业余体校队的排球比赛,那时璜泾排球业余体校在太仓乃至江苏省都是有名气的,操场的北沿就是穿越璜泾镇,向东流入长江的荡茜河。暑假的炎热傍晚,有时也会下河游泳摸蛤蜊,现在想起,还是那么有趣。</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任教的5年间,师生关系十分融洽,我们一起种植中草药百草园,一起沿江堤步行拉练,去浏河登上等待拆除的外国远洋轮,一起培育金小蜂,生物防治棉铃虫…至今回想起来,仍是那么牵动人心。</p> <p class="ql-block">回想当年在这里插队落户,繁重的农活,确实感到吃不消,特别是双枪(抢收抢种)时节,上蒸下煮,蚂蝗麦芒附身,十多个小时的弯腰,至今想想都害怕。但在平时我们也有许多城里享受不到的快乐。金秋时节可以放开肚子吃新米饭、地头的新鲜蔬菜、屋后水桥下摸几把青壳螺狮,队里网鱼后分几条饱餐一顿,深秋之夜水渠旁桅灯下,等待大闸蟹的来临,冬季买头羊拼吃,璜泾人叫‘吃杠琪’,若遇老牛退役,河边田头架起大锅,柴火通红,全队老少欢笑嬉闹,等待开锅,啃骨头,分牛肉,真比过年还热闹…年底分红,分到百八十元钱,高兴得不得了,可以有属于自己的钱了。</p> <p class="ql-block">镇街的范围扩大了,除了老街,其他地方都认不出来了,但荡茜塘,蒋泾塘仍在,这是我们寻找方位和记忆的向导。</p> <p class="ql-block">多拍几张照片,留住青春的记忆,说不定过几年,这里又变了模样。</p> <p class="ql-block">经济发展了,追求现代时尚的心态浓烈了,如何在花草绿水,高楼靓街中保留一点原生态的(而不是拆旧翻新的)遗迹,确实需要眼界和胸怀。这是我们的根脉啊!</p> <p class="ql-block">乡音,乡情,乡恋,乡愁,多味杂陈,才构成了丰满的故乡情结,虽然这里仅仅是我们的第二故乡。</p> <p class="ql-block">永留心中的西塔,注视着我们由青葱变为虬枝枯叶,演绎着人生的酸甜苦辣咸。</p> <p class="ql-block">共同的西塔情结,让我们当年的璜泾中学师生,结成了莫逆之友谊。</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学子都已退休,仍以专家的身份服务社会,发挥专长。</p> <p class="ql-block">得知我们来访,以尽地主之谊,设宴款待。</p> <p class="ql-block">美好的时光,有趣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经过蹉跎的岁月,才能酿出甜美的回味。</p> <p class="ql-block">为了有利于现代化大农业的规划发展,璜泾镇的辖区扩大了,将原来的鹿河镇、王秀镇并入璜泾镇。</p> <p class="ql-block">引进人才,组织规模化、集约化绿色农业的发展,目前已打出自己的品牌,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p> <p class="ql-block">我们听老总介绍,目前的成绩及发展前景。</p> <p class="ql-block">参观太仓第一个党支部纪念馆,重温初心使命。</p> <p class="ql-block">璜泾镇地处长江之滨,河网纵横,四季分明,旱涝保收。</p> <p class="ql-block">江堤宽阔,可行车,站在江堤上,极目远望,有着独特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这里有太仓至海门的汽渡,由于上下游新增的桥梁,大大减轻了汽渡的压力。</p> <p class="ql-block">这里有荡茜水闸,穿过璜泾镇的荡茜河,经此流入长江,汇入大海。</p> <p class="ql-block">璜泾的新农村建设正在不断进步,</p> <p class="ql-block">望着远处风景如画的田园村舍,默默祝福璜泾的发展越来越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