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摘:胸膜下结节CT影像

Fanshl

<h1><p>肺外周孤立性结节/肿块是指距胸膜20mm 以内 的肺内病灶,不伴有明显肺不张、肺炎、卫星病灶及淋巴结转移。其良、恶性质的鉴别诊断对治疗方法的选择 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CT为鉴别肺外周孤立性结节/肿块良、恶性质的首选方法,<b>恶性结节/肿块典型影像学表现</b>有分叶征、毛刺征、血管聚集征、空泡征、支气管截断、中等强化等;良性结节/肿块典型影像学表现为边界清、明显钙化、周围纤维条索、强化不明显等。但对影像学表现不典型的肺外周孤立性结 节/肿块患者,其定性诊断一直是影像学研究的难点和热点。肺外周结节/肿块常引起邻近胸膜的改变,通过胸膜改变特征分析影像学表现不典型肺外周结节/肿块良、恶性质究竟怎么诊断呢?</p><p><b>胸膜改变:</b>增厚程度 (≤5mm 为轻度增厚,>5mm 为明显增厚),增厚方式(均匀增厚、不均匀增厚),增厚范围(病灶与胸膜相连<font color="#ed2308"><1/3 为窄基</font></p><font color="#ed2308">底,≥1/3宽基底</font>),胸膜边界(清晰、不清晰),增厚胸膜形态(<font color="#ed2308">Ⅰ型:典型胸膜凹陷征</font>,呈三角形、伞状、幕状、条状及星芒状胸膜凹陷;<font color="#ed2308">Ⅱ型:隆起型、</font>片状),胸膜位置(移位、不移位),胸膜强化方式(<20Hu为轻度强化,<font color="#ed2308">20~50Uu为中度强化</font>,>50Hu为重度强化)。</h1><h1>胸膜明显增厚、宽基底、Ⅱ型增厚形态、轻度及重度强化的肺外周孤立性结节/肿块多为良性,胸膜轻度增厚、窄基底、Ⅰ型改变、胸膜移位、 中度强化者多为恶性肿瘤。文献报道,恶性肿瘤因破外周肺支架系统,引起纤维化,胸膜增厚程度较明显;而良性结节主要为纤维性增生黏连,不破坏外周肺支架系统,胸膜增厚程度较轻,与本研究结果不一致。 肿瘤细胞破坏外周肺支架系统时主要累及脏层胸膜, 瘢痕形成牵拉邻近胸膜,形成局限性胸膜增厚,随病情进展,增厚程度可能增大,形成典型胸膜凹陷改变,而 本研究未将典型孤立性肺结节/肿块纳入研究,导致结果出现差异。良性结节主要由炎性病变引起,炎症细胞沿小叶间隔、胸膜下淋巴管等间质累及脏层及壁层胸膜,范围一般更广,胸膜增厚更加明显。本研究结果 显示,恶性肿瘤多表现为Ⅰ型增厚,与以往研究相 符,因此,Ⅰ型增厚是诊断恶性肿瘤的典型征象。良性一般不出现胸膜移位表现,而恶性出现胸膜移位的几率较大,均是累及叶间胸膜,可能是由于结节/肿块 反应性纤维化瘢痕收缩引起胸膜发生扭曲、移位,因紧邻肺组织,对比明显。因此,胸膜移位可作为诊断恶性结节/肿块的特有征象。CT增强扫描强化程度反映病灶的血液供应情况,一般来说恶性病变血液供应常较良性病变丰富,强化程度更加明显;一些良性病变如血管源性肿瘤,部分炎性病变引起充血、肿胀,强化也 可明显。本研究结果显示,轻度、重度强化偏向于良 性,中度强化偏向于恶性。<br><div><br></div></h1><h5>文章来源:江杰:胸膜改变CT征象对影像学表现不典型肺外周孤立性结节/肿块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8,32(07)</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