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师附小四(6)班“1+1+x”思政大课堂—走进安源纪念馆 传承红色基因”的活动

<p class="ql-block">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体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要求,将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中,以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相结合的课程模块。</p><p class="ql-block"> 作为思政教师要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充分利用现行的教材,以学生实际生活为依托,合理整合课程资源,把知识与生活融会贯穿,活化课标教学。根据四年级《思想道德与法治》的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展了走进安源纪念馆,传承红色基因的活动。</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导入</b></p><p class="ql-block"> 老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你们知道我们都是安源娃,一百年前安源有什么重大事件?发生了怎么惊心动魄的故事?安源纪念馆什么时候建立?为什么有毛主席的雕像?等一系列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激发其兴趣。</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自主查询</b></p><p class="ql-block"> 同学们通过手机或是电脑等自主查询有关安源纪念馆的资料,了解安源大罢工的事件,有什么重大意义。</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实地参观学习</b></p> <p class="ql-block">  10月27日上午,萍师附小四(6)班45名同学在课题组老师的带领下,开展了以“走进安源纪念馆,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的活动。</p> <p class="ql-block">  安源,江南煤都,当时全国第三大煤矿萍乡煤矿所在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运动策源地和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策源地,20年代被誉为“中国的小莫斯科”。纪念馆全面系统地介绍了1921-1930年,毛泽东、李立三、刘少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安源路矿工人,团结自己,团结农民和其他民众,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为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和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而奋斗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在讲解员的耐心细致地讲解下,大家终于明白了1920年时安源的社会背景,安源煤矿工人被资本家剥削,工人处于水深火热。</p> <p class="ql-block">  安源革命文物甚为丰富,近百年来,特别是萍(乡)浏(阳)醴(陵)起义、安源工人运动、秋收暴动和革命根据地建设,在中国革命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保存了大量的革命活动(特别是党的领导活动)旧址和珍贵的革命文物。建国后,1956年,省、县政府在安源建立了安源工人运动纪念馆,负责革命文物的调查,收(征)集、保管、收藏。</p> <p class="ql-block">  1968年又在馆区内牛形山山腰建立陈列大楼,面积3245平方米。同时开放了毛泽东、李立三、刘少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活动的旧址、旧居14处,以及萍乡革命烈士陵园和革命烈士纪念馆。 1984年,邓小平为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题写了馆名。现有馆藏文物8000余件。</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总结汇报</b></p><p class="ql-block"> 同学们在课堂上汇报总结,纷纷表示对安源大罢工有了进一步认识,也非常敬佩安源工人的敢为人先、勇于开拓、团结奋斗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  课题组的教师们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中寻找教学素材,结合当地的红色资源,创设出多样化的教学生活背景,从而模拟生活,再现生活,用学生熟悉的、有特色的生活素材来替换和改造教学内容,将书本知识还原为生活背景,用生活中的真实事例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生活中的疑难问题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实现思政大课堂的育人目标。</p>

安源

纪念馆

生活

学生

工人运动

革命

萍乡

文物

教学

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