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乡愁—小城往事 寻找胶州的童年记忆。

徐音名

<p class="ql-block">童年的时候,在漫漫长夜里我常常听到外祖母嘴里自言自语,“沉了洪州,立了胶州”,低沉浑厚的声音曾经引起许多联想,那个洪州去哪里了,脚底下的胶州是从海底浮上来的吗?如同梦幻般的思绪时常浮现在脑海里。</p> <p class="ql-block">外祖母的家住在内城旁边。</p> <p class="ql-block">外祖母</p> <p class="ql-block">当我记事时,我的家住在城隍庙东墙外,那时的城隍庙已经改成胶县文化馆和图书馆了。</p> <p class="ql-block">城隍庙大殿,七十年代前是胶县图书室和阅览室。</p> <p class="ql-block">城隍庙门口有两座铁狮子,也是孩子们玩耍的好去处,每个人轮换爬在狮子背上,光滑爽快又觉得威武,那是一天最快乐的时光。</p> <p class="ql-block">九十年代城隍庙后殿外景</p> <p class="ql-block">六岁以前我家住在一所有柱廊的房子。</p> <p class="ql-block">父母都在外边工作,家里只有我和外祖母。</p> <p class="ql-block">冬天的寒风敲打着窗棂,发出尖厉的叫声,刺破孤寂漫长的黑夜,在柔弱的油灯光下,听着外祖母讲了一遍又一遍古老的故事和歌谣。</p> <p class="ql-block">七岁那年我家搬到了花行街,街东头有坐菩萨庙,本地人也叫菩萨庙街。</p> <p class="ql-block">当我们搬到这里的时候,漂亮的山门已经荡然无存,只有残存的大殿,供孩子们玩耍,完整的山门图片留在了德国人的明信片上。</p> <p class="ql-block">花行街自古以来是一条商业街,邻居们有开茶馆的,理发的,修车的,做鞋的,卖肉的,还有木匠铺,篾匠铺,银匠铺,街北边是云溪河。</p> <p class="ql-block">街上经常传来吆喝声,锯锅的,卖豆腐的,卖灌肠的,扎古风箱的,磨剪子的,卖酸米汤开水的,卖豆青泥的,………</p> <p class="ql-block">小时候最爱看小炉匠打铁,生铁在火红炉膛烧红,锤子就叮当叮当有节奏地响起。</p> <p class="ql-block">小楼饭店在果木市街北,是县城最著名的酒楼。</p> <p class="ql-block">秋高气爽,那年度过了一个漫长的夏天,我入学了,方井小学是一座不大不小的旧财主院子。没有想到我在这里读完了小学和初中。</p> <p class="ql-block">陈旧的老房子有些年岁了,上课时会从屋梁上方掉下来泥块,有时候还会掉下虫子,接着会引起一阵阵惊叫。</p> <p class="ql-block">每天都是沿着这条胡同进入学校。</p> <p class="ql-block">学校的西墙外</p> <p class="ql-block">九十年代的方井小学</p> <p class="ql-block">云溪河在古代被称为胶州八景之一,名曰“云溪晚钓”,那时候童年的时光多数消磨在这里,捉鱼、游泳,爬树做柳笛,打水仗,粘知了,捉蜻蜓,还有其他不同的游戏,经常是乐而忘返,每当吃饭时就会听到岸边上外祖母的呼唤声。</p> <p class="ql-block">云溪河上游有一座两眼水门,门下是个大水湾,夏天常常聚集着一群一群的孩子在里边洗澡,我的游泳本领就是这样练出来的。</p> <p class="ql-block">沿着护城河往南就是河套园上的“三眼水门”,图片旁边的建筑物已经不存在了。只有水门还挺立着,水门东边不远处有一口水井,每次去担水都能看几眼水门三个黑黑的门洞。</p> <p class="ql-block">外城南门护城河边的河套园石板桥。上小学时常常从这里走出到生产队里去学农拾麦穗,拔青草喂兔子。</p> <p class="ql-block">城外的麦田一片金黄,天空万里无云,我们呼吸着新鲜的空气走向无边的田野。</p> <p class="ql-block">城西护城河上游有一座水坝,学校多次到这里组织游泳,尤其是在夏天我们也都会不约而同来这里无忧无虑地尽情地玩耍。</p> <p class="ql-block">老城有许多街道的名字都是与贸易有关,像大鱼市,小鱼市,山货市,旧驴市,果木市等等。</p> <p class="ql-block">旧时的胶州集市。</p> <p class="ql-block">从小珠桥往西是钱市街。</p> <p class="ql-block">钱市街是胶城过去金融贸易的地方,老人们习惯叫做“钱桌子街”。</p> <p class="ql-block">大表舅住在钱市街摆了个书摊,有一个时期放学后经常去他那儿蹭看小画书。</p> <p class="ql-block">坊子街百货公司曾经是本县最大商场,记得在橱窗旁边老是有个卖手表的残疾人,拿表的手不停地抖动,每当逢着集市,还有许多老太太摆摊,画鞋垫卖,用红色的圆珠笔不起稿直接画出不同的图案,有龙凤纹,有荷花纹,卷草纹,那熟练的程度让人感到惊讶。</p> <p class="ql-block">胶县澡堂</p> <p class="ql-block">记得当年寺门首街,那座牌坊已经没有了,灰瓦白墙的二层楼曾经是个银行。</p> <p class="ql-block">胶州老火车站是德国人入侵胶州湾后建的,七岁那年我和母亲去火车站送父亲去青岛给学校修理乐器,那是我第一次到火车站,顺着铁道放眼望去,觉得青岛是个非常遥远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离学校不远的耶稣教堂在文革时期拆除了,只留下了一个后花园,成为了海军幼儿园。</p> <p class="ql-block">72年县里举办农业学大寨展览,工作结束后全体画家和讲解员在这个后花园合影,我和同学高愈德跟随杨少礼老师学习帮工,打杂,也进入了这个团队。</p> <p class="ql-block">杨老师给我和高愈德在这个后花园拍了一张合照。</p> <p class="ql-block">城里有一座小桥名气很大,叫做毂轮子桥,因为在北方多数‘都是平板桥。</p> <p class="ql-block">现在这些图片上老建筑物虽然不见了,但是街道结构框架还是保留了原样。</p> <p class="ql-block">旧驴市街那所前面的房子七十年代做了胶县展览馆。我记得第一次是农业展览,第二次是阶级教育展览。</p> <p class="ql-block">当时举办阶级教育展览的时候,家父负责雕塑创作。</p> <p class="ql-block">家父与徐宝山兄在泥塑作品前。</p> <p class="ql-block">家父曾经在胶县马店三中的宿舍,那时候屋子里满是乐器,画报,泥塑,美术杂志,还有一部手摇唱机,每次去我都要乱翻一气,也许我的梦想就是从这里升起。</p> <p class="ql-block">时光荏苒,文革时期的邮电大楼。</p> <p class="ql-block">1974年10月为了响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来到艾山脚下的李子行大队插队,从此告别了童年的胶州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上图片来自《海表名邦,百年回眸》,《胶县老照片》《青岛老明信片》和本人90年代所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