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此视频为著名钢琴家王羽佳与德累斯顿交响乐团合作演奏的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的实况,因为视频在播放中的第11分钟卡顿,此后剩余部分在下一个视频在继续。特此说明。</p> <p class="ql-block">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作品30,d小调,完成于1909年9月,首演于1909年11月28日,是作曲家为赴美演出而创作的一首大型作品,以其浓烈的情感表达和艰深的演奏技术而闻名于世。该作品在钢琴协奏曲文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被称为"钢琴协奏曲之王"。作者自己也说,这首乐曲是“特别为美国而作的”,《第三钢琴协奏曲》可以说是作者在20世纪最初十年中创作的极至。</p><p class="ql-block">此曲既表现出了坚韧不拔的俄罗斯精神和顽强的生命力,更加体现出了作曲家本人的人格魅力。作曲家本人也称这首协奏曲戏称为大象之作,我们也可以看出这演奏的难度无法想象。被称为"世界上最难演奏的作品"是名副其实的。真实生活中的戴维在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的教授西里尔·史密斯(Cyril Smith),曾形容演奏一次"拉三"在体力上的付出等于"铲十吨煤"</p><p class="ql-block">拉赫玛尼诺夫不是浪漫主义的复古者,而是革新者。他在浪漫主义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1908年拉赫玛尼诺夫回到俄国,第二年赴美国旅行演出。这首协奏曲就是在这段时间内完成的。</p><p class="ql-block">在这部作品中,钢琴技巧的运用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交响发展具有更大的规模,音乐则更深刻、更戏剧性。它展示了作曲家音乐风格的成熟,是最能集中体现作曲家音乐创作风格的作品之一。他在浪漫主义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其中主要的表现手段――旋律、和声、曲式、钢琴音乐织体的运用及独奏与乐队的关系等无不体现了他的这一创作风格。</p><p class="ql-block">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三钢琴协奏曲》平衡了独奏与乐队之间的竞奏和融合,不但发扬了浪漫派协奏曲的炫技性特点,充分展示了钢琴技巧,而且乐队的写作也很成功。这部作品里,钢琴与乐队的关系不仅仅是“对抗”,更多的是“协作”。因此可以说,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三钢琴协奏曲》在处理独奏和乐队的关系方面,既具有浪漫主义的纯正特性,也有20世纪的发展趋势。</p> <p class="ql-block">钢琴的歌唱仿佛那天堂,哦不,像是一处神秘的地境,一位神鬼似的道人,悟通了自己的内心,洞响了深邃的灵魂。尽管常人无法识破,可他却独自哀伤,独自绝望,独自流泪。</p><p class="ql-block">拉赫玛尼诺夫的这部钢琴协奏曲真是人间最为孤寂的声音。不缺乏生命的力量,不缺乏豪壮的呐喊,却永远与内心成为平静的永恒。</p><p class="ql-block">乐曲从一开始就由乐队主奏泣诉的旋律,一遍一遍的重复,让人难以忘却。当钢琴横空出世,踩踏着喜悦,刺破了喧嚣,开启了幽暗之门。当独奏者领略完秘境之神妙,钢琴的强音旋即打破了寂静,它开始怒吼,不甘于沉沦!但这怒吼却又是扑朔迷离的,让人似乎无法道破它的天机。乐队的主题伴奏着钢琴的暗自嬉笑怒骂一点一点前进,忽明忽亮的小号衬着钢琴声部,有一种居高临下之感,然后是钢琴的小华彩,在这短短的华彩里,钢琴依然在孤独地寂鸣……</p><p class="ql-block">乐队难以忍受,开始控制钢琴的神秘,兀自唱出了深愁大苦的第二主题,在这主题中,虽不是先前的隐秘,却也多了一丝凄凉,当乐队无休无止地苦唱之时,钢琴又带着古怪而孤僻的情绪加入了略显沉闷的齐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独奏家依然在控制整个乐曲的进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略显苦涩的趣味,还带着无奈的呻吟,愁苦的歌唱,神秘的调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又重回主题。</p><p class="ql-block">转调。</p><p class="ql-block">那位须发飘白的道人转过脸来,眼里满是吃惊、愤怨,稀奇。他终于认识到,人间不过生与死而已。</p><p class="ql-block">冲破了阻碍,一切大彻大悟!</p><p class="ql-block">道人开始伴随着洞开的心灵,引吭高歌,任凭泪水在脸上横流!</p><p class="ql-block">当他洒泪之后,又开始了不解的沉思。</p><p class="ql-block">一个个犹豫却果断,饱满又苦涩的音符从钢琴里淌、冒出来。一次又一次的思虑,永远的无解,蜕变成为,恒长的真哲!</p><p class="ql-block">钢琴独自流泪,乐队随着他一起吟着歌,这是孤独的哀歌,但钢琴正像那道人,无法诠释自身的困疑,他接过来,自己思考,在消极中,获得那毫无意义的乐趣,却总是大解、无解、再大解,又无解。</p><p class="ql-block">再回主题,现在,道人哭了。他终于彻悟,无解即大解,他摇着头,仰望长空,内心里却一阵翻腾。</p><p class="ql-block">无解,苦闷,一乐章结束。</p><p class="ql-block">阿格里奇演奏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p><p class="ql-block">二乐章直接表达了对生命的无比恋慕,它沁透了人生的一切,包括那,生与死亡。不是第一乐章的孤独,这是属于作者的自己的悲伤情感。道人在开悟后的那一点思虑,他时而心潮澎湃,时而低头叹息。他始终无法磨灭心头的一团热火,他将最美好的歌声,最婉哀的人声,献给了二乐章。这表达了那个人的伤悲,与第一乐章略呈左右,他既夹杂着天界的神秘,也有歌者的悲凉,以及作曲家本人的大量情感。</p><p class="ql-block">悟完了。三乐章开始。</p><p class="ql-block">道人突然开始狂笑,夹杂着黑暗的苦痛,这是一种大彻大悟的偷笑,又是粗犷的大笑,他彻底疯狂了!</p><p class="ql-block">钢琴和乐队一起高歌。泪水肆意的在演奏者,道人,和我的眼中!流淌!全部都明白了!道人非常欣慰,他内心里充斥着喜悦,他无法不洗刷一切悲苦,一切愁闷,一切寂寞!留下的只有大解后的兴奋和涩涩的蠢笑。</p><p class="ql-block">道人收敛了笑容,他又呆呆地环视了自己。在他眼中,自己不过是一个渺小的小虫。狂笑又有什么意味呢?他又继续沉思,往着更加深刻的内心。我到底是什么?乐队再一次重复一乐章的主题,使旋律再次浑浊,难以琢磨。他为着自己而沉思。</p><p class="ql-block">他再次领悟到,一切都是虚无!只有自己的灵魂,才是永久不朽的!</p><p class="ql-block">他又狂笑起来,他无法不浸于喜悦!什么都明白了!我该退场了!</p><p class="ql-block">什么都该退场了,包括生与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