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4

程利群

<p class="ql-block"><b>记憶~~ </b></p><p class="ql-block"><b> 年少的“游历”</b> </p><p class="ql-block"> 人的生活半径有多大?据统计:</p><p class="ql-block">1、在城市里,生活半径以5公里最为合适,这样能最大限度地节约时间成本和生活成本。</p><p class="ql-block">2、生活半径和交通工具有直接关系,一般来说,以步行为主,生活半径为400米左右。</p><p class="ql-block">3、以自行车为主,生活半径就扩大到1公里以上。</p><p class="ql-block"> 儿时的生活,因生活的需要活动半径大约在4km,远远超过以自行车为主代步的生活半径。</p><p class="ql-block"> 学杂费在现在看来是微不足道,但在那时,因生活的艰难确实是儿女们难以向父母讨要;如老师催交学杂费时有你,感到很尴尬、低头而不敢正视。</p><p class="ql-block"> 用一种腊泥涂在一块硬纸板上,然后用一张油纸,用指头或一个小棍在上面写画后一撕就没有了,然后再次重复写画,这样能节约纸张;买笔不起,买一个笔头子,用竹子劈一个夹缝,把笔头子插进去,然后把线梱紧,这就是醮水笔等等,(我的大哥读初中的本子是我们垸附近的气象站(六十年代初麻城气象站,当时就设在宋埠,后该处是一个雷达部队)一些废资料,被翻过反面对折,装订为本子‘……。</p><p class="ql-block"> 为了学杂费、书本、学习用具及可能的零用钱,我和堂弟及垸下儿时伙伴们,时常步行“游”宋埠镇的大街小巷、村落……</p><p class="ql-block"> 捡破片,(破片:是就是指破得不能穿或用的布片)背上挂一个竹篮子,用一根竹子近1M左右长,劈开一个夹缝,塞个木楔,用细绳梱住作夾子,用手握住夹子捡破片。这算得上是“标配”。</p><p class="ql-block"> 有破片捡的地方是城镇的街头、巷尾,我的堂弟兴顺因是在宋埠实验小学读书,街上的大街小巷比我熟悉。为此,带领我或另位堂弟和生;或珍宏、或大元,穿棱于大街小巷。堂弟兴顺因在街上读书,偶尔遇到同学,或多或少有点难为情。我和其他的人都在李胜小学读书,因为那是乡下,故我们从来不去。</p><p class="ql-block"> 捡破片有三怕:</p><p class="ql-block"> 一怕狗子,遇到家养的狗子见到生人后,穷凶极恶地叫和追赶着咬人,小孩虽然无抵抗力,在“跑得快”的同时,竹夹子是防身的有效工具。</p><p class="ql-block"> 二怕人骂:捡破片的有一个说法,有捡有“捞”,看见了是捡,没看见是“捞”(这里“捞”是方言音,有偷的含义。)事实上有时把人家晒很很差的东西吹或掉在地上,没人时捡走了,如有人正好来人,就被人骂为“捞”即为“偷”</p><p class="ql-block"> 三怕比我们厉害的大小孩,因为他们是“地头蛇”</p><p class="ql-block"> 一但碰上“地头蛇”最好的办法是“分兵突围”,然后再集中。</p><p class="ql-block"> 在“游”完了宋埠镇各街头巷尾后,我们过小街的干沙河,往郝家铺、骑龙镇。</p><p class="ql-block"> 在从小街至郝家铺时,我们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看见小学课本中所说的“铁牛”卧在干河郝家铺的一侧。</p><p class="ql-block"> 用铁铸造成一个卧地式状态的“铁牛”,用铁链子与过河的桥凳子、桥板连起来,以防水涨时把桥凳子和桥板冲走。所谓“镇妖”之说是人们的希望。</p><p class="ql-block"> 捡回来的破片,在有太阳时晒干,拍打干净折叠后梱扎,送到东门土产商店卖,按破片质量价格分为3分/斤、5分/斤。</p><p class="ql-block"> 在夏季时,我们则在清晨五时左右挎着书包,拿着竹杆,沿着106国道北至大路河、南至祝家院子长约近4kM公路两侧树杆、树叶、棉花叶子反面寻找蝉脱的壳,即成语“金蝉脱壳”。</p> <p class="ql-block">  蝉壳是一种中药材,具有疏风清热的功效,可以用于风热感冒造成的头痛、流鼻涕以及发热等症状。</p><p class="ql-block"> 那时我们不知这种未脱壳的东西从地下深处钻出来是怎么回事,多年后才知“它”是蝉产卵成幼虫钻入地下,要在地下通过树根吸收营养十一年后钻出来“金蝉脱壳”。</p><p class="ql-block"> 如果收益好,一个早晨(实际包括上午)可能打到100~200只左右,一个夏天结束后送到士产商店卖,好时有30~40元左右,在当时是一笔不小收入。</p><p class="ql-block"> 在寒冷的冬天,尤为结冰的时候,把自己编织的三角形网,绑在一根长长的竹杆底下,呈三角形,使用方法是:在寒冬,河沟、野塘水浅,一些小鱼小虾钻进浮泥下过冬,我们把三角形网口向前提,推到尽头,拉回来,如果有小鱼小虾就网住了。</p><p class="ql-block"> 在寒冷的冬季,我和堂弟:兴顺、和生?沿着铁门豹子山南下的水沟至四季门、从宋埠良种场沿着河沟至歧亭、最远到举水河与刘杰河交汇的张徐家,并越过举水河到新洲县的汾子;所经历区域几乎所有的河沟、野塘都被我们“推”过。</p><p class="ql-block"> 每次外出推魚是清早出门到中午饭后左右才能回来,没有“零食”补充“咕咕直叫”的肚皮;害怕的是在“推”鱼过程中把脚滑到水或泥巴中,把破旧的“解放鞋”打湿了,在寒冷的冬季那种寒冷和走路的不方便是何等的难受。</p><p class="ql-block"> 在六三~六五年的秋季,为了弥补粮食总是不够吃,我和堂姐:花伢姐、堂弟:兴顺、和生及同垸的儿时伙伴时常结伴从鄢家河的罗家畈至东颜家段的刘杰士河的冲积的沙土地上,经常去“倒苕”。所谓的“倒苕”,就是在当地生产队挖了苕(红薯)后,我们拿着锄头把挖了苕的地重新创挖一遍,从中找到一些挖破的苕、或粗壮的根,偶尔也挖到整个的苕。</p> <p class="ql-block">  因刘杰士河的沙士地适合种苕,长出来的苕光溜,不粗皮糙落、脆而甘甜可口。</p><p class="ql-block"> 在深秋的清晨,我和伙伴们早早吃完早饭,肩扛着锄头,挂着捡棉花用的袋子,邀约上路。</p><p class="ql-block"> “倒苕”是力气活 同时有一定的技巧。正确的姿势是俩腿脚扒成“八”字形,弯腰低头拿住锄头柄不断地往前挖,这样相对的省力和相对地多挖面积,挖的面积越大,找到“苕”的可能性越大。当然不乏有意外之“财”,偶尔在靠路边、或角落里因没有苕藤,而没有挖,则能挖整颗的“苕”。但我在一行人当中,大多数时我的“收获”是最少的,因体弱而体力不及。</p><p class="ql-block"> 从早上出门到下午回家前,我们几乎一天饿了、渴了,全靠生吃刨挖的“苕”,那时觉得这是“正常”的。</p><p class="ql-block"> 但最怕的是有的生产队的人不要我们挖,拿着锄头或扁担撵我们,扬言要打我们,我们只能拿着铆头、提着袋子逃到另外一个地方如此继续。</p><p class="ql-block"> 无论是“捡破片”、打“蝉壳”、还是“推鱼”、“倒苕”,在那时,在能缓解我们一些困难的同时。这“年少的游历”有助于我们的锻炼和成长,可谓是:没有坷坎,是不完整的人生;太多的坷坎,是悲惨的人生。</p><p class="ql-block"> 年近七旬的我,再也不能有“年少的游历”,但年少时这些经历,时常被回想起,那时的片片刻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