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同行,不忘初心——广东省胡务娟名教师工作室开展网上研修学习活动

广东省胡务娟名教师工作室

<h5>  为了更好把握“新课标”的变化,领会“新课标”提出的新理念新要求, 11月6日,广东省胡务娟名教师工作室全体学员继续开展第八天的网上研修学习活动。</h5> <h5>  此次研修活动分为专家讲座和课例展示,分别是深圳市福田区园岭实验小学肖绍国老师的讲座《“双减”背景下整本书阅读的句段教学》和课例《红楼春趣》;东莞市莞城中心小学彭才华老师的讲座《文言文教学四问》和课例《王戎不取道旁李》。</h5> <h5> 肖绍国老师在讲座以《红楼梦》为例,阐述整本书阅读的句段教学主要从“选材”“细读”“课堂”三个方面进行。肖老师指出,“选材”就是审美,选取细节、感性的片段或者句子展开教学;“细读”就是视域,从小处着眼,不拘泥于文本,融会贯通;“课堂”要着眼“精致”,致于广大,尽于精微。</h5> <h5> 肖老师的课例《红楼春趣》以四大名著和张爱玲的“人生三恨”展开教学,引导学生体会母语写作中的“蝴蝶”、“凤凰”“大鱼”、“大雁”等特有意象的雅趣和文脉,感悟中国文化中“生命”的境界,体悟“雪泥鸿爪”的人生哲理。</h5> <h5> 彭才华老师以“文言文有多好” “文言文有多难”“文言文教什么” “文言文怎么教”这四问展开阐述。彭老师以巴金熟背《古文观止》后学会语法和新旧教材的文言文比重占比大小为例,指出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以教学中缺积淀、缺方法、缺兴趣和缺成效点出文言文的教学难点;以教会学生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四个方面指出文言文教学的内容;以读读背背、猜猜品品、说说写写和以文化人四个方面指出文言文教学的方法。</h5> <h5>  彭老师的课例《王戎不取道旁李》以 “诸”组词并以“诸位”一词用文言的语言问候学生的方式开课,继而复习相关旧知并揭示课题;接下来选取了“尝”与“竞走”为范例,让学生有了感性认知之后,再学以致用,迁移运用。然后让学生敢于猜想,在猜想的过程中品析语言,在猜想的过程中走近文本的主旨,在猜想的过程中感受学习文言的味道。再通过还原比较的策略,辅之以旧知《司马光》作印证,让学生体悟到“对比烘托”的妙处。引导学生在“动”与“不动”之间进行辩证思维,深入探究王戎之智的根本原因。最后出示赞美王戎的诗句,引发学生对母语、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以及自信。</h5> <h5> 最后,工作室负责人胡务娟校长对八天的网上研修活动作了总结。她提出工作室成员们要做到“四有”——有视野、有情怀、有理念、有行动。并落实好常规六个一:读一本好书,上好一节课,写好一篇文章,做好一个主题讲座,做好一个课题,带好一个徒弟。</h5> <h5>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学不同”。网上研修活动已成为我们名教师工作室的“新常态”。本次的网上研修活动,我们聆听专家的讲座,感悟他们思想的精髓、理论的精华。教学实践的观摩,优秀的课例,让我们拥有宝贵经验。这次网上研修,充实了自我,给我们各自的专业成长提供了新动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会继续携手同行,不忘初心!</h5> <h5></h5><h5><b>【学员心得】</b></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b>播 种</b></h5><h5></h5><h5></h5><h5></h5><h5> 今天,我们一起听了两节课,第一节是肖绍国老师的《红楼春趣》和彭才华的《王戎不取道旁李》,收获良多。<br> 就像肖绍国老师所说,一节课就是一次播种,在孩子们的心田上播种下一颗“趣”之种子,播种下一颗“真”之种子,播下种一颗“理”之种子,播下一颗文化自信的种子,播下一颗审美的种子……我们老师应该是农夫,是土壤,是蝴蝶,是阳光,引领孩子们去揣摩,去实践,去体验,去开拓视野,去思考,去创造,在语言和言语中遨游,寻找自己的生命价值,看到祖国汉字的美,培养对汉字和生活的热爱之情。<br> 然而,要帮助孩子们打开一扇窗,让阳光进来,首先我们老师自己的心房里的窗先要打开来,先装满了阳光。怎样打开我们老师自己的窗呢?在肖老师和彭老师的身上、课堂上和言语表达上都可以找到答案:好好学习,完善自我,持之以恒,勤于实践,善于创新。</h5><h5> 肖老师在教学中,立足语言,善于开发和整合资源,揉合于情境实践活动中,深入走进文本,走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再从有内在关联的文化因素走出来,回到课堂的主题来,再次走进文本,在这一来一回之间,孩子们在心灵的情感与顿悟中,在意念和思维的撞击中,在语言表达的字里行间里,播种下了一颗美好的种子,更开拓了孩子们的视野,激发了对探究的兴趣。 <br> 彭老师的文言文课也很精彩,在彭老师的课堂里,散发着浓浓的文化的气息,闪烁着耀眼的思维的灵光,荡漾着令人感叹的审美旋律。彭老师的教学设计非常巧妙,“巧”在思维的方式方法,思维在碰撞和“峰回路转”中,或茅塞顿开,或更上层楼见别样风景——看到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或言语如喷涌之泉流淌,自然天成,新颖而深刻,不断升华、“开花”。<br> 然而,这样的课,是需要我们老师长年累月的经营的,需要我们老师足够的勇气和胆识,去乘风破浪。我们要学习两为名师,一定要不断在自己的心田里播种和培养文化的种子,要不断地萌发和培养思考的种子,要不断地研究和实践,从中一点点解开孩子们学习的密码,解开语文教育教学的密码,解开老师自己的心灵和人生密码,这样才能教学相长,彼此长大,一起长大。因此,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要勇于面对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和新挑战,一切从实际出发,立足学情,因地制宜,善于发掘和整合教学资源,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人格素养,努力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学生的美好人生奠定坚实基础。</h5><h5></h5><h5 style="text-align: right;"> (新会圭峰小学 郭广龙)</h5> <h5></h5><h5> <br></h5> <h5></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让文言文教学指向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b></h5><h5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悠悠语文味,浓浓古文情。在这个冬日的午后,我们相约云端,饱览一场古文教学的盛宴。精彩的课堂、思维的火花让这个寒风瑟瑟的冬日变得热烈而温暖。<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彭才华老师执教的《王戎不取道旁李》就像冬日里的一缕阳光,拨开了我们心中的雾霾,燃起了我们对文言文的激情。彭老师的课堂,轻松但不失严谨,对知识的把握深入浅出。尊重学生认知的过程,“学习中总有那么一个字会与你作对,需要你去克服它,战胜它。”给了学生学习的信心。彭老师尊重文本,引导学生对文言文的留空白进行大胆的想象“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胆想象,王戎当时是怎样说的?小伙伴听了王戎的回答,又会有什么表现?学生在彭老师的引导下,畅所欲言,让学生敢于表达,自然地进入了从“输入”到“输出”的过程,真正走进了文言文。让文言文教学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发展!</span></h5><h5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彭老师的《文言文教学问》讲座,就像一把钥匙,解开了我们心中的困惑。彭老师围绕着“文言文,有多好?”“文言文,有多难?”“文言文,教什么?”“文言文,怎么教?”带领我们如何让文言文教学指向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让文言文成为培养学生文化自信、思维能力……的载体,让文言文真正影响学生,成为学生宝贵的精神财富。</span></h5><h5 style="text-align: right;"> (新会东区学校 李瑞玲)</h5> <h5><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 </span><b style="color: inherit;">强固文化根基,坚定文化自信</b></div> 由衷感谢胡务娟和黄佩华两位名师为我们安排了这八天的课程,让我感受新课标引领下的深度教研和新课标视野下的教与学,特别是最后一天的课程如华山论剑巅峰对决,精彩绝伦。从《红楼梦》到张爱玲的“人生三恨”,从《王戎不取道旁李》到巴金背诵《古文观止》,线上学习的第八天,彭才华,肖绍国两位专家引领我们畅游于国学经典的浩瀚烟海。<br> 上午肖绍国老师以《红楼梦》为例的《整本书阅读的句段教学法》惊叹四座,从一只蝴蝶风筝引读到“宝钗扑蝶”,到“湘云醉卧芍药裀”,再引发到《梁山伯与祝英台》;从一只大鱼风筝引发到庄子的《濠梁之鱼》、《江湖之鱼》、《逍遥之鱼》,如此磅礴大气的课堂叫我望而生畏,这是云端级别的小学语文课堂啊!</h5><h5> 下午彭才华老师《文言文教学四问》,实实在在地把飘上半空的我拉回了地面,强固文化根基——“读读背背,猜猜品品,说说写写,以文化人”看似简单却内涵深邃。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国学经典博大精深,凝聚了老祖宗的几千年的智慧精华,它启发思想,拓宽眼界,影响一生,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要引领学生传承中华文化,提高个人修养,增强我们对大自然的感受力,从而更好的认知自我,提升自我!</h5><h5> (台城中心小学 伍瑶娟)</h5> <h5></h5><h5>撰稿:何玉丹<b><br></b></h5><h5>一审:郭广龙、胡晓梅<br>二审:胡伟胜<br>三审:胡务娟<br>编辑:李艳玲、黄小燕</h5>

文言文

老师

教学

学生

王戎

研修

我们

课堂

课例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