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区劳模大会

水乡墨韵

1945年12月24日,渤海区劳模大会在行署驻地隆重开幕,大会推选李植庭、王卓如、夏戎、李洪洲、高华吉、王凤祥、韩秀贞、吕镜符等17人为大会主席团,吕镜符代表主席团说明开会的意义,中共渤海区党委代表王卓如讲话,劳动英雄李洪洲介绍了自己的情况,大会历时24天,于1946年1月17日闭幕。会议期间,劳模大会各中队通过座谈会推选出各种劳模542人,然后以投票的方式产生劳模,最终以李洪洲538票、高华吉529票、王凤祥528票、韩秀贞526票、杨恒伦481票当选为渤海区劳动英雄。 渤海区劳模大会代表合影 李洪洲 (1901年—1984年5月),山东广饶贾杨李村人,中共党员。1942年参加革命,任农救会减租减息组长,插伙组组长;解放后曾任东王农场场长、广饶县农林局副局长、福建省兴溪县农林局副局长、广饶县石村园艺场党支部书记等职。<br>李洪洲10岁时即随父乞讨。1922年,家乡大涝,为求生计去东北。1924年返回故里,仍靠打短工、扛觅汉、逃荒要饭生活。1942年,他参加农救会并任减租减息组长,积极发动农民与地主进行算账、减租减息和借粮斗争。1943年,他带头组织起第一个插伙组。在其带动和说服教育下,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全村农民都组织和参加插伙组。是年,全村改造碱地700亩,增产粮食8.5万公斤。1945年,在广北大参军运动中,他带头报名。在其带动影响下,全村70余名青年光荣入伍。因工作需要,政府仍留他在农村领导农业生产。他组织代耕队,帮助烈、军属搞生产,解除入伍青年的后顾之忧。同年7月,被选为渤海区出席全国解放区人民代表大会代表。<br>1944年被广饶县授予劳动模范称号;1946年1月,出席渤海区劳模大会,被推选为渤海区劳动英雄。 李洪洲在渤海区劳模大会上<div> </div> 高华吉 (1898年—1960年)山东广饶县陈官乡高店村人。1942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建国前,历任高店村村长兼生产委员会主任、农业合作社社长,区各救会干事、广饶县政府农林股长。建国后,任广饶县林业所所长、县农业局副局长,广北盐碱地造林试验站站长等职。<br>1945年,带头在本村组织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br>1946年1月,出席渤海区劳动模范代表大会,被推选为劳动英雄。 高华吉在渤海区劳模大会上 王凤祥 (1915年—1983年)山东博兴县陈户镇东寨村人,中共党员。1940年参加革命,曾任东寨村插伙组组长;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在博兴县委生产互助合作部、桓台县杜科火车站和博兴县园艺场工作。1965年王凤祥因病离职休养。<br>1940年,王凤祥从共产党的宣传教育中得到启发,认为只有跟着共产党走才能摆脱受苦受难的命运,于是就积极参加当地党组织领导的抗日活动。当时他的家庭仍然十分困难,时常没有饭吃。他让妻子儿女到外讨饭,自己在家参加党领导的革命活动。村支部书记郭宜珍脚有残疾,行路不便,王凤祥主动替他传送革命信息,到各家各户动员群众参加抗日活动。1942年经本村党支部书记郭宜珍介绍,秘他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后,他工作更加积极,无论是参加群众运动,还是发展生产支援抗战,他都走在前头,起到了很好的模范带头作用。1942年底,由于日军的疯狂“扫荡”和“蚕食”,再加上国民党顽固派军队的包围和封锁,博兴抗日根据地进入抗战以来最艰难的时期。中共博兴县委遵照中共中央及上级党委的指示,学习延安大生产运动的经验,在全县抗日根据地内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王凤祥便是这一运动中涌现出来的最突出的人物之一。他不畏斗争环境的恶劣,积极向广大农民群众宣传翻身求解放的革命道理,联合村里的贫困户率先组织起了“插伙组”。在“插伙组”内,有人出人,有牛出牛,有犁献犁,各种生产资料均可互助使用,统一耕种,统一收割。不仅解决了单户生产中无法解决的许多困难,而且收成比上年增加了5成。他们将增加的粮食无私地献给抗日民主政府,支援抗日战争。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王凤祥还发动妇女纺线、织布,与万兴城等纺织合作社合作,为部队纺织裹腿、布匹。组织妇女、儿童扫硝土,熬制火硝,支援地方武装制造土炸药,同时也增加了集体收入,提高了群众生活水平。 1944年下半年,博兴抗日根据地内的“增资、双减、反霸”斗争正式开始。王凤祥积极响应县委号召,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主动做广大群众的思想工作,动员贫苦农民起来与地主恶霸作斗争。他一马当先,率领群众利用“敲台鼓”的方式对拒不实行减租减息的债主和雇主作斗争,从而使东寨村的减租减息工作走在了其他村的前头。 1945年3月,在陈户官王村召开全县干部大会,发动当年的大生产运动,王凤祥在会上作了经验介绍。他领导组建的插伙组成为博兴县“组织起来,发展生产”的典范。在王凤祥等劳动模范的带动下,博兴抗日根据地内掀起了组织“插伙组”,开展生产竞赛的热潮。一时,机关干部种田、养猪,妇女组织起来下坡锄地,小学生拾柴、拾粪、纺线,到处是一派繁忙景象。他向广饶县的劳动模范高华吉、李洪洲发出一封公开信,决心在新的一年里大干一场。1945年5月21日陈户惨案中,因王凤祥是著名的劳动模范, 成为日伪搜查的目标。日伪军冲进东寨村,叫喊着:“活捉王凤祥!”四处搜查。王凤祥安排群众掩藏后,自己躲藏到村外的一个坟洞里。搜找他的日伪军来到坟洞边向里张望,但黑咕隆咚什么也看不见,便用刺刀向里乱戳,躲在角落的王凤祥胳膊被刺成重伤,从此留下残疾。日伪军没找到王凤祥,便对王凤祥幼小的儿子下毒手,将其刺成重伤扔到村处, 使其因失血过多而死亡。丧失儿子后,王凤祥化悲痛为力量,更加积极地响应党的号召,带领群众发展生产,支援抗战。虽手臂留下了残疾,但他干起活来仍干劲十足。他忍着悲痛率领群众进行抗战宣传,踩高跷、演节目,各项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在王凤祥等劳动模范的带动下,博兴抗日根据地内的大生产运动一浪高过一浪,又先后涌现出韩秀贞、杨恒纶、张立英等劳动模范。王凤祥带头组建的“插伙组”得到渤海区党委、行署的充分肯定,并在全区推广。 1946年,因工作需要,王凤祥调到博兴三区工作。不久,又参加支前队伍,随部队辗转于桓台、邹平、长山等地。 <br>1944年12月16日,被中共博兴县委、博兴县抗日民主政府授予博兴县劳动英雄;在1946年1月出席渤海区劳模大会,被推选为渤海区劳动英雄。 王凤祥在渤海区劳模大会上 韩秀贞 (1918年11月—1998年9月),女,山东博兴县吕艺镇辛集村人,1941年7月参加革命,曾任辛集村纺织互助组组长、村妇救会会长,博兴县陈户区副区长,铁道部济南铁路局张店办事处福利科副科长、济南铁路局女工部部长,济南铁路局工会劳保部副部长、铁道部第六工程局工会生活部副部长等职;1960年8月调铁道部党校工作;1982年12月离休。 韩秀贞自幼家境贫寒,11岁就被父母送给卞家村一户人家做童养媳,日子过的非常艰难,白天干活,晚上还要学着纺棉花、织布、做针线,连顿饱饭也吃不上,有时还要挨打受气。1939年秋,韩秀贞跟随邻居越过胶济铁路,来到解放区沂水崔家峪村,在这里她体验到解放区的新生活,见识了妇救会、识字班,还参加了纺织合作社。1940年,韩秀贞得知家乡解放的消息,就随着乡亲们回到家乡。回到卞家村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逃荒前种下的麦子刚刚绣德,春田正在播种。就在这节骨眼上,区妇女干部傅兰英找上门来。对韩秀贞说:民主政府为了救济穷老百姓,打算让她们做一批军鞋,价钱比市上高一些,还不用自己的本钱,连布料麻线都是公家的。根据卞家村的情况,上级批给120双,分两期完成,让她看看哪些人家可以领料来做。韩秀贞立即掐着指头算计,又找上门去说明,不出三天就串连了十几个穷姐妹,组织起了做鞋小组。她亲自跑到区上找到傅兰英,领回了60双鞋的布料、麻线,当晚又召集起做鞋小组的姐妹们开会,当面把材料分了下去,并限期在半个月内完成。她们每个人心里都明白,这鞋是送到前线给八路军穿的,于是做得格外细心和结实,不到半个月就把60双鞋做好了。韩秀贞把第一批鞋子送到区里,傅兰英等人见了非常满意。当韩秀贞把第二批材料领回村后,一些原来没参加做鞋小组的妇女,也积极要求参加,做鞋小组扩大到了30多人。人多力量大,第二批60双鞋,只用7天就保质保量地完成了。以后,她们又多次出色完成上级下达的做鞋任务,既为抗战尽了一份力。由于韩秀贞热心诚恳地为大家办事,赢得了广大妇女们的拥护,被选为村妇救会长。 1941年7月,经傅兰英同志介绍,韩秀贞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1942年,为了粉碎日寇的疯狂进攻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包围封锁,我们党发出了“发展生产,保证供给”的号召,博兴县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韩秀贞积极响应号召,在村里组织妇女成立了全县第一个纺织互助组,并加人到县里的“万兴成”纺织合作社。她们开始织帆布,以后又织裹腿,参加的人越来越多,最多时达到70多人,每12个人编成一个小组,还制定了记工算帐的办法。全村70 多辆纺车、14张织布机口夜不停。在她们的影响带动下,陈户区各村都成立了纺织互助组,形成了轰轰烈烈地大生产热潮。她们纺线织布、做军鞋、裹腿、子弹袋等军用品,源源不断地供应抗日部队。当时,村里的男青年纷纷参军,韩秀贞就带领妇女们下坡干活,帮助军属磨面、挑水、拾柴、做衣服,解除前线战士的后顾之忧。同时,还担负起了繁重的支前任务,赶制棉衣和军鞋、运军粮、抬担架救护伤员,韩秀贞都是走在最前头。1944年,觉号召实行减租减息,韩秀贞发动群众与地主开展面对面斗争,迫使他不得不交出剥削帐,实行了减租减息。在大批青壮年参军支前村里男劳力十分缺乏的情况下,为了动员妇女参加田间劳动,韩秀贞不仅以身示范作出表率,还将全村妇女用大”插伙”的形式分成几个作业组。体力强的分在农田组和利肥组,体力弱的和老年妇女分在托儿组和拾粪们,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和能力。秋天到了,放眼向地里望去,满坡一派喜人的丰收景象。几个个老头捋着胡子高兴地说:“这是托共产党八路军的福,是韩秀贞领着妇女们苦干巧干的结果。1947年,中共渤海区党委任命韩秀贞为博兴县陈户区副区长。韩秀贞当上区长不久,国民党反动派公开撕毁了国共两党签订的《停战协议》,内战爆发。1947年国民党重点进攻山东,到夏天,陈户区50多个村子,有20多个被敌人侵占。当时韩秀贞正患病,根供上级指示,本应转移到黄河以北去休养,但她坚决留了下来,井带领5名区中队队员到敌人侵占的村庄附近,领导群众进行抗粮杭相和反资敌、反伪化斗争。9月底,当渤海纵队展开解放博兴城的攻势时,韩秀贞又率领150付担架挂帅出征,并亲赴第一线背伤员、抬担架为重新解放博兴城立下了汗马功劳,获得了“支前模范”的光称号。1948年10月24日,淮海战投开始前,韩秀贞接受了动员100名常备民工作24万斤加工粮的紧急任务。当天晚上,她就向各村的干部和群众进行动员,陈户区100名常备民工5天以内就带上做的棉衣出发了。为了圆满完成24万斤加工粮的任务,韩秀贞把全区划分为3个征粮点,每个点布置了10杆枰、30个人,称的称,装的装,缝的缝。每个点又组织了碾米、运米、凑米3个组。结果不到10天,24万斤加工的任务就全部完成。韩秀贞又亲自押运着跨过胶济线,越过沂蒙山,一直把军粮送到陇海前线。1949年3月,她作为华东地区的代表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第一次妇女代表大会,在大会上作了典型发言。 1942年3月8日,在陈户店召开的全县妇女大会,被中共博兴县委授予纺织模范,获得一等奖;1942年12月16日,在博兴县群英大会上,被评为劳动英雄;1946年1月,出席渤海区劳模大会,被推选为渤海区劳动英雄。 杨恒伦 博兴县纯化镇杨家村人(原博兴六区杨家枣行,待考证)。1946年1月,出席渤海区劳模大会,被推选为渤海区劳动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