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惠山寺沿革史(上)

锡蜴44468807

<p class="ql-block">惠山在无锡市梁溪区。相传晋代西域僧人慧照来到无锡秀丽的西神山麓驻锡传道,从此就有了惠山之名。旧称梁溪丰大刹,首惠山、次南禅。惠山寺是无锡市历史最为悠久的著名丛林,位于惠山直街1号。据传历史上惠山寺七次遭毁,七次修复。 饱经沧桑而愈益蒼翠生动。</p> <p class="ql-block">惠山寺始建于南北朝刘宋末帝景平元年(公元423年)距今已经一千六百年整。南朝刘宋司徒右长史湛挺为躲避宫庭斗争,遂隐居当时人迹稀少的惠山,创立“历山草堂”。刘宋南平王刘烁曾专门到草堂寻访并以诗章酬和,齐江淹等亦有继作。湛挺后人信奉佛教,舍宅为寺,改草堂名为“华山精舍”。元徽(474年—476年)间,沙门僧显,从京师(今南京)入吴地,在“华山精舍”打禅休憩,这是当时最有名望的高僧住锡。梁朝大同三年(537年),华山精舍改为兰若招提。寺僧陈大德建大同殿,又名“法云禅院”。</p> <p class="ql-block">唐至德元年(756),诗仙李白偕族侄李黯游院,与首僧惠昌在古松下谈禅,写下了《同族侄评事黯游昌禅师山池》二首诗歌。其一有萧然松石下,何异清凉山?其二有客来花雨际,秋水落金池。皆为惠山寺历古至今的胜景。天下第二泉据唐常州刺史孤独及称,为大历末年(779)由无锡县令敬澄与茶圣陆羽一起开挖的,偏偏早在770年就逝世的诗人皇甫冉有首《杂言无锡惠山寺流泉歌》:“寺有泉兮泉在山,锵金鸣玉兮长潺潺。作潭镜兮澄寺内,泛岩花兮到人间。土膏脉动知春早,隈隩阴深长苔草。处处萦回石磴喧,朝朝盥漱山僧老。僧自老,松自新。流活活,无冬春。任疏凿兮与汲引,若有意兮山中人。偏依佛界通仙境,明灭玲珑媚林岭。宛如太室临九潭,讵减天台望三井。我来结绶未经秋,已厌微官忆旧游。且复迟回犹未去,此心只为灵泉留。”说明有惠山寺之初,就有了文人墨客皆知的惠山泉。山、泉、寺相互依存,密不可分。</p> <p class="ql-block">惠山环境优美,山寺生活丰富多彩,吸引人们前往学习、生活。唐代丞相李绅、官员李骘等在年轻时都曾在寺中书院攻读书经、备考功名。公元780年前后尚书郎丘丹还与韦应物、吕渭等组成粉丝团专门研究惠山寺前身的湛茂之历山草堂。丘丹在《经湛长史草堂诗及序》说:“无锡县西郊七里,有惠山寺,即宋司徒右长史湛茂之之别墅也……。时有释若冰者,踪迹兹山,修念之馀,凿嵌注壑,酾入诸界。”说明在敬澄与陆羽发掘二泉之前,惠山寺僧若冰就凿出名为冰泉的引入寺中。</p><p class="ql-block">唐贞元四年(788)八月,王武陵等三位诗人曾载舟来惠山寺。王武陵说,那天山林始秋,高兴在目,凉风白云缓缓升起。大家逍遥于松桧之下,偃息于盘谷之上。仰视云岭,俯瞰寒影,直到夕阳西归,皓月东出。夜晚三人便在惠山寺借宿。</p><p class="ql-block">唐武宗会昌年间(841~846)寺院被毁。唐宣宗大中五年(公元851年)著名的丞相沙门裴休撰文书写,中书省刻玉册官邵建和镌《大唐重建惠山寺碑》,启动了寺庙的重建。大中十一年(857)怀孟观察使从事,试大理评事兼监察御史,擢金部员外郎李蘧赴河阳辟召,路过惠山寺,因寺庙已经恢复,重新记述了他的舅氏窦群等二十年前游寺赋诗的情景,并将旧诗和序刻石立於轩廊南垣。以让风韵之词,登临之兴为後人所仰慕。这块题为《惠山寺记》的碑刻同咸通十年(869)江南西道都团练观察处置等使中散大夫检校左散骑常侍使持节都督洪州诸军事兼洪州刺史御史中丞上柱国赐紫金鱼袋李骘所作的《题惠山寺诗序》碑均毁于五代十国间的战争中。</p> <p class="ql-block">至唐咸通十一年(870)诗人皮日休写《惠山听松庵》诗时,寺庙 恢宏,巳有“半山金刹照方塘”“松子声声打石床”的气象。唐乾符三年(876)建陀罗尼经幢,有无锡兴宁寺(宋代后改崇安寺)住持道朗写的《白鹿山人李端符舍书奉报四恩三有永充供奉善众君子建尊胜幢因书长句》诗云:“善往因来诣法王,七生丛累获销亡。还居忉利持章句,不遂天人恋色香。波利一心瞻佛祖,文殊再遣往西方。今朝国土云幢立,佛智巍巍天地长。”诗后题记云:大唐乾符三年岁次丙申十一月甲戌朔廿二日乙未建。都维那僧宏益,上座僧全从,寺主僧行忠,老宿杜谏,都料郁□,直僧岁智宗。</p> <p class="ql-block">然从唐末至宋初的70余年间无锡地区战乱不断、国无宁日。913年和919年杨吴同吴越国有二次无锡大战,都在惠山附近。975年吴越军又与宋军围攻江南国主,又有战事在无锡发生。在这种动乱的年代,惠山寺贯彻自给自足的南禅宗风,“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开荒造田、养蚕种菜,农禅活动也在惠山寺普遍开展。同时,惠山寺住持开始由著名的高僧大德接掌,据《景德传灯录》记载:此时的惠山寺住持为青原行思第七世门下韶州云门山文偃禅师下三十六人之一的怀州玄泉彦禅师法𠻸五人之首鄂州黄龙诲机大师。在这位黄龙诲机大师的法𠻸九人中有常州惠山然和尚。因此从六祖慧远算起,惠山然和尚乃是南禅大鉴第九代传承人。</p> <p class="ql-block">根据前些年原来无锡动物园搬迁挖出的五代十国时期惠山寺僧人惠坚和尚的墓志铭残文,可知这位于起先在惠山寺修持净土宗的沙弥,于杨吴顺义二年(922)在南京昇元寺受具足戒,是同唐乾符间惠山寺树立尊胜陀罗尼经幢时住持行忠同辈的行田法师的童子,迁化时(约在江南国主被宋擒获的976年前)已有徒孙名契忠者担任润州府临坛大德,度僧达四十余人。可见当时的惠山寺僧人在南唐是有较大影响力的。据残碑阐述,这位惠坚和尚的祖师叫仕谏,是修造兴福、弥勒和惠山三座佛寺的统领,经查核始建于梁太清间的无锡洛社开利寺原名即兴福,初建于梁太清间的安镇胶山寺原名为弥勒,它们应该是在近一百年多前同样经历会昌法难而后又与惠山寺一起重建的无锡佛教重要寺院。而这个仕谏和尚也应该是当时府或县管辖佛教寺院的掌权者。五代同光初年(923)南唐统治者赐寺额惠山普利院。这也许就是长期以来,无锡民间传说惠山寺和胶山寺的寺门对寺门,分毫不差的由来。</p> <p class="ql-block">时至太平兴国年(984),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王禹偁到无锡惠山寺,留下诗歌“吟入惠山山下寺,古泉閑挹味何嘉。好拋此日陶潛米,學煮當年陸羽茶。猶負片心眠水石,略開塵眼識烟霞。勞生未了還東去,孤棹寒篷宿浪花。”北宋至道二年(996)宋太宗赐普利院匾额。此后,宋祁、燕肃、苏绅、钱公辅等诗人纷至沓来,诗中描写了惠山寺内的新景绮塍街、翠麓亭等。特别是北宋天圣间(1023~1032),住持僧慧照璋公掘得慧照泉,构柏庭禅舎,筑白衣观音大士像,建成白衣庵,为寺院扩增作出较大贡献。熙宁三年(1070),普利院再建大白伞盖神咒幢。幢高6.22米,底座直径1.40米。其形制和大小与唐陀罗尼经幢基本相同,幢身刻咒而不刻经,文字上下两端刻三角形和折线纹组成的边饰。这座经幢由整块的石料雕刻而成,上面除了咒文外,还有精美的佛像、精细的海水纹、仰莲瓣、浮雕狮子,显得十分珍贵。到了北宋中后期“身行万里半天下”的大文豪苏轼两次登临惠山,留下“往来无锡未尝不至惠山”和赠惠山僧惠表的诗歌。羡慕和感叹“行遍天涯意未阑,将心到处遣人安。山中老宿依然在,案上楞岩已不看。敧枕落花余几片,闭门新竹自千竿。客来茶罢空无有,卢橘杨梅尚带酸”的禅意生活。这时景德续传灯录中有大鉴下十二世无锡应谭禅师和大鉴下第十三世无锡法平禅师应该均为宋神宗到宋哲宗时期的惠山寺住持。</p> <p class="ql-block">北宋靖康元年(1126),宋钦宗赵恒把寺院赐于抗金名相李纲作“功德院”。南宋绍兴元年(1131),宋高宗赵构又把该院赐给信安郡王孟忠厚,改寺名为旌忠荐福功德禅院。《锡金识小录》说,竹炉山房旁天眼井上数级,传是宋高宗驻跸地,有门曰护云关。说宋高宗赵构南渡曾驻跸惠山寺内白云堂,看见汲泉人的木桶上有“吴安”两字,大喜而说:“吴地可安也!”为他偏安江南找到了根据。赵构对惠山寺的印像是很深刻的,故在他执政后,要将寺院赐与外戚孟忠厚,作为供奉祭祀拥戴建立南宋有首功的孟太后的专寺。同时御赐铜印一枚,上面镌刻“旌忠荐福功德禅院之印”。</p> <p class="ql-block">此后,孟忠厚请气质不凡的法皞大师住持寺院,恢复壮严佛国之像。绍兴十一年(1141)名儒孙觌有《惠山陆子泉亭记》说:惠山寺在建炎末(1130),羣盗啸聚,寺庙被破坏,连龙渊泉也枯涸了。在名僧法皥主持寺院后,以有为法作佛事。粪除灌莽,疏治泉石,会其徒数百,筑室居之,积十年之勤,大屋穹墉负崖四出,而一山之胜复完。作者有感于法暤之精神,能够把寺院废兴本末,古今诗人名章俊语刻留山中的事情,历历如数家珍。并且追营香火,奉佛斋衆,兴起颓仆,洁除垢汗於戎马蹂践之後,又置屋泉上,以待四方往来冠盖之游,凡昔所有皆具,而壮丽过之。实在是难能可贵。</p><p class="ql-block">绍兴十五年(1145),宋高宗因惠山寺高僧渡化百姓并祈国祚昌盛,特赐汝窑器186件供寺院享用,以示皇恩。汝窑是北宋时主要代表瓷器,到南宋时汝窑瓷器已经非常稀有,当时能一次赐予186件,可见惠山寺地位之高。南宋乾道六年(1170)丞相周必大在乾道庚寅奏事录中记述,闰五月己丑午间携家游惠山,住持法皞年已七十八矣,仍陪周必大上南北阁,酌陆子泉、冰泉、龙渊泉,凭水陆池槛,同观鼋戏。此时孟忠厚早巳离世十三年,惠山寺仍由法皞大和尚主事。</p> <p class="ql-block">作为孟忠厚家族坟寺后的惠山寺在禅宗道场的发展方面虽有所难以为继,但寺僧向外开拓却无往不利。据张九方写的惠山禅悦庵碑记载:禅悦庵古刹也,为惠山禅寺之支院。粵自绍兴二年,照禅师开山创禅悦、永宁二院于惠山之阳。光宁以后,东土绎骚,二院俱废。至度宗咸淳三年由涧禅师兴复;再至元至正二十一年,僧智裕住持惠山寺,其徒詠公藉其余力复兴,并命智渊主之。智渊之徒成就(即道岩)还曾去住持过马山祥符寺。明嘉靖年间彻空和尚从南京来禅悦庵后,将所有寺宇僧舎修葺扩建一新。当时寺中有寒翠轩、松云轩、日月轩、月轩等风景。彻空和尚死后寺渐渐废败。自照禅师至彻空,传了十余代。</p> <p class="ql-block">宋恭宗德祐二年(1276年),南宋都城临安被元兵攻陷,汪元量作为宫中琴师随三宫迁往大都,在无锡惠山寺看到,森森古柏被砍去了大半枝桠,用作元军柴薪;大殿里的佛像被打得粉碎,地上一片狼藉。惟有一池泉水,微波自漾。天降大雨,汪元量只好坐在僧房屋檐下发呆,并作了《惠山值雨》诗云:“惠山寺里北人过,古柏茎茎伐尽柯。三世佛身犹破相,一泓泉水亦生波。山林虽乐无非乐,尘世多魔未是魔。举似于人何以故,坐檐閒看雨滂沱。”</p> <p class="ql-block">元朝平定江南后,对宗教采取宽容的态度,许多无法仕进的知识分子皈依佛门,惠山寺附近的祠堂建设也渐趋热闹。著名的华孝子祠即在那时重建。孟忠厚六世孙主一写的《惠麓小隐记》说及惠山寺分孽出来的寿宁庵为孟氏坟寺,结果因债务问题被同为惠山寺分析出来的禅悦庵兼并,其父信州录事孟潼回家上坟发现此事,便将禅悦庵住持智渊和尚告上有司,但此事在好些年里被搁置。直到部使者兀颜来无锡,才以一言九鼎之权威解决了问题,使寿宁庵复业并迁址重建为纪念亚圣孟子的邹国公祠和孟家别业惠麓小隐。这也可算是南宋外戚孟忠厚以惠山寺为家族坟寺的余绪。</p> <p class="ql-block">元代官至宁国路总管府推官的著名诗人杨载(1271~1323) 有《赠惠山圣长老》诗云:“道人卓锡向名山,路绝岩头未易攀。海上潮來风浩浩,洞中云出雨潺潺。松柟直起參天碧,苔蘚旁行匝地斑。藉甚後人蒙法施,有如流水注苍湾。”赞扬了惠山寺住持孟子亦是孟忠厚后人“圣长老”惠熙为弘扬佛法甘居寂寞,清净施教,追随者犹如雨季的水流滚滚而来。</p><p class="ql-block">元至正间,浙江钱塘俗姓徐氏者,因浙西兵起,削发为僧,住持惠山寺。僧名惠鉴,亦名照鉴字仲明,号湛然静者,善诗画,有《墨猴图》与《双清集》留世。一时吸引诗僧道流如明本、袁华、僧恩断江、张雨、倪瓒等到惠山寺挂单赋诗,留下众多脍炙人口的诗作。其中云门三高之一的断江有留题惠山云:“尘世岂知无锡义,殿庐犹忆大同年”总结得最好,略说无锡是诗僧们的世外桃源,但寺庙中的殿堂却没有了南朝梁代时的辉煌,略微带出愧疚于前人的情感。至正元年(1341),惠山寺被毁后重修。元朝末年(1367),寺院又毁于大火。惠山寺在元季近百年间数毁数复,凸显在异族统治下的江南社会的多灾多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