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喜爱传统建筑

觀海聼濤

五年前的暑假,挈妻携子到北京旅游。一日,在恭王府游玩后回到我们住宿的四合院民宿。此时,恭王府宏大的规模、恢弘的气势仍震撼着我,那富丽堂皇的府邸、那幽深静美的园林、那工艺精绝的器物,让人难以忘怀。<div><br></div> 妻子在屋外盥洗衣物,孩子在院子里安静地玩着新买的玩具,我坐在房间内的一把鸡翅木圈椅上,享受着难得的片刻宁静。接近傍晚的日光,穿过小木作隔扇窗,静静地洒落在斑驳质朴的木地板上。忽地,屋顶那厚重的梁椽,屋内那古朴的案几,屋角那精致的落地衣架,在朦朦胧胧之间让我感受到一股特异的感觉,这古意盎然的房屋,每一处结构、每一个物件,甚至每一粒尘埃,都仿佛在诉说、在歌唱,都仿佛在无形中与我生命之弦应和、与我灵魂之火共舞。<br> 在那漫长的一瞬间,我第一次感受到了传统建筑那莫可言状的意境,那直击心灵的美。<div><br></div> <h3></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喜欢传统建筑是小众爱好吗?</b></h1><div><br></div> 前一段写了一篇短文《建筑之美 老街之魅》,谈了自己对商城县北大街老街改建项目的一点观感。之后不久,偶然认识了一位从事建筑行业的朋友,他对传统建筑情有独钟,并且深度参与了北大街老街改建项目,共同的爱好使我们相谈甚欢。在当下,传统建筑是小众话题吗?喜欢传统建筑是小众爱好吗?<br> 近日,北京一家市场调查公司对现代青年最喜欢的建筑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长城、故宫、苏州园林三大建筑位居榜首。调查表明,很多年轻人对蕴含深刻文化内涵的传统建筑情有独钟。一些青年人坦言:鸟巢、水立方、国家大剧院固然宏伟壮丽,它们以现代的雄姿见证着中国的崛起,但类似建筑在世界各地层出不绝,不具备不可再现性,也不能代表中国独有的文化。<br> “我们并不是简单地否定新建筑,但新的城市肌体与历史肌体在文化基因即文脉上应当有着必然的联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朱自煊教授认为,“城市的魅力来自其文化内核。建筑是城市文化的重要部分,也是城市文化活的载体,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是文化、历史的述说者。”<br>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爱传统建筑,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传统建筑的保护、修缮和传承事业中。2016年,在女友谢方玲的影响下,毕业于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的石浩男辞去了中国乡建院的工作来到永泰嵩口。如今谢方玲成为了“松口气”客栈的“大当家”,石浩男也创办了“一村文创”,为嵩口及永泰其他乡村的规划改造等提供方案及具体运营。<br> “老房子蕴含着古人几千年来探索出来的智慧。在如今这个钢筋混凝土的世界中,我希望能以更加生动,更具体验感的形式,让城市里的大人和孩子都能够体验到乡村建筑的趣味,让传统建筑文化可以在年轻一代中根植,源远流传。”石浩男说。<div><br></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为什么会喜爱传统建筑?</b></h1><div><b><br></b></div> 对传统建筑产生了兴趣,随着一步步地学习、探索,就像是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曾经有朋友疑惑:研究这些过去的东西对我们有意义吗?这确实是个很重要的问题,值得好好聊聊。<br> 《增广贤文》有这么一句:“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我们的文明不是凭空出世的,来自于历史的累积。而要理解历史,除了文献以外,古代遗留下来的实物和传统自然是最重要的。通过对传统建筑的探究,我们得以还原出一个过去的世界。走进一座传统建筑,民居也好,庙宇也好,宫殿也好,我们都能以第一视角观察、了解过去的人们怎样生活,在经历与古人跨越千百年的神交之后,我们便能体会到历史的魔力,品味出文化的味道,而文明由此得以传承。<br> 文化的传承只是结果,传统建筑真正吸引我们、打动我们的地方,是其蕴含的美。<div><br></div> 传统建筑之美分三层,一层便是建筑物自身的美。当一座历经时光雕琢的古建筑出现在我们眼前时,那种一瞬间的震撼,那种细节上回味,让人难以忘怀。“如鸟斯革,如翚斯飞”,这是云极观云霄殿灵动的飞檐;“晴窗细乳戏分茶”,这是平安驿小街深处的漏窗;“入必由之,出必由之”,这是法眼寺那高大的山门……建筑之美,表现在建筑的每一个结构、每一个细节。那些脊角高翘的屋顶,那些灵动飞跃的屋檐,那些华美的砖雕门楼,那些精致的镂空户牖,每一处都是风景。<div><br></div> 第二层是怀古之美。建筑之美,无论是结构之精巧、选材之精致、工艺之精湛,既体现出其空间性,也体现出其时间性。对建筑的鉴赏,既可从建筑自身的各个细节去观察,也可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中去感受。当我们站在崇福塔下,听塔铃轻响,看宝刹庄严,那深邃的塔心、那层叠的青砖,让人感觉近在咫尺的尘世浮屠,有着深不可测的厚重与沧桑;当我们走进偏居一隅的古村落,迈过一道道门槛,那斑驳的清水墙、那残缺的户牖、那厚重的梁架,都仿佛在述说着古老的故事……当我们站在传统建筑之中,身临其境,与古人心意相通,那种历史的沉思、那种思想的交流、那种文化的赓续,在不知不觉中就已完成了。<div><br></div> 第三层是建筑之意,这是建筑之美的巅峰。中国建筑史奠基人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最早提出“建筑意”的概念。1932年11月出版的《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三卷四期上,有一篇署名梁思成、林徽因的《平郊建筑杂录》,文中写道:“这些美的存在,在建筑审美者的眼里,都能引起特异的感觉,在‘诗意’和‘画意’之外,还使他感到一种‘建筑意’的愉快。……无论哪一个古城楼,或一角倾颓的殿基的灵魂里,无形中都在诉说,乃至于歌唱,时间上漫不可信的变迁;由温雅的儿女佳话,到流血成渠的杀戮。他们所给的‘意’的确是‘诗’与‘画’的。但是建筑师要郑重郑重地声明,那里面还有超出这‘诗’、‘画’以外的“意’的存在。”<br> 这是对建筑意的最精准的表述,也是对建筑之美的极限追求。<div><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