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六七十年代,老家的孩子们都兴捡稻穗。因为稻穗是一线一线的,所以我们老家又叫捡禾线。</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每当稻子熟了,大人们开始忙碌收割稻谷起来。孩子们便提着篮子去田里拾稻穗。这样的习惯通常会坚持到孩子上初中。让我们回忆一下童年拾稻穗🤗VS现今拾稻穗</span></p> <p class="ql-block">记得小时候,在农村,田里的稻谷收割完毕后,孩子们背着蔑篓箍撵在大人们的屁股后面,把掉在地上的半截子稻穗,或者大人们搂稻把漏在地上的零星稻穗捡起来,据为己有。那时候生产队割稻子都很仔细,遗漏下来的稻穗很少,整棵的稻穗更是微乎其微,只有零星的一点遗落在田间。或从稻草中翻找没有打干净的稻穗,即使是这样,我们常常忙上一整天,也能拾上几斤黄灿灿的稻谷。</p> <p class="ql-block">从前拾稻穗</p> <p class="ql-block">现在拾稻穗</p> <p class="ql-block">那个时代的农村,都是集体所有制,靠工分吃饭。口粮与工分粮的分配比例通常又是三七开或四六开,很少是五五开的。但不管是怎么分配,不管家中人口多少,加上那时候的粮食产量一亩只有四五百斤,还要上交征购粮的任务,分配到每家每户的粮食还是有欠缺的。孩子们虽然年幼,但饭量可不比大人们逊色;一个月的粮食二十天米桶就见底了,而队上的粮食总要到月初才发。如果不是平时早就添些南瓜、红薯、玉米、萝卜之类的杂粮蔬菜,那月底后几日就得空着肚子闹粮荒。稻穗捡回来,虽然它不是个显眼的斤两,但总可以添补些时日,总比肚子空着要快活些。更重要的一点是:掉在田里的零星稻穗大人们没有精力去捡;如果孩子们也不去捡,稻穗就会弃在了田里,变成了肥料,看着想着就觉得有些可惜。</p> <p class="ql-block">开镰那几天,正是各家各户青黄不接的日子。学校一般也会放几天“双抢”假;“双抢”假过后也就轮到放暑假了。放了暑假,孩子们再也不要去惦记着那两本书,就可以一心一意地捡他的稻穗了。</p><p class="ql-block"> 孩子们捡回来的稻穗,从稻杆上捋下来,三五日的集中在一块,对着六月的日头爆晒个把天,拿到打米机上剥了壳,全家就可以提前尝个新。</p> <p class="ql-block"> 其实,捡稻穗大多数是10岁上下的孩子才去的,上了初中的半大孩子就不去了。因为上了初中的孩子都有了底分;有了底分,一有空闲就要跟着大人们下地参加集体劳动。不参加集体劳动而去捡自己的稻穗,来年底分提不上去,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p><p class="ql-block"> 捡稻穗都得背一个蔑篓箍。篓箍大小要恰如其分,不大不小,能装四五斤左右为好。大了既难背又让人生厌,就会有人在背后指指戳戳,说某某孩子背起大篓箍,是想来背集体的禾把呀;篓箍小了,捡多了就装不下,也会有人说某某孩子不中用。</p> <p class="ql-block"> 要打谷桶响过一阵子,等田里的禾把打去了几米宽,孩子们才可以下田捡的。而且孩子们始终只能到打谷桶的后面捡,不能跑到打谷桶的前面去捡。若你守规矩,斯斯文文,也许善良的大人们还会有意落下几根,让你去捡;若你跑到打谷桶前面去捡,大人们就会破起嗓子骂,或者鼓起蚌壳眼睛瞪你几下,让你羞涩的不好见人。</p><p class="ql-block"> 一架打谷桶后面,往往跟着很多孩子捡的。所以要眼快、脚快、手快。大人们把打谷桶朝前一拉,就要眼观四方,环视左右,才能够捡到稻穗。慢吞吞的,只顾与伙伴们聊天打趣,禾打完了篓箍还是空的。</p> <p class="ql-block">孩子们的篓箍满了,就会满脸笑容地蹦跳着回家。围在桌子上吃饭时就会对父母亲讲,今日他是跟某某叔叔捡。父亲只听,不啃声儿;但他心里有数,来日别人的孩子在自己屁股头捡时,他也会晓得该怎么做。</p><p class="ql-block"> 这些都是遥远的故事。改革开放后,农民们分田到户,积极性极大地发挥出来了。特别是我国杂交水稻的研究成功,产量成倍地提高。家给人足,吃饭早已不成问题。孩子们只顾享受童年的乐趣,只要专心致志地读书,而不必记着打谷桶后面那几根半截子禾线了。</p><p class="ql-block"> 时间过去几十年了,但小时候拾稻穗的情景时常在脑子里回荡,甚至可以说铭记在我的心中。</p> <p class="ql-block">通过今天的拾稻穗活动 ,孩子们都懂得了我们日常所食的粮食来之不易,应当好好珍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