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在“双减”背景下,为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让教师更快速、全面了解义务教育2022年版《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和内涵,准确把握新课标的实质和主要变化,有效指导课堂教学,将学科核心素养真正落实到一线课堂,让新课标落地生根,推进“双减”工作走向纵深,11月9日,蒙阴县张富荣名师工作室组织全体数学教师开展了以“学课标 讲课标 用课标”为主题的新课标研读活动,让教师们“学”有提升,“研”有标准,“教”有方向。</h3> <h3> 2022年4月21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终于颁布了,与2011年版的课程标准相比,新版课标进行了大刀阔斧地改革,其中的创新之处需要我们一线教师持续钻研,咀嚼吸收。</h3> <h3> 本次活动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有汶溪小学的倪红老师主讲《课程内容——数与代数》;一小兴蒙校区的李润老师主讲《课程内容——图形与几何》;二小天基校区的唐晓妍老师主讲《课程内容——统计与概率》;二小富民校区的李媛老师主讲《课程内容——综合与实践》。</h3> <h3> 倪红老师从四个方面对新课标中数与代数部分进行了解读:1.“数与代数”领域的结构化整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数与代数”领域整合为“数与运算”“数量关系”两个主题。从整体上理解“数与代数”领域,有助于理解与把握各主题的内容及其关系,认识主题的核心概念,进而形成合理的教学设计、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2.“数与运算”的主题分析;“数与运算"包括整数、小数和分数的认识及其四则运算。数是对数量的抽象,数的运算重点在于理解算理、掌提算法,数与运算之间有密切的关联。学生经历由数量到数的形成过程,理解和掌握数的概念:经历算理和算法的探素过程,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初步体会数是对数量的抽象,感悟数的概念本质上的一致性,形成数感和符号意识:感悟数的运算以及运算之间的关系。体会数的运算本质上的一致性,形成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3.“数量关系”的主题分析;“数量关系"主要是用符号(包括数)或含有符号的式子表达数量之间的关系找规律。学生经历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过程,感悟加法模型和乘法模型的意义,提高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模型意识和初步的应用。4.案例分析。通过一个个案例,全面把握教材,整合数与代数的关系。在单元备课中,全面地整合教材、连贯地理解目标、关注单元前后内容,使单元整体见具有全局观和联系性。</h3> <h3> 一小兴蒙校区的李润老师通过2011版新课标和2022版新课标的对比,总结图形与几何由之前的四个主题,转化为两个主题。在小学阶段包括“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和"图形的位置与运动两个主题。学段之间的内容相互关联,螺旋上升,逐段递进图形与几何的学习为学生打开另一个世界。认识图形,测量大小,感受位置的变化和运动规律,感悟图形之间的关系,体会到几何的美妙。让数学学习因为图形与几何而变得更有意思、更丰富更美好。</h3> <h3> 二小天基校区的唐老师解读“统计与概率”中,从数据分类,数据收集、整理与表达和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三个主题展开。教师要利用生活中的实践,鼓励学生通过实验、调查等方法,经历收集、整理、分析和表达数据的过程。在学习中要给学生空间,让学生自主描述、表达数据,在资源展示中,通过引导学生在交流与质疑中明确数据所要表达的意义。</h3> <h3> 二小富民校区的李媛老师,从数学综合与实践的前世今生;数学综合与实践的课标变化;新课标关于综合与实践的教学建议;以及从新课标中获得的启示四个方面来解读综合与实践的课标改革。</h3> <h3> 李老师根据新课标中关于综合与实践的内容,依据新课标,结合实际,也给老师们提出了教学建议,为老师们指点迷津。</h3> <h3> 此次新课标解读活动让一线教师进一步领会了新课程标准的精髓,提升了对培养学生学科综合素养能力的认识,对如何实现“双减”下高效课堂有了更深的体会,真正让核心素养落地,为“双减”助力前行!<br>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通过连续四期“解读新课标”活动,我们对新课标有了初步的体会和思考。这只是一个“开始”,没有实证的新课标学习只是风花雪月,坐而论道,真正的理解需要一次次去解读、尝试和修证。让我们带上疑问,一起去实践中寻求真知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