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2年11月4日海南省卓越教师何丽工作室在海口市海景学校举行了“学教评一致,提质增效减负——数的认识”第四场教学研讨活动。</p> <p class="ql-block"> 本次活动主要有以下两项议程:</p><p class="ql-block"> 一、课例研讨。由海口市海景学校苏艳杰老师和滨海第九小学曾媛媛老师执教《千以内数的认识》。</p><p class="ql-block"> 二、专家点评。由朱咸晟老师带来讲座为研讨课做点评。</p> 课例展示1 <p class="ql-block"> 苏老师本节课给学生提供了熟悉的生活情境,并借助方块图、计数器和小棒图表示相等的数量,然后过渡到数字表达,使学生体会可以用一个数字符号表示同样的数量,知道不同数位上的数字表示不同的值;在拨珠数数的过程中加深对数的意义的理解。</p> <p class="ql-block">活动一:读数、数的含义和组成</p><p class="ql-block">首先课件出示收集的数据300,860,987,555,尝试让学生读数,并引导学生小结读法;其次,借助小棒图、方块图和计数器,让学生同桌合作使用不同学具来摆一摆、拨一拨表示这些数。</p> <p class="ql-block"> 老师在学生反馈的过程中,展示学生用计数器拨出555,<span style="font-size: 18px;">适时进行追问:“你怎么知道这是555?”、“它有什么特别之处?”、“它们表示的意思一样吗?”,</span>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同一个数字写在不同的位置表示的含义也不相同。</p> <p class="ql-block">活动二:数数、认识千位</p> <p class="ql-block">1.(1)从300数到1000,认识千位。</p><p class="ql-block">问题引导:从300数到1000,你打算怎么数?师生交流,明确一百一百的数。数到一千了吗?刚才百位上的10颗珠子怎么没了(百位上满十了,向前一位进一)?知道这是什么位吗?它在从右往左数的第几位?从右数的第四位是千位,这是我们今天认识的一个全新的数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从860数到1000</p> <p class="ql-block">(3)从987数到1000</p> <p class="ql-block">2.感受十进制</p><p class="ql-block">借助课件出示1个小方块——10个小方块——100个小方块——1000个小方块,去体会从1数到1000如何数更有效率。学生通过交流,发现: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十位满十向百位进一,百位满十向千位进一,经过了3次满十进一才从1数到1000。也就是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老师并进行适时拓展:如果千位又满十呢?</p> <p class="ql-block">活动三:感受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大小</p><p class="ql-block">出示三亚海上观音图片(108米)想象一下,它有多高?说说对这个108有什么感觉?再让学生猜全国最高的建筑有多高(632米)?</p><p class="ql-block">VS</p><p class="ql-block">再出示盒中的小米:猜一猜,它有多少粒?(108粒)让学生谈谈对108的感觉,让学生发现数学和生活联系起来,感觉每个数都是鲜活的,丰富多彩的!</p> <p class="ql-block"> 本节课的最后,苏老师带着孩子们一起通过观看视频学习数的发展史。</p> 课例展示2 <p class="ql-block"> 曾老师本节课借助学生<span style="font-size: 18px;">已有知识和经验,</span>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认识计数单位“千”,学生获得新知的过程中,曾老师也重视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等思维能力,借助在日常生活中收集到的数据,感受千以内数的实际大小,发展数感。 </p> <p class="ql-block">环节一:想一想、找一找</p><p class="ql-block">1.课件出示一颗珠子,让学生想想可能是多少?(让学生感知:珠子在不同的位置代表不同的数,以后还会学到更大的数)</p><p class="ql-block">2.在生活中你能发现哪些千以内的数?</p> <p class="ql-block">环节二:摆一摆</p><p class="ql-block">课件出示一组数据:400、870、987、999,同桌两人合作,选一个数,用不用的学具表示出来。</p> <p class="ql-block">展示三种不同方式表示出400、870、987,学生体会整百数,几百几十、几百几十几数的组成。</p> <p class="ql-block">环节三:拨一拨</p> <p class="ql-block">老师用计数器拨987,以及比较特殊的数999,学生发现:同一个数字在不同的位置表示的意义不同。</p> <p class="ql-block">环节四:数一数</p><p class="ql-block">从400、870、987数到1000,你会选择怎么接着数?学生通过思考,能够主动根据起始数的特点选择整百整百地数、整十整十地数、一个一个的数。</p> <p class="ql-block">问题引导:你能从1数到1000吗?学生经过3次满十进一才能数到1000并且把每种模型变成一颗珠子,引出新的数位“千位”。</p><p class="ql-block">曾老师还设计了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如果有2颗珠子,你能想到哪个数?(边拨边想)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提升。</p> <p class="ql-block">环节五:比一比</p><p class="ql-block">课件出示数据468,同时出示和468有关的生活情境,发展学生的数感。</p> <p class="ql-block">环节六:贴一贴</p><p class="ql-block">学生写出一个千以内的三位数,并让学生把自己所写的三位数贴到黑板上准备好的数轴上,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再次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数感。</p> 教师说课 <p class="ql-block"> 苏老师从一致性问题、学具的准备、数据的选择、数感的培养和是否设置书面评价任务等问题,阐述自己的设计思路。</p><p class="ql-block"> 曾老师借助了解学情的情况下,去思考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探索什么,如何渗透“位值制”,力求点、线、面结合。同时反思本节课操作量还不够,对拐弯数的数数突破还不够。</p> 专家点评 <p class="ql-block"> 首先朱老师从本节课目标确立依据中的“课标分析”进行解读,即课标摘录和对课标的内容进行分解:</p><p class="ql-block">1.与本课相关的课标要求是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P12、P18(如上图);</p><p class="ql-block">2.解读课标中“学生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朱老师通过解读课标中的心理动词,将抽象的心理动词分解为可观、可测的具体行为动词。</p> <p class="ql-block"> 其次,朱老师对两位老师呈现的两节课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两个老师的设计虽说是“同课异构”,可是却有异曲同工之处,比如:数据选择之妙、操作学具之妙、问题之妙等。</p> <p class="ql-block"> 两位老师在学生数数的过程中,都采取学生边拨边数的方式,能更好培养学生的数感。</p> <p class="ql-block"> 对于从1数到1000的活动,朱老师肯定了曾老师的设计,将小方块组成的模型转换成一颗珠子,学生深刻体会到不同数位上数值的不同,朱老师同时也提出把出示的顺序调整下,是否更好地与后面引入的数位顺序表高度吻合?</p> <p class="ql-block"> 接着,朱老师对教材进行分析和解读,即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新的计数单位产生的过程、教学中重在加强认数的直观性、突出对数的意义的理解以及素材的选取要贴近生活。</p> 活动总结 <p class="ql-block"> 工作室主持人何丽老师做总结发言。何老师首先向专家朱老师表达感谢,感谢他为本次活动给予了大力支持,一起观课、评议,朱老师针对目标如何定位,通过课标给予了有理有据的解读,研讨过程中也提出了有针对性、可实施的建议,何老师指出:我们今天的活动是聚焦“学教评一致性”研究,即“<span style="font-size: 18px;">学什么?</span>”在两节课中,我们见到了老师们的努力,让孩子们去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会读会写,同时对核心素养数感的培育;“<span style="font-size: 18px;">怎么去?</span>”我们在课堂中看到清晰的脉络,从生活中的场景来,借助数量抽象出数,借助小棒、方块、计数器等的操作研究;孩子们在哪里,尤为重要,两位老师均进行了前测,全面了解学生的知能基础和活动经验,进而充分利用。两节课有何不同呢?在引入的设计、材料的选用、合作的方式等方面略有不同。学教评一致性强调有的放矢,每一个活动的设计、每一种素材的选择、每一项指导的实施均有其源,所以会在其后的研讨中与两位执教者展开深层对话。</p><p class="ql-block"> 活动最后,何老师让大家思考“学教评一致性”的“评”即“学生们到了吗?”我们设置了哪些评估目标?我们实施了吗?测量了吗?仍须反思,还要探讨。课已下,意未尽,议无穷,这可能就是我们沉醉于教研的原因之所在吧。</p> <p class="ql-block">编辑:李萍</p><p class="ql-block">图片:杜敏、李萍</p><p class="ql-block">审核:何丽、李俊杰、赵瑶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