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五十年前的读书笔记:读鲁迅的《伤逝》

索菲亚

<p class="ql-block">69年2月的寒假,是我刚完成大四上期的学业,距70年夏季毕业分配不到一年半时间。面临五年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踏入社会;面临青春时期爱情的选择,我有众多的困惑与迷茫。在校图书馆里阅读了《鲁迅全集》中的短篇小说“伤逝”。文中,鲁迅对人生和爱情的洞悉与见解触动我心灵深处,对在人生路上起步的我特别有现实意义,于是写下了三页读书笔记。(笔记附后)</p> <p class="ql-block"><b>《伤逝》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5年创作的一部以爱情为题材反映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命运的一部短篇小说。</b>小说以主人公涓生哀婉悲愤的内心独白的方式,讲述了他和子君冲破封建势力的重重阻碍,追求婚姻自主建立起了一个温馨的家庭,但不久爱情归于失败,最终以一“伤”一“逝”结局的故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说通过涓生、子君最初以争取个性解放、婚姻自主,最终却落到悲剧结局的描写,反映了个人和社会的冲突,也说明离开整个社会的解放,个性的解放和婚姻自主是无法实现的。<b>小说语言优美凝炼,动人心弦,富有诗的情韵。</b></p> <p class="ql-block">涓生和子君都是五四式新青年。子君认识涓生后,便不断地拜访他,听他讲新文化、新道德、新观念,深受其影响,并与之相恋。之后,子君又坚决地对涓生表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接着,与涓生一起寻住所、筹款子,并不顾亲朋的反对而同居,建立小家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子君很快就陷入家务之中,他们的爱情也未能“时时更新,生长,创造”。不久,涓生为当局所辞,他们便生活无着,涓生对子君的爱情也随之消减以至最后消失;但涓生又不便说出,只好外出躲避。迫于生计,子君宰吃了所饲养的油鸡,放掉了所喂养的狗。最后涓生对子君坦露自己不再爱她的真实想法,她便被其父亲领回了家,并在无爱的人间自杀身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涓生得知实际上是自己说出的真实导致了子君的死时,他追悔莫及,于是,长歌当哭,凄惋地唱出了自己的悔恨和悲哀,写下这篇手记。</p> <p class="ql-block"><b>“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与悲哀,为子君,为自己。”</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说一开头是涓生得知他曾经深爱的子君因他的抛弃失去了生活下去的勇气从而自杀身亡后懊悔不已而写下的一段心理独白。<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51, 51, 51);">作品采用了手记的形式和诗意的语言,通过涓生的内心独白,淋漓尽致地抒写热恋中的深情、新婚后的喜悦、失业后的惶恐、感情濒于破裂时的痛苦、分手后的绝望以及子君死后涓生的悔恨和悲愤的心境。</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51, 51, 51);"><span class="ql-cursor"></span>小说的字里行间充溢着浓郁的感情色彩,读起来让人心尖儿隐隐作疼。</span></p> <h3><b>下面是五十年前笔记原文内容</b></h3><h3><font color="#b04fbb"><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鲁迅的“伤逝”以伤感激越的的笔调告诉了我们生活的哲理。法捷耶夫曾经说过,</font><font color="#b04fbb">‘’</font><font color="#b04fbb">如果在阿Q正传中鲁迅表面上好像是一个无情的叙述事</font><font color="#b04fbb">件的作者,那么在“伤逝”一文中,他就是一个触动心弦的深刻的抒情的作家。‘ </font><font color="#b04fbb">’</font>在读伤逝时,对子君命运的关心竟然換来巨大的失望。作者把子君同我们引到一处峻峭的悬崖上,原希望子君不畏艰阻,奋勇地攀越悬崖,在前进的坦途上继续迈步,却不料她竟从悬崖上跳了下去,甘心沉入那黑暗的不幸的深渊。<br></h3><h3><br></h3><h3>我们痛恨旧社会旧势力的冷酷无情也为子君的悲惨结局深深惋惜。不过更重要的还是从这个含义深刻的恋爱悲剧中吸取沉痛的教训。</h3> <h3>涓生和子君,一个在个人主义的死巷里挣扎,一个做了牺牲品。他们从最初的胜利到后来的失败,在这战斗的路上,洒满了斑斑的血泪。他们的每一点血和泪都是我们生活的镜子,足以唤起我们的深思:在黑暗的旧社会,个人的孤身奋斗显得多么的脆弱无力。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如果不投身于广大群众的革命洪流就无法战胜旧社会的旧势力,不参加改造社会的现实,关起门来来追求个人的安宁和幸福,得到的只是幻灭。<br></h3><h3><br></h3><h3>如果我们同情涓生与子君的遭遇,惋惜子君可怜的命运,那就同时照照自己,对自己做一次严峻的解剖和反省吧!</h3> <h3>置身于今天新社会中的青年谁能说自己已经完全离开了那条狭窄的死胡同了呢?在我们周围不是有许多人像子君一样孜孜以求个人和家庭的安乐,而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置之度外吗?对待爱情至上的人不是也存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之中吗?这些人以共同的生活为目的,而不是把共同奋斗的目的当作生活。可以想像,宁静幸福的小家庭一建立,奋斗的勇气就会消失,勇敢和无畏就会消融在安宁与幸福之中。而这正如鲁迅指出的那样:<b>“安宁和幸福是要凝固的,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b><b>一旦安宁和幸福凝固,爱情的裂缝便会出现,这就是悲剧的起点。</b></h3><h3><br></h3><h3>在生活的波涛冲击面前,如果把打击当作振奋剂,从原来已经凝固的安宁和幸福中觉醒过来,趁着自己的翅膀还没有忘记扇动时,冲破亲手筑就的狭窄牢笼,勇敢地去开辟新生活的道路,爱情便得到了更新和生长。如果在打击面前,根本失去振翅高飞的勇气,只是无望地等待生活中一个又一个恶浪的袭来,便只会在生活的波涛里沉没,重蹈伤逝中主人公涓生和子君的覆辙。。<br></h3> <h3>历史无情前车可鉴,我们应如何对待生活和爱情?在踏上人生漫长旅途的关键时刻,鲁迅的“伤逝”一文里揭示的人生哲理不是值得我们深长而思之的吗?<br></h3><h3><b><br></b></h3><h3><b>下面是我当时摘抄的“伤逝”一文中鲁迅对人生、爱情与婚姻的部分论断,我一直视为经典。</b></h3> <h3>🍁🍁她…不知道人的生活第一着是求生,向着这求生的道路,是必须携手同行,或奋身孤往的了,倘使只知道捶着一个人的衣角,那便是虽战士也难於战斗,只得一同灭亡。</h3><h3><br></h3><h3>🍁🍁我要将真实深深地藏在心的创伤中,就默默地前行。用遗忘和说谎做我的前导…。<br></h3><h3><br></h3><h3>🍁🍁我从此要在新的开阔的天空中翱翔,我还未忘记我的翅膀的扇动。<br></h3><h3><br></h3><h3>🍁🍁新的人生路还很多,我必须跨进去,因为我还活着。但我还不知道怎样跨出那第一步。有时,仿佛看见那生路就像一条灰白的长蛇,自己蜿蜒地向我奔来,我等着等着,看着临近,但突然便消失在黑暗里了。<br></h3><h3><br></h3><h3>🍁🍁安宁和幸福是要凝固的,永远是这样的安宁和幸福。</h3><h3>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br></h3><h3><br></h3><h3>🍁🍁毫无顾虑,坚决地毅然而行,一如我们将要同居时哪样。</h3> <h3 style="text-align: justify;">去年热播的电视剧《我的前半生》里的不少情节简直就是鲁迅小说“伤逝的再版。我在对此电视剧的影评文章里引用了鲁迅在小说伤逝中的那段经典名言。鲁迅说过:<b><font color="#b04fbb">共同的生活不是目的,共同的目的才是生活。安宁和幸福是要凝固的,爱情需要时时更新、生长、创造。</font></b><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电视剧中的女主角罗子君是家庭妇女,长期过着养尊处优、不思进取的生活,丝毫没有察觉到婚姻中潜在的危机。直到共同生活了15年的丈夫陈俊生提出离婚,往日的安宁与幸福、家庭与婚姻瞬间陷于崩溃。所幸的是此子君非彼子君,在闺蜜唐晶和其男友贺涵的帮助下,罗子君重新振作找回了自我,并进入职场、自立自强、最终破茧成蝶,走向了人生新的一程。</span></h3> <h3>附:上世纪60年代的读书笔记三页</h3> <h3>对鲁迅作品的热爱最初源于上世纪60年代!他的作品有数十篇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记得我读过的课文有“少年闰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么?、故乡、孔乙己、祝福、记念刘和珍君、阿Q正传…”等。</h3><h3><br></h3><h3>鲁迅的作品题材广泛,形式多样灵活,风格鲜明独特,语言幽默,对人物的刻画细腻生动、入木三分,对学生时代的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鲁迅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便是我头脑里鲁迅的形象。</h3> <h3>50年后再读当年我的鲁迅“伤逝”的读书笔记,更加体会到鲁迅作为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无愧于一代大师级人物的称号!读他的“伤逝”感受到的是对人生、对爱情与婚姻的那些深刻感悟。经典永不过时,永远是我们的人生指南!</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