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畅达文,立爱国志——《少年中国说(节选)》设计思路

高新区第三十九小学

<p class="ql-block">  《少年中国说》一文是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爱国主义,语文要素是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思想感情。在设计教学时,我紧扣单元要求和课后习题,力图让学生通过学习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同时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p> <p class="ql-block">  开门见山,从课题入手。从“说”和“少年”谈起,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少年中国说即论前途无量的中国。</p> <p class="ql-block">  了解题目的含义后,学生自由读文。先谈谈自己的读文感受,充分感受本篇文章的激情澎湃,充满力量,也就理解了人们对梁启超先生文章的评价:以饱含感情之笔,写流利畅达之文。</p> <p class="ql-block">  文章第一段写中国少年的责任。我从“今日”突破,当学生结合背景资料,了解积贫积弱的旧中国,也就明确了为什么我们被称为老大帝国。而梁启超先生写少年中国说就是为驳斥帝国主义的谬论,呼吁中国少年担起责任。</p> <p class="ql-block">  这样的少年在此后的一百年中出现了吗?学生根据自己查阅的资料汇报,我又进行了补充,学生也就从榜样想到了自己,从知识的外化到自我的内化。</p> <p class="ql-block">  通过前边的感情铺垫,学生再次读文就有了新的感受。梁启超先生所运用的每个词都是仔细斟酌的,每句之间的关系是层层递进的,情感是一步步加深的。</p> <p class="ql-block">  第二段的学习,因为生僻字多,意思也较难理解,因此我采用领读正字音——合作弄明白——图片再巩固,达到让学生逐步理解少年中国的前景并背诵。</p> <p class="ql-block">中国少年和少年中国是相辅相成的关系。</p> <p class="ql-block">  文章的最后是对中国少年和少年中国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祝福和对未来的美好期盼。</p> <p class="ql-block">  语文课的学习,只是一个抛砖引玉的过程,要体现语文科目的工具性,还是要联系生活实际。语文课最后的目的还是要培养健全的人。因此,语文课也就要有明显的时代性。虽然与百年前相比,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我们不能忘记历史,我们还要奋发图强。</p> <p class="ql-block">  结合时代,与时俱进, 中共二十大上提出的中心任务和两步走战略目标,恰是这一代少年奋力拼搏的时间表。明确新时代少年的要求,内化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p> <p class="ql-block">  最后在音乐的渲染下,学生齐读课文,既是对全文的再回顾,也是学生被鼓舞的过程,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他们担起民族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被唤醒。</p> <p class="ql-block">教学反思:文章虽然不长,但读起来有难度,理解起来更有难度。但是,整堂课却在我的预设中一步一个台阶稳步上升,背景资料的插入,背诵方法的引导,让学生由不会读到会读,不理解到感悟深刻,为国之兴亡立下远大志向可谓是水到渠成,抑扬顿挫的诵读环节更是让课堂熠熠生辉。</p><p class="ql-block"> 这堂课也有不足之处,上课伊始,我提出的问题没有进行很好的预设,导致前半部分花了太多的时间,为了保证教学的完整性,所以后半部分就略显匆忙,还导致拖堂十分钟。其次是一堂课上,优秀的孩子一展自己的风采,也有了更高的目标,但是有部分学生成了这堂课的看客,学生整体发展水平不均衡,以后在课堂中应更多的启发和引导他们,让孩子们都能各有收获。</p> <p class="ql-block">刘小春,毕业于西安文理学院师范专业,现任教于高新区第三十九小学。从教十余年,先后获得高新区优秀教师、西安市教学能手、陕西省德育先进工作者等荣誉。在教学中善于思考,敢于实践创新,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在班主任工作中也不断积累经验,与时俱进,所带班级班风正、学风浓。结合教育实践经验撰写的《十年磨一剑》、《校本研修新探索》、《唤醒学生内在潜力》等教育教学论文获得市区一等奖。她对教育工作秉承的信念就是: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用心做,大道至简,悟在天成!</p>

少年

学生

教学

中国

语文课

文章

课文

理解

梁启超

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