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不可以已

风行水上

<p class="ql-block">  一位老作家说,他喜欢《劝学》,到现在都记得“青,出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些句子。这类耳熟能详,张嘴就来的名句在《劝学》中比较多,体现了这篇散文的语言魅力。徐中玉、金启华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说到《劝学》的语言:长短句并用,对偶排比句间行,匀称而又错落有致,读来朗朗上口,富于音乐节奏美。</p><p class="ql-block"> 我想《劝学》之美绝不仅于此!吟诵之中,意脉流淌!学习是什么,为何要勉励呢!</p><p class="ql-block"> 荀子开篇明示: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错愕之间想象荀子手捋胡须托长“学”音,加重“不可”,然后缓慢落在“已”上。</p><p class="ql-block"> 为何不可已?</p><p class="ql-block"> “青,出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蓝、水的提升变化显示学习的意义所在。所以君子,能“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就会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目的。其中“博”显示学之范围广——子史经传哲生活等方方面面。而“日参省”的“日”呈现学习的连贯性,暗示“不可以已”,“博”与“日参省”相辅相成从而达到让人生通透的目标。可见,学习是多有意义的事。为避免抽象说教,荀子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打比方形象劝勉,顷刻间就我们明白了作者的用意。</p><p class="ql-block"> 为何不可已?</p><p class="ql-block"> 荀子还是想谈得具体一点,他联系自己的体验谈到“终日思不如片刻的学”,强调学习的实践功能。因为他发现在实践中“登高而招”会‘“见者远”,“顺风而呼”会“闻者彰”,“假舟辑”会“绝江河”,“假舆马”能“致千里”——通过借助外物会产生巨大的能量,从而改变认知。所以得出君子“性非异,善假于物”的结论。“假”字强调了向外探究的必要性,故学习一定得打破时间、空间的界限,时时学,处处学。 </p><p class="ql-block"> 为何不可已?荀子觉得还不够,还想再具体一点。他直接用形象的比喻,从正反两面,具体总结了积累、坚守、执着三种务实的方法。</p><p class="ql-block"> 荀子从宏观角度由浅入深的从意义、作用、方法对学习不能停做了诠释,比喻、对比的论证方式的使用的确让我们感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劝勉效果十分明显。</p><p class="ql-block">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说“所谓学就在出生之后以一套人为的行为方式作模型,把本能的那一套方式加以改造的过程。学的方法是“习”。习是指反复地做,靠时间中的磨练,使一个人惯于一种新的做法。因之,学习必须打破个人今昔之隔。‘’他的表述较抽象,但我们可以从中明确“学习”这个词包含两个动作行为,先改造,后形成惯性,然后能力在实践中逐步增强,人的心智在实践中走向成熟。对此我联想到小孩子通过妈妈喜欢或阻止他做什么,来确定反复做和不能做的事,从而收获知识和能力,可见,学习是与生俱来、自然而然的行为,自然是“不可以已”的。</p><p class="ql-block"> 学习和蛋白质维生素一样是我们生存生长生活需要。何厌之有?我在这就想说,当我们在学习生活中感到彷徨迷茫,就学习,向明智的人学,向书本学,向自己的内心学。</p><p class="ql-block"> 学习多么美好,在道的最高点和学识渊博,道德修养高的人相逢,探讨,最是人间幸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