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河南支边青年: 五 (2)</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作者 陈付山</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恳荒吃尽千般苦 创业汗浸大漠沙</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两个农场都面对着眼前需要及时解决的诸多问题。李保存被任命为民勤县农垦局长后,代表县政府派驻干部协助农场积极开展工作。对这两个农场齐头推进和好多具体工作的落实,他要进行全面考虑和协调。他与负责县民政局工作的张富贵和抓农场现场工作的赵子瑞、吕彦庭这两位负责人,进一步加强了日常地沟通和协调,为后续更好地开展农场工作,相互支持和借签经验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两个农场筹备、配备任命领导班子的这段时间里,李保存与赵子瑞和吕彦庭,分别带领农场各耕作站的人员,一边加紧春耕备耕生产准备工作;一边加紧搭建帐篷解决职工的住宿问题。同时,又要到县里去找各主管部门,联系解决支边青年的后勤保障和职工的福利待遇问题,还要与地方政府协调有关各农场耕作站土地经营权问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面对农场堆积如山的工作,李保存与赵子瑞和吕彦庭经过分析总结,面临的最大的困难有两个:一是支边青年的生活问题;二是春耕备耕生产问题。经过上下联系多方沟通和努力,三人又专程跑到张掖地区和民勤县的主管部门进行业务审批,对农场职工生活和春耕备耕生产这两个问题的解决总算有了结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解决支边青年生活问题方面,民勤县政府又想办法征用了部分当地农民的房子,两个场部的办公地点就设在村子的民房里。各耕作站的办公地点大多是设在了破庙或者帐篷里。职工的住宿,耕作站有挨村落的地方可以得到部分房子的补充,但大部分还是靠住临时帐篷。由于住房紧张,要求无论是不是夫妻必须男女分开住,统一住集体宿舍,小家安排挤十几个人,大一些的家要挤二十几人,有的帐篷里睡三十多个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吃饭问题,农场规定每个耕作站自行起灶生火做饭。农场到民勤的粮食部门统一办理粮食供应手续,各耕作站自己解决粮食的搬运和加工。为此,各耕作站组织了骆驼驮运队,利用骆驼驮和木轮板车把粮食从八九十里以外的民勤县运回农场。拉回来的是原粮,各耕作站都专门组织了粮食加工组,抽出人员专门每天负责推石磨,磨成面粉才能食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解决支边青年的后勤保障和福利待遇方面,甘肃省和张掖地区行署在对待支边青年的福利待遇方面给予了特殊照顾。按照规定当地职工每月粮食供应标准是二十五斤,而支边青年每月粮食供应标准为三十五斤。工资待遇方面除赵子瑞、李保存等几名正式干部的工资按照级别进行发放外,支边青年的工资都高于本县同级别的职工工资,管理人员每月三十块钱,工人每月二十块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解决农场耕作站土地经营权方面,民勤县政府也给予了很大的政策照顾。对于农场土地的经营,民勤县政府规定各耕作站的土地,除被政府征收的土地交由各耕作站耕种外,各耕作站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随意开垦土地不受政府限制。开垦出的土地报民勤县政府核准后,按照开垦出的土地亩数给予奖励。面对民勤广袤的土地,真让生活在中原地区人口稠密、土地稀少的支边青年们打心眼里感到高兴。大家认为,土地贫瘠不怕,只要勤劳能干,管理的好,在春天播下种子,秋季多少是能打下粮食的,支边青年从心里也认定了广种簿收的这个理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开荒种地,让支边青年心里很高兴,因为开垦土地不受政府限制,还给奖励。再者支边青年从虞城县来到民勤能吃上国家“供应粮”,按月领取工资补贴,使原来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在虞城老家时,当时每天的吃饭问题还是不好解决的,生产队除了每天组织人们去炼钢铁,修水利,还要抽出专门的时间来进行反右派的群众政治斗争,今天批判这个人,明天批斗那个人,稍有不慎可能明天自己就成了被批斗和专政的对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自从来到农场,群众之间的政治斗争少了,人们的心理压抑得到释放。另外,来到农场不再为每天的吃饭问题发愁,解决了大家的后顾之忧。所以,支边青年们对于垦荒种地,信心更加坚定,积极性非常高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农业技术非常落后的那个年代,支边青年开垦土地采用的手段还是原始的办法。农场给大家一人给配发了一张铁锨,从此,这些来自豫东大平原的年青人轮起手中的铁锨,向脚下的处女地展开了艰苦卓绝地垦荒生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初到农场的支边青年,凭借的是一腔热血和忘我的工作,大家起早贪黑,每天每个支边青年要用铁锨开垦出一亩二分地来。说民勤的土地特殊一点也不假,在开荒时人们发现,凡是地面长草的地方,土地就比较容易开垦。地面没有长草的地方开垦就非常困难,垦荒人员用铁锨挖开地表土层后,下面有一砂砾石层,砂砾石层十分坚硬,厚度有一寸多,用镢一刨还冒火星,刨开砂砾石层后,把锨插入下面的土层使劲一撬,马上就会冒出一股又苦又涩又咸略带黄色的水来,遇到这样的土地开垦起来就非常困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垦荒期间,为了增加垦荒面积,李保存通过赵子瑞和吕彦庭在农场与农场、耕作站与耕作站、连与连、排与排之间创新性地组织开展了“垦荒社会主义劳动生产竞赛”活动,并及时对每天开垦土地的情况进行汇总和通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开展垦荒劳动竞赛活动中,扎子沟农场一站一连连长王超连和小西沟农场东风站三连连长蒯文成两位同志,带领全连员工克服困难,不怕疲劳,连续作战,在两个农场连队月累计开荒垦地中保持了最高记录。扎子沟农场还涌现出了王敬帮、彭继宗、武进章、高畔礼、翟春亭、刘明章、刘富春和小西沟农场的袁杰荣、李保勤、张振友、胡东明、卢成秀、赵有田、范传力等垦荒劳动模范。在垦荒期间女同志也不示弱,和男同志一样一天也能垦出一亩多荒地来。扎子沟农场涌现出了徐玉兰、王玉兰、魏秀云和小西沟农场的丰素莲、邵玉兰、乔秀兰等妇女垦荒劳动模范。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通过开展“垦荒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各耕作站的土地开垦量与日俱增,在不到一个半月的时间里,农场上报开垦土地面积已达到一万多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抓好垦荒生产的同时,农场员工的住宿问题也在抓紧解决。面对生产和生活都要有保障的困难,农场的领导认识到这都是既重要又关系到农场发展和员工生存的大事情,得必须抓紧抓好。由于各耕作站都住在荒郊野外,尽管政府通过实行移村并村的办法征用了部分民房,但是,还是因为房少人多难以满足起码的住宿要求。没有房子可住。在这种情况下,大家就继续想办法搭建临时帐篷,每个帐篷都挤的满满的,尽量让每个人都有睡觉休息的地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民勤的春天正值多风的季节,几乎每天刮风,大风吹得帐篷呼啦作响,强烈的沙尘随着风流无孔不入,每天大家的床辅上都落有厚厚的一层黄沙。有时候遇到大风,还会发出一种尖厉的呼啸声,让住在帐篷里的人都有一种不安的感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民勤这个地方,基本上是长年干旱,天不下雨,气候干燥,风大沙多,生活在这一地区的人民无时不在向风沙作斗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翻开民勤的历史,就是一部治水治沙的历史。远在明嘉靖年间(公元一五四六年)就有和风沙作斗争的记载:“镇邑多沙患。西北飞沙拥城,高于难堞”;“昔曾派民搬沙,闾阎重围,且沙以旋溯而愈漫延,旋囚徒劳无功遂罢其役”。明天启七年(公元一六二七年)“飞沙拥城,参将杨孟希率众移丘,城池免于淹没”;“筑镇番四关,以堵风沙”。清康熙三十年(公元一六九一年)“风沙拥城,高于雉堞,危以垛墙,参将杨钧率军民五百人搬沙,以柴草插风墙一百二十丈”;“思患预防,沿河培柳”;“沟坚林密,不致停沙”。新中国建立后,民勤人民在政治上伸直了腰杆,但是,严酷的风沙灾害,并没有随着封建制度一起消灭。解放初期民勤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组织起来治理风沙灾害,展开了群众性的防风固沙运动。采取植树造林、封沙育草、营造防护林带、封育柴湾、插设风墙、挡风养苗和土压沙丘等阻沙、固沙、治沙的办法,对防止流沙入侵,保护农业生产起到了巨大作用。(未完,待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注: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