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光棍节

文田

<p class="ql-block">也说“光棍节”</p><p class="ql-block"> 每年的十一月十一日成为光棍节,是最近几年才有的事,是一个年轻人比较感兴趣的节日,起码在中国是这样。上网查询,这个节日的由来版本很多,究竟是“舶来品”还是“土产品”有待考证。据我所知,截至目前,在中国,官方应该还没有正式命名这个节日,过这个节日是一种纯民间行为,从这个节日的名称来看,带有一定的调侃、戏谑、自嘲的味道,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官方今天不会,明天恐怕也不会正式命名和认可这个节日。发明和命名这个节日的那个人或者那群人十有八九是独身者或是单身汉,最初也许只是闹着玩玩而已,他们万万没有想到,闹着玩的事玩到今天能如此之火。</p><p class="ql-block"> “光棍节”的命名,实在是一个创举,一个奇思妙想。用阿拉伯数字表示11月11日,两个“11”像四根棍子并排在那里,比喻为“光棍”,既形象又生动。</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节日,有官方命名的,有民间自发形成或约定成俗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行业或一类人群根据自己的历史文化、职业特性和兴趣爱好确定一个自己的节日,不管是官方认可的或民间自发形成的,用以纪念或娱乐,非常有意义。可是在市场经济社会,一些节日一旦形成气候,一旦被商家发现有机可乘,便被他们所利用,好端端的一个节日便被无孔不入的资本搅和的面目全非。前几年官方规定的“五、一”、“十、一”小长假,被商家所利用,名目繁多的促销活动粉墨登场,利用打折、降价等手段忽悠老百姓口袋里的钱,大发“横财”,金钱赚足了,便把此类小长假美其名曰“黄金周”。</p><p class="ql-block"> 如今,“光棍节”遭遇了同样的命运。随着“光棍节”知名度的年渐提高,精明的商家开始大肆炒作,首当其冲的当属“电商”。“电商”——电子商务的简称,一个颇为时髦的名词,从消费者角度来说叫网络购物,简称“网购”,是随着互联网技术和规模的日益提高和扩大而出现的新生事物。今年光棍节来临之前,很多媒体就开始根据往年的情况预测今年的“商战”趋势,许多“电商”也确实早就摩拳擦掌,提前做好“战斗”准备,一些往年吃过亏的实体零售商也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提前运筹帷幄,制定应对之策,力争收复失地。商家的炒作和媒体的宣传撩拨得消费者心里蠢蠢欲动,给人的感觉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一股战场硝烟味越来越浓,一场激烈的商战一触即发。</p><p class="ql-block"> 果然,“光棍节”到来,商战帷幕拉开,各大“电商”和实体零售商纷纷亮出杀手锏,降价、打折、搭配赠予、捆绑销售等促销手段层出不穷,你方唱罢我登场,不把消费者忽悠晕誓不罢休。各种媒体广告花样百出,铺天盖地,把那些早已蠢蠢欲动的消费者忽悠地热血沸腾,按捺不住购物的欲望,或涌入商场,或漫游网店,想买的也买,不想买的也买,该花的钱也花,不该花的钱也花,这可乐坏了商家,也忙坏了物流公司。特别是一些年轻人,头脑最容易发热,有的急于置办结婚用品,举办婚礼,结束“光棍”生活;有的给自己心仪的男、女朋友购买礼物,趁机表达爱慕之情和关怀之意;有的趁商品降价把一些并不急需的生活类用品毫不吝啬的买回家。节日过后,硝烟散去,冷静下来,看看节日期间购买的一大堆商品,方有上当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今年“光棍节” 前后,有两则新闻值得回味。一则是节前,中央电视台记者采访一个年轻女孩,该女孩工资收入不高,前几年,为了省钱,趁“光棍节”期间商品打折,一下买了三条牛仔裤,可买了之后一直没穿,已经放了三年,三年之后拿出来想穿的时候,因为身体有所发育,已经不适合自己穿着,加之款式已经老旧,想送人也不好意思往外送;另一则是在节后,国内某知名“电商”节日期间的营销收入达300多亿元。300多亿是个什么概念?在普通老百姓眼里绝对能列入天文数字的行列。</p><p class="ql-block"> 同样的一个问题,一种现象,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会得出不一样的看法和结论,就像看一座山,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看到的山的形状是不一样的。类似“光棍节”这样的节日年渐火爆,节日期间的商战愈演愈烈,宏观上看,反映的是一种社会文明进步,经济繁荣发展,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的头脑中充斥着商业竞争、商业欺诈、盲目跟风、盲目消费、投机、浮躁、虚荣等字眼。不是吗?就拿“打折”这一司空见惯的促销手段来说,现在到商场去转转,还有不打折的商品吗?一件上千元、几千元的商品可以打折到几百元甚至几十元,有的还美其名曰“亏本大甩卖”!商家能做亏本的买卖吗?你信吗?反正我不信。说白了,所谓打折,只不过是一种营销策略,一种推销手段,一种消费心理学研究成果在实践中的应用,一种“忽悠”消费者的“骗术”。</p><p class="ql-block"> 节日“商机”火爆背后,是商家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炒作,在此过程中,除了商家投入巨资进行广告宣传以外,各种新闻媒体的相关报道,不管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不管是褒还是贬,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俗话说得好:从南京到北京,买的不如卖的精。“精”者,精明也!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一个囊中有些羞涩的消费者,“勤俭持家”的古训当牢记,到什么时候都要保持一颗冷静的头脑,切莫盲目跟风,盲目消费,做一个精明的消费者。当然,如果手中有钱不花出去心里觉着不舒服,另当别论!</p><p class="ql-block"> 2013.1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