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来到四川要想找一个环境优美、风情深厚的地方坐下来,慢慢品味,请到平乐古镇来。这里位于成都市西南93公里,邛崃市西南18公里处,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镇。</p> <p class="ql-block">平乐古镇素有“一平二固三夹关”的美誉,历史悠久,人文鼎蔚,青山层叠,竹树繁茂。发源于天台山玉宵峰的白沫江自西向北流经古镇,碧水萦绕,鸥鸟出没,四季风景如画。白沫江两岸古木参天,众多树龄上千年的榕树,远远望去如云盖地。平乐古镇老榕树、白沫江、沿江而建的吊脚、青石铺成的街道、一望无涯的竹海千百年来共同培育了古镇人田园诗般的山水情怀,涵养着平乐古镇天然清新的乡土文化。</p> <p class="ql-block">平乐古镇,古称“平落”,史前蜀王开明氏时期,平落四面环山的绿色小盆地即因修水利、兴农桑而起聚落而得名。据《尚书·禹贡》载,大禹治水,“蔡·蒙履平,和夷底绩。”将穿镇而过的白沫江用飞沙堰分为“内江”、“外江”,形成一江分三水的独特格局。到公元前150年西汉时期就已形成集镇,迄今已经有2000多年历史了。公元970年—997年为火井县治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平乐镇属浅丘型地貌,山丘坝各占三分之一,镇域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地下水资源相当丰富,全镇及相邻镇乡盛产竹木,竹资源尤为丰富。早在宋代平乐镇就是闻名的纸乡。周围四面环山,高处鸟瞰,宛如一小盆地。</p> <p class="ql-block">平乐古镇作为“茶马古道第一镇”,历史悠久,人文鼎蔚,青山层叠,竹树繁茂,碧水萦绕。曾为火井县治所在地,是古代重要的水陆要道和经商口岸,形成了独特的川西古镇民居建筑样式和街区风格。古镇作为川西平原上重要的物资集散地、水陆码头,为了便于来往的货物装卸和交易,沿江而建的街巷体现了地域、传统的时代特色,其整体规划布局呈鱼骨状。老街古巷有33条街道,长短不一、曲直有度,街口节点多为码头。如今,古镇有保持明清古街风貌的街道22条,其规模之大,风格之统一居西蜀之冠。</p> <p class="ql-block">来到平乐古镇,沿着公路往前直走,便来到了“平沙落雁”,也就是小镇的大门。大门四周张灯结彩,凸显喜庆洋洋的气氛。踏上石梯,趴在栏杆上向下看:大门两旁的流水,流水中的鱼儿,鱼儿身下的石子与水草,都看得清清楚楚。</p> <p class="ql-block">门的后边就是新建的“平沙落雁”文化商业区。它就在老街区的旁边,占地30亩,建筑面积11000平方米,都是仿古建筑,延续了川西古镇的原始风貌,和古镇很好地融合在一起。甚至连曲里拐弯的街道布置,也古镇的风格一致。</p> <p class="ql-block">新街区融入了时尚元素,引进了主题酒吧、特色茶坊、咖啡西餐屋、中餐酒楼、风情客栈等等。据介绍,设计理念是将音乐元素融入传统古镇,充实古镇旅游文化内涵,从而形成由传统曲艺、潮流音乐和田园牧歌三大音乐主题共同构建的“浪漫音乐小镇”与“生态会客厅”。</p> <p class="ql-block">今天在这具有着2000多年厚重历史的古镇,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历史的遗迹——九古:古街、古寺、古桥、古树、古堰、古坊、古道、古风、古歌。</p> <p class="ql-block">现在保留着的明清建筑有23.54万平方米,古街两边的房屋多数为一楼一底的木结构建筑,一般为下层作铺面上层作居室,体现了浓郁的川西风格。千年古巷两边的店铺虽然已经是几经易手,却还在经着。鳞次栉比,古风蔚然。素以“秦汉文化·川西水乡”风情著称。在古镇区内,可以尽情享受都市以外久违的那份古韵和恬静。</p> <p class="ql-block">沿入口进来的这条街叫乐善街,因连通乐善古桥而得名,是古镇特色精品水景街区。其位于平乐古镇中心区域,又称“水景街”。水景街为平乐引水入镇工程,利用地势的自然落差,白沫江水穿流乐善街,通过安乐堰,再汇入白沫江。两米多宽的溪流将乐善街一分为二。街道两旁是两层楼高的仿古建筑,以商用为主,整个街道绿茵环绕,潺潺溪水悄然流过给古镇平添一丝欢快的色彩。</p> <p class="ql-block">站在乐善街十字路口,可以看到平乐古镇核心区保护区的街道了,面对大桥,您的左边就是台子街,上有古戏台,下有字库街,是古镇古老的场镇所在的位置,过去的人们在这里唱戏,下面观戏和喝彩的,还有卖小吃,经常热闹至深夜。字库街古有字库塔,遵循“一字值千金”的古训,昔时读书人的废纸不可随意丢弃,皆需集中到“字库塔”焚烧,以示崇尚文化之意,字库街以此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右边就是江西街了,这里被称为“茶马驿站第一街”。起于市镇北口,往南至糠市街东口与台子街相接,长约210米。因平乐是南方丝绸之路必经要道,很多地区的商人都在平乐建有商铺或者会馆,在江西街的北头有江西籍商人为了经商方便在此修建了江西会馆,且较多江西移民居住于此,故定名江西街。</p> <p class="ql-block">乐善桥位于乐善街堵头,始建于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由乡贤周潼宣、张大宾等人出资修建。七年采石,三年建桥,整整花了十年时间建造。桥分七孔,为桃形,总长120米,高16.6米,宽10米,是四川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石拱桥。具有民间传奇色彩的“金龟石”位于乐善桥正中央,见证着平乐人历经坎坷的风雨历程。</p> <p class="ql-block">桥面宽10米,桥两侧扶栏高1.4米,在宋代能修建如此的大桥不能不说令人惊叹。</p> <p class="ql-block">整座桥都是红砂石的基础,它们互相用“燕尾石”紧紧地嵌合在一起,让桥变得格外坚固;再加上桥墩采用尖锥形,就像利刃一样将洪流分开,大大减轻了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力。</p> <p class="ql-block">走在乐善桥上,隐约可见桥栏上刻有许多画,有风景,花草、人物等,虽然时间已经让画面模糊不清但你依然能体会到每一幅画的生动。桥头的柱子上雕刻着小狮子,形态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诗人、美学家、文化学者任洪渊先生1937年出生在平乐镇白沫江畔,他在白沫江水声中成长,在乐善桥畔成长,白沫江的水花、乐善桥迷人的曲线,构成了他生命与诗文中独特的美学符号。</p> <p class="ql-block">平乐人为了纪念他,在白沫江畔落成了洪渊-诗之堤。</p> <p class="ql-block">漫步古镇的民居老街,映入眼帘的是,一条条清石铺就的小街纵横交错,古老而雅致,好像回到了很久很久以前,</p> <p class="ql-block">大多以木结构为主体的民居,仍然保持着原有的传统布局。简单朴素,造型古雅,镂空雕刻了许多美丽的菊花、荷花等,连续花纹的图案,或是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p> <p class="ql-block">也许只有漫步在这些老街上,望着那色调沉郁,朴实无华的吊脚小楼、棂木栏杆、屋顶山墙……你才能真切地体验川西民居的风情。</p> <p class="ql-block">流经古镇的这条河,名叫白沫江,这是一条见证了古老历史的河,因为这河是“一江分三水”,水流湍急冲出了白沫而得名。因为一般的拦河坝都是“一”字形,而白沫江的拦河坝却是“冂”字形,将穿镇而过的白沫江用飞沙堰分为“内江”、“外江”,形成了“一江分三水”,“外江”又以瀑布群的形式汇入“内江”的独特格局。</p> <p class="ql-block">相传,古时平乐大水为患,当地百姓用竹笼装石头筑坝挡水没有成功,大禹前往西蜀蒙山途经此地,撒黄金垒土,终筑坝成功,遏制了水患。为了纪念这位水利“专家”,百姓将此堰命名为黄金堰,也叫禹王堰。白沫江的水流在这里被圈了起来,形成了一个个圆形和浅滩,梯田似排列,水流在圆形周围激起浪花朵朵,远观近看甚似美艳。</p> <p class="ql-block">走下桥来,来到河边就可以看到拦河坝上方的这一排石墩了,沿着这些石墩又可以走到河中的一小块平地上,这里两边都是水,像一个小岛一样。</p> <p class="ql-block">河床上的石头和活泼可爱的鱼儿。江面上时而飘荡着两三只小船,时而有鸟鸥成群结队自由翱翔。此时此刻,有一种古典之美,幽静之美的意境。再往桥下看,落雁石滩中间就是清澈见底的白沐江,白沫江和落雁石滩交相辉映,显得更加秀丽素洁。</p> <p class="ql-block">在沿江路的一端新建有邛州园,以“复原古镇历史记忆,传承民间手工技艺和农耕文化遗产”为主题,是一个集中典藏、陈列了极具川西民间技艺、人文景观建筑的“百年古村落”。</p> <p class="ql-block">村落集中展示了酿酒坊、榨油坊、造纸坊、农家小院、官宦庄园、平民草舍、耕夫土房,小桥流水,是川西文化生活场景的一个缩影。</p> <p class="ql-block">园里有一主要建筑是天工别院,又叫王家大院。王家大院的主人原来是清朝河北定县州判王治统,他的后人后来迁居洪雅县,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在洪雅城隍街57号修建了一座四进合院,西南交大乡土建筑研究所所长季富政教授称誉他是“洪雅瑰宝”。2003年,洪雅县搞城市建设,虽然有阮仪三、冯骥才、季富政等著名人物呼吁留住这座古宅,但王家大院仍被拆除,主人将拆下的木料编号登记堆放在一起。三年后,平乐镇政府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决定购买王家大院,异地搬迁保护,这样,王家大院就从百里之外被搬到了这里重建。</p> <p class="ql-block">邛州园内开设的“耕雨书馆”是经典国学汉服文化实景研学基地。研学体验课程以“礼、乐、射、御、书、数”为基础,主要包含:国学礼仪、古法造纸、活字印刷、古文拓印、竹简书法、传统射艺、开科取士、金榜题名、古伞绘制等,融入了传统文化的元素,并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展现了中华文化的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p> <p class="ql-block">平乐古镇地形比较特别,是四面环山的绿色小盆地,发源于天台山玉宵峰的白沫江自西向北流经古镇。周边青山层叠,竹树繁茂,古镇碧水萦绕,风景如画。因此人们用“江流叠翠”来形容古镇之美。</p> <p class="ql-block">镇上仍保留着众多的千年古榕树,千年古榕树群均为唐宋时所载植,有的已有1000至1500年历史,树干达2米以上,树冠直径达20余米。镇上古树以榕树居多,树龄也在百余年以上。尤其是古榕树,有的矗立江边,有的雄峙寺旁,夏日浓阴匝地,冬天郁郁葱葱;树围大者近十丈,小者也在两丈有余,他们千姿百态地装点着平乐古镇,无声地向游人讲述着古镇久远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沿街还可以看到传统的手工艺品,比如用稻草编制的有底无帮的草鞋、玉米壳做的奇奇怪怪的稻草人,又可以看见卖米、蔬菜、绿豆、胡椒、盐巴之类小店,许多当地居民都在这里购买生活必需品,古镇中的市井生活,到处充满人间烟火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踏石墩过得河来,有长庆街。东起台子坝的万年台,往西延至白沫江边转南至兴乐桥,长约170米,取“沫江长清,生命永庆”之意。街北头近邻鱼市拐码头,街南段有禹王坎码头,既是陆路通道,亦得水运之利,此街市面长来繁荣。</p> <p class="ql-block">古码头</p> <p class="ql-block">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汉景帝时代,平乐古镇这里就已成集市,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和川西南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并以它说不尽的多情山水,道不完的民淳物阜,吸引着远近的客人了。</p> <p class="ql-block">走进藏在古镇里的千年时光,可尽情地享受都市以外久违的那份古韵和恬静,也可以看到受到浸润过后的花花草草、山山水水,娇嫩翠绿,婀娜多姿,使之放开心胸,忘记烦忧,纵情当下美丽的风景,任由时光倒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