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小镇人嗜食鱼虾,于是街上多鱼档。 </p><p class="ql-block"> 戴明众与王琪宁夫妇也经营着一家鱼档,位于镇海老城大教场路164号。</p><p class="ql-block"> 大教场路不是小镇的主干道,更不是热闹的临街路段,但毗邻鼓楼广场,边上又有学校、医院、住宅小区,所以这条路上算不得熙熙攘攘,人来人往倒也络绎不绝。</p><p class="ql-block"> 鱼档不大,刚好占了一个转角,于是,南来北往的人能看到,东西走向的人也能看到。</p> <p class="ql-block"> 小夫妻俩来自浙江三门。在镇海这边,从三门过来谋生的不在少数,租田地从事瓜果、蔬菜种植的是一类,从事海洋捕捞作业的是另一类,三门人的渔船经常在甬江边的几个码头停靠,把镇海作为他们的出货地。戴明众与王琪宁的小店也或多或少与他们的三门老乡有些关联,他们是搬运工,驳过来,离居民的餐桌更近一点。</p> <p class="ql-block"> 2017年,戴明众夫妇带着一双儿女来到镇海。他们最初在城关后大街租了一间店面,楼下开小菜店,卖些蔬菜、瓜果,楼上住人。“我们原先在北仑开餐馆,因为一些变故,把店盘出去了,能卖的卖,该扔的扔。那时,小胖的身体也不太好,到镇海来,应该是从零开始,从头来过吧!”</p> <p class="ql-block"> 但小菜店的生意似乎也不好做。有时晚上要忙到十一点多,凌晨两三点钟又要去拿菜。“一开始,菜的名字都叫不上来。那些种蔬菜的看我不懂,批给别人两块钱一斤都不要的菜,两块五甚至三块给我。蔬菜又不好保存,容易腐烂变质,损耗很多,每天忙得够呛还赚不到钱。我问我婆婆,我们为什么要卖蔬菜,婆婆说,卖蔬菜我们就不愁没菜吃,至少,卖不完我们可以自己吃。”提起那段最艰难的日子,王琪宁忍不住心酸。</p> <p class="ql-block"> “开小菜店时,有时也从三门老乡那里拿些海鲜来卖,从渔船上拿的,新鲜,卖得快,于是慢慢地就转移到专卖海鲜了。”</p><p class="ql-block"> 有了固定的顾客群,夫妻俩就把店面挪到了租金相对便宜的大教场路。</p> <p class="ql-block"> “我十八岁跟小胖认识,那时,我在他的店里打工,我在前面做服务员,他在后厨烧菜。这么多年,我们一直在一起干活,现在还是这样。”</p><p class="ql-block"> 王琪宁性格爽朗,相比较戴明众有点“闷”,但夫妻俩有一个共同点,笑起来,眼睛都细成一条缝。“小胖这个人心挺善的,别的,好像没啥好的。你看,长得又不像是个好人,脾气又躁。”这是王琪宁对丈夫戴明众的评价。听了这样的调侃,戴明众瞪了王琪宁一眼,“话多!”</p> <p class="ql-block"> 每天早上六点不到开店门,把鱼货摆放整齐,垫上或覆上冰块。这时,如果有渔船靠岸,戴明众就驾着皮卡车去码头拿货。十一点以后收摊。下午一点半左右,转场。戴明众用电动三轮驮着鱼货赶往张鑑碶菜场,摆放好货物,开始营业。三点钟左右,王琪宁去接他的班,戴明众就又要准备去码头拿货了。如果船到得晚或者当天刚好没有船靠岸,他就会帮王琪宁一起收摊回大教场路。</p> <p class="ql-block"> 晚上有货到的时候,往往店门外挤满了人。刚散步回来的大叔,刚跳了广场舞的大妈,以及白天没时间逛菜场的上班族都会到他们家的店里转转,看看到了什么新鲜货。王琪宁熟络地招呼着,一边把称好的鱼刨鳞、去内脏,帮老主顾们处理干净。货不多,品种多,保证每天的鱼都是新鲜的。这段时间气候平稳,基本上每天都有渔船出海,戴明众去船上拿了货,夫妻俩有时要忙到十一点多,等人群散去,才收拾停当回租住屋。</p> <p class="ql-block"> “小胖确实挺辛苦的,从早到晚基本没啥时间休息,有时,坐在凳子上就睡着了。我还好,中午几个小时还能休息一会,处理些家务。”</p> <p class="ql-block"> “这些年,没挣下什么,只是把儿子、女儿养大,这是最大的财富吧!”</p> <p class="ql-block"> “现在这一段,我感觉是这些年来最稳的日子,虽然有时忙得顾不上吃饭。”王琪宁说。除了生活步入正轨的日趋稳定,小店生意良性运作的日益平稳,这份忙碌和充实应该还带给王琪宁心理上的笃定与安稳吧!</p> <p class="ql-block"> “家好”鱼档的故事,是戴明众与王琪宁小夫妻俩的故事,是外乡人在小镇谋生的故事。鱼档取名“家好”,里面一定寄寓着他们的美好心愿吧!家好,一切都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