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老姆登与知子罗,位于怒江怒族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怒族乡。怒族和傈僳族,两个内地人不大熟悉的民族,尤其怒族,全国只有三万余人且基本生活在怒江州。从六库沿着有最美丽公路之称的219国道前行100余公里,从福贡县附近拐入匹碧线盘山公路,扶摇直上12公里,直入云端后大有豁然开朗之感,展现在你面前的是一个保持着原生态面貌的怒族村寨:老姆登。</p> <p class="ql-block">老姆登是一个以怒族人为主体的村落,也是一个古老的、从刀耕火种直接迈入现代社会、有语言无文字、全国人数最少的民族之一。在这里,你会有别样的发现。</p> <p class="ql-block">老姆登是怒族语“人喜欢来的地方”,这里也确实是自驾者喜欢的网红打卡之地。村寨成梯田形坐落在海拔1800米的碧罗雪山半山腰的缓坡上。这里植被茂密,风景优美。站在老姆登观景台,可以远眺对面高黎贡山北段有名的皇冠山。皇冠山因形似皇冠而得名,一条弯弯曲曲的盘山路在山间盘旋,路两边散落着点点村落,袅袅炊烟和半山薄雾形成一副“腰下轻纱笼玳瑁”的意境。</p><p class="ql-block">老姆登是观赏这幅自然画卷的绝佳之地,由南向北眺望,视野开阔,可以俯瞰滚滚怒江在碧罗雪山和高黎贡山脚下缓缓流过。正值夏末秋初,夏季充沛的雨水给江水涂上土黄的颜色。当地人说,这不是怒江的本来面貌,秋季过后,冬去春来,怒江会呈现恬静的绿色。在不同季节欣赏此中美景,会有不同的感受。很多人来老姆登,也是因皇冠山和怒江而来,在体验老姆登怒族民俗风情的同时,一睹皇冠上和怒江的壮美,欣赏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作。</p> <p class="ql-block">皇冠山,因形似皇冠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滚滚怒江,水流湍急,秋冬之际呈浑浊的土黄色</p> <p class="ql-block">当然,来老姆登除欣赏大自然留下的神奇美景,更是近距离感受这个跨越数千年民族的民俗风情和今天新的生活状态。</p><p class="ql-block">还是第一次走进怒族人居住的地方,村寨宁静优美,房舍干净整洁,主人喜欢用花花草草把房前屋后点缀得漂漂亮亮,而且很所民宿的装点非常时尚,融入了很多现代元素,却又保持着典型的民族特色。</p><p class="ql-block">一家民宿的主人说,这里的房屋过去大都是用竹子搭建的吊脚楼模式,现在不一样了,主体已是钢筋混凝土浇筑,但外立面贴着竹片,除了美观,还是为了保持本民族的建筑风格,只是更加坚固漂亮,而且适合进行个性化装饰。</p> <p class="ql-block">老姆登残存的少有的原始竹片木板房,保留着过去那个岁月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老姆登村口有名的“150客栈”,是主人郁伍林名字的谐音,这是老姆登最早开办的客栈。沿客栈右边的石板路拾级而上,直通村中心,第一个景观便是一座基督教堂。也许你想不到这么险峻偏僻的地方怎会有一座基督教堂?你更想不到的是这座教堂竟然是1928年由一对美国夫妇所建。初建时教堂为木竹结构,后几经演变,成为今天青砖墙、红漆木窗、白铁皮屋顶的建筑结构和风格,坡屋顶的中间有一个红色的十字架,看上去简单而朴素,没有都市教堂那种玻璃彩窗、穹顶和标志性的哥特式尖塔。</p><p class="ql-block">教堂大门紧闭,当地村民说,教堂周日开放,附近的信教者都会聚集到这里做礼拜。据说他们唱的圣歌是当年流传下来的傈僳语,他们的文字也始自圣经的翻译,为怒族所共有。站在墙边隔窗望去,教堂内也是普通的长条凳而非靠背椅,然而这种朴素的装饰和简约的风格,更体现出信仰的纯粹和虔诚。</p> <p class="ql-block">站在这座高山之巅的教堂前,仿佛听见这些和着泥土和太阳味道的淳朴乡民虔诚地唱出内心的歌谣,自由而安详,虔诚而朴实。</p> <p class="ql-block">如果说老姆登教堂是最值得打卡的历史记忆,那么最美的自然景观无疑是龙潭。老姆登背倚碧罗雪山,在海拔1800米处居然有一处美丽湖泊?由于碧罗雪山的积雪融化和雨季之水的汇集,在这里形成了一个高山湖泊。和一般湖泊密集的植被不同,龙潭湖并没有参天古树,湖边垂柳,但鲜嫩的花草、热带的阔叶植物和碧绿的湖水,将龙潭湖点缀的不仅显出勃勃生机,而且更加妖娆,甚至在高山之上略显肃穆。</p> <p class="ql-block">第一次走进怒族人中间,感觉他们热情开朗,朴实敦厚,并且非常自信,不会拒绝你的合影,而且会很配合,也不在乎你拍照,怎么拍、从哪个角度拍都可以,交流时不管男女老幼,也是有问必答,从不刻意掩饰。</p><p class="ql-block">当你走过他们的家门口,主人会很热情地邀请你进去坐坐,和你攀谈时没有一丝陌生感和拘束感,这种发自内心的淳朴热情让你感觉如同就是久居多年的邻居。</p> <p class="ql-block">走进一户怒族人家,老婆婆给女儿带孩子,聊天中得知了怒族的一些古老习俗。据老婆婆说,老姆登的怒族有个很有趣的姓氏习俗,男人都姓腊,“腊”在怒族语中是老虎的意思,她的丈夫叫腊克山。而女人则都姓娅,她叫娅珊,有二子五女。在她家的厨房看见了她的二女儿娅珍、四女儿娅梅,儿媳妇娅秀。不过问起年轻人,他们是自称新时代的青年,已经不延续这个习俗了。</p> <p class="ql-block">在“150客栈”门前卖鸡豆粉和炸薯条及怒族特色小吃的怒族女孩子。她说,她姓李,已经不延续祖辈的姓氏习俗。</p> <p class="ql-block">怒族民居干净整洁的厨房,在厨房忙碌的就是老婆婆的女儿娅珍和娅梅。</p> <p class="ql-block">村里的老人们说,过去交通不便,山高路远,步行出山一次来回要两三天。即使现在私家车普遍了,因为距城里太远,他们也很少下山。能在这里安逸的呼吸着新鲜空气,少有尘世的喧嚣,置身于自然的美景,也是难得的清净。</p><p class="ql-block">听了他们的话,忽然领悟到生活的真谛。只有脱离人类踪迹的喧嚣,抛弃利来利往的熙攘,才能真正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因为,最美的风景永远在远离尘世的宁静之处。</p> <p class="ql-block">老姆登并非是终点,从这里前行5公里,到达海拔2023米的山梁,还有一处留下历史记忆的地方:知子罗。</p><p class="ql-block">知子罗是傈僳语“好地方”之意。据说1000多年前,氐羌的一支乌蛮部落后裔从澜沧江越过碧罗雪山,到达怒江的知子罗,从此在这个“好地方”繁衍生息。古代从大理翻越碧罗雪山经知子罗到达高黎贡山,只需一天便可进入缅甸。知子罗因此成为老茶马古道上重要的驿站和繁华集市之一。</p> <p class="ql-block">沿盘山公路进入知子罗,你会为它的布局结构及建筑感到诧异,因为它和老姆登的风格完全不同,没有一丝怒族村寨的痕迹。平整的青砖路,横平竖直的布局,街道两边两至三层的楼房,街道及景观的大理石护栏……完全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座地道的行政管理中心城市布局和规模。</span></p> <p class="ql-block">看了这些标示牌方知,这里原来竟是怒江州府和碧江县府所在地。而且在民国初年,民国政府便将怒江流域的行政机构设在这里。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更是成为怒江最繁华的政治和经济中心。但1974年,州府迁往六库镇,知子罗成为碧江县府所在地。由于地质专家预测此地将有大规模山体滑坡,1986年碧江撤销县制,知子罗从州府一下子降格为村。此后30多年,专家预测的滑坡并未到来,知子罗却彻底退出了行政中心的历史舞台。</p> <p class="ql-block">进入知子罗,首先会看到一座“宏伟”的八角楼建筑——怒族博物馆。据说这是撤县之前,县里特意从大理请来工匠,打造了这座标志性的景观建筑。站在八角楼前,环视周围的建筑,不管是画像还是口号,都留有那个时代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建筑大部分无人居住,由于年久失修,很多已经破败不堪甚至坍塌。但从建筑的标示牌中,仍能想象到它昔日的繁华:老州府、原州委、原州政府、原县公安局、原0296部队指挥部、原7625团司令部。另外,税务局、林业局、统计局、卫生局、粮食局、邮电局、法院、检察院、工商银行、工人俱乐部……任何一个都市行政中心的管理要素,都能在这里找到它的版本。而这些历史痕迹,与保留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青砖黛瓦白墙的老建筑一道,既让人恍惚回到了过去,又将它尘封在脑海之中。因此,这里被称为“记忆之城”,在那个火红年代的记忆中,免不了涌出不一丝时光流逝的伤感与无奈。</p> <p class="ql-block">离开知子罗这个“好地方”,脑海中依然是那些残旧老建筑的记忆。这个记忆与老姆登一新一旧的相互交融,成为一个社会大变革荡气回肠的历史记忆。</p><p class="ql-block">这个世界,原本就是历史与现实、今天与未来的交融。昨天的不留遗憾,未来的寄托希望。一如我们看到的星光,也许它的自身已不复存在,却把它的璀璨永远留在了广袤的星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