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浙东唐诗之路之一:绍兴(上)

诗小墨

栖居江南三个月,最大的收获就是利用周末时间陆陆续续行走了浙东唐诗之路。<div> 唐诗之路是一条地理意义、文化意义上风光旖旎、诗情画意的山水之路,浙东唐诗之路是其主体,从钱塘江畔的西陵渡始,沿浙东运河至绍兴,经上虞曹娥江,南溯剡溪,过嵊州到新昌,南行至天姥山,最终到达天台山,其余脉络向东经四明山延伸至宁波以至海上,向南延伸到山水诗的发源地温州永嘉,向西上溯钱江源与浙西南山区。行到水穷处,正是登山时,浙东唐诗之路以水路为主,一路贯穿了钱塘江、浙东运河、曹娥江、剡溪等江河,连起天姥山、天台山等名山,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白居易等鼎鼎有名的大诗人都曾行走在这条路上。行走浙东唐诗之路是来到江南的第一个行走计划,用脚步去追寻古人心灵行迹,感受这条山河诗意之路的风貌,见天地、见古人,见自己。<br></div> 行走的第一站是绍兴,古称越州,别名越中、会稽、山阴。绍兴是浙东唐诗之路的重要节点,因其在文学、艺术等领域的成就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占据着高光时刻。<br> 此次行走的是第一站是中国山水诗、山水画的发祥地,也是浙东唐诗之路的精华所在地——绍兴新昌。从甬城出发,一小时车程到达新昌。一路欣赏秀美的山色,感叹中国高速路的建设,对比古人的舟车劳顿,真是赶上了幸福的时代。<div> “晋宋开山天台门户,齐梁造像越国敦煌”,讲的是新昌的大佛寺,我们行走新昌的第一站。大佛寺始创于东晋永和初年,距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为大慈弥勒道场,拥有开凿于南朝齐梁年间的,世称“江南第一大佛” 的石窟弥勒佛像,而与之毗邻的千佛禅院,内凿刻有1075尊六朝风格小石佛,造像技艺卓绝,一起被誉为“越国敦煌”。</div> <div> 唐开元十七年(729年),不惑之年的孟浩然落第失意来江南“山水寻吴越,风尘厌京洛",于次年冬日来到新昌,写下《腊月八日于剡县石城寺礼拜》”石壁金像开,香山倚铁围。下生弥勒见,回向一心归。竹柏禅庭古,楼台世界稀。夕岚增气色,余照发光辉。……"诗里讲的就是石城寺就是大佛寺。大佛寺中的“江南第一佛”在大佛阁,整个殿沿山依崖就势而建,楼宇飞檐挑角,古朴雄伟,最上面牌匾上题有"逍遥搂",为颜真卿真迹。因大佛阁在修葺,无缘拜石佛,留有遗憾。<br></div> 大佛寺一入门放生池的东南方山坡上建有隋代高僧智者大师的纪念塔。智者大师(智顗)是佛教天台宗的创始人,天台国清寺是依他的遗愿建成的。因大佛寺是天台门户,智者大师常来此礼瞻大佛,最后圆寂在大佛寺。绕智者大师的纪念塔三圈敬拜之后,静静的站在塔前,夏日浓荫,心生清凉。 出了大佛寺,前往嵊州。嵊州地处浙东唐诗之路地理中心,魏晋风流、神秀山水、书画圣地吸引了众多唐代诗人到此寻根溯源、求道问仙、采风吟诗,留下众多诗篇佳作。我们先来到了嵊州的著名古镇—崇仁古镇。崇仁古镇,本名杏花村,有着1700年多年的历史,镇内现存的宗祠、古戏楼、石桥等古建筑大部分是宋代遗韵或是明清时。古镇略显得冷清寥寂,留下的也大多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和妇孺,只有道路两旁的商铺还能看到点烟火气息。 夜宿嵊州市。李白著名诗句“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这条被无数诗人称赞过的河流,剡溪穿市而过。剡中即是指现在的嵊州以及新昌的一部分。提到剡中,必会联想起”雪夜访戴“的故事,这里曾留下过“乘兴而来,兴尽而返”足矣的魏晋风度,而如今两岸已是高楼林立,成为市民休闲之地了。晚饭后沿剡溪而行,站在桥上看车流交织,灯红酒绿,略有惆怅,溪水依旧,不复当年风流。 次日一早作别嵊州,直奔浙东唐诗之路精华所在——天姥山。“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梦游天姥吟留别》让天姥山成为了众人景仰的名山。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当年李白追寻着谢灵运的足迹,梦游而来。而我们追寻着李白的梦,从班竹村,登青云梯,走古道,上天姥山。这条线路如今已称为行走唐诗之路的经典路线了。   车行至 “天姥门口”的班竹村村口,一入村口,便看到座历史悠久的石桥,藤蔓缠绕,青苔遍布,四周古木参天。这座桥便是司马悔桥,名自司马承祯的典故。司马承祯号天台白云子,生于唐太宗贞观二十一年,是中国道教历史中上清派的代表人物,淡泊功名,不谋仕禄,笃信道学,因其道学成就受到唐主赏识,多次召其入长安传道,开元十五年,司马承祯又应玄宗之召赴京。途行至此,路遇两块巨石,准备下马过桥,突然悟到:仕途险恶,功名利禄乃身外之物,高低贵贱,无一逃过生老病死,何不做闲云野鹤。淡然自由,无忧无虑,远离世间纷争?于是大悔落马,所以此桥又名“落马桥”。桥北后建有纪念司马承祯的司马悔庙。清诗人袁枚曾诗云:“到此方才悔念深,我来桥上笑先生,山人一自山居后,梦里为官醒尚惊。”能大悟归真就已经很就造化了,这世上大部分人还在浮名尘世中翻滚呢。 桥下潺潺清澈的小溪叫惆怅溪,是源自天姥山的一条溪流,流经班竹、桃源等村注入新昌江。惆怅溪之名,出自古代刘阮采药遇仙的故事。相传,刘晨、阮肇入天姥山采药,在溪畔相遇仙女并结为伉俪,后来刘阮归家后复到溪畔寻觅仙女,已渺无影踪,徘徊溪畔惆怅不已,溪名由此而来。溪水灵动与古桥相映成趣,一幅古朴静谧的画面。 过了司马悔桥,沿着一条由鹅卵石铺成的古驿道进入班竹村。这条古道就是谢公古道,是南朝永嘉太守谢灵运于424-429年领徒众数百人,自嵊州三界伐木开径,直至临海,开通越州至台州古道,故又称“谢公道”。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杜牧等诸多文人墨客,就是沿着谢公的这条古道足迹而来,所以相传明清时期班竹村古道是繁华热闹的,两侧林立着许多客栈与商店。徐霞客也曾来此,夜宿班竹写到:“大道自南来,望天姥在内,已越而过之,以为会墅乃平地耳。复西北下三里,渐成溪,循之行五里,宿班竹旅舍。”清代文学家袁枚也曾两次到过班竹:”我爱班竹村,花野得真意。虽非仙人居,恰是仙人地。两山青夹天,中间茅屋置。佳人出浣衣,随人作平视。仙禽了无猜,神鱼不知避。我坐支机石,与谈尘外事。人语乱溪声,钗光照峦翠。“如今的班竹村虽略有商业化,但这个季节以及疫情影响,还是非常安静,只见一些留守的老人在古道两旁劳作。走在古道上,欣赏两边古朴的民居,墙瓦窗棂、一草一木中,都遗落着唐诗风韵。 到村头,路边有个青云梯的木牌标志,“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李白梦里就是寻着谢公从这条“青云梯”上天姥山。按标识沿着窄窄的山间小径往上走,行有半个时辰,便迷路了。因盛夏山间灌木草丛疯长,道路被掩盖住了。兜兜转转了好几个岔路口,还是找不到路。因野外探险经验少,安全起见只能原路返回。心中略有不甘,返途经一小店休息,老板告诉我们要从古道翻越到天姥山得五六个小时,一般不是当地人很难找到路,还算宽慰些。青云梯通往天姥山之幽深,想那当年谢公带人开辟这条路是多么的艰难,若不是其是名望之族,断不能完成此举。谢公是想在深山高峻处,忘掉尘世纷扰,彻底的逍遥吧。既然与青云梯无缘,我们便放弃了原来的计划,直接开车前往天姥山景区。 景区还在修建试运营中,而山顶主要是一片露营基地。坐在山顶,眺望远处,远山如黛,浮云悠悠,清风拂来,世间喧哗顿时抛到脑后,有几许“青山问我几时闲”的意境在。此时此刻,山中闲客两个,坐看云起时,岂不正是李白诗中“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之乐嘛!闲坐半晌,下山返甬,途经沃洲湖,今乃一水库,已全然不似当年诗人笔下那般,便匆匆行过。<div>  </div> 浙东唐诗之路绍兴段还未行走完,下周继续。回到甬城,慢慢品味这两日的行走感触,留下三幅印象深刻的小品画作:智者大师纪念塔、大佛阁、司马悔桥,初次尝试这种与古人、古迹对话的记述方式,也是一种乐趣。<div> </div><div> 2022年8月27、28日诗墨和八還行走绍兴记</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