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缅甸忆古</p><p class="ql-block">方铁</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走马东南亚的第二站是缅甸。吾等心仪久之。其时民族地方武装与政府尚未闹翻,但北部已因刻意防守而难行。乃决定从昆明飞仰光,溯伊洛瓦底江北上,兴尽乃返。</p><p class="ql-block">上世纪60年代,陈毅副总理访问缅甸有诗:“君住江之头,我住江之尾。彼此情无限,共饮一江水”。中国与缅甸关系密切,既表现在历史源广流长,亦因今日胞波仍情深似海。惜乎除了中国史籍,关于缅甸历史的记载不多。此既因中南半岛诸国发达较晚,古代史料既少且语焉不详,亦因其地高温多雨,纸质文本保存不易。</p><p class="ql-block">2007年,中国翻译出版了缅甸的大型编年史《琉璃宫史》。缅甸贡榜王朝组织13位僧俗学者,参考宫内收藏的各种文献,耗时四年于1833年编成此书。我很快购得,阅后难免失望。三卷本《琉璃宫史》之明清部分较有价值。明以前的内容多采自传说与佛教文献,并普遍参考中国史籍。凡重要史实,内容未发现有超出中国史载者。</p><p class="ql-block">一些记载亦须存疑。试举一例。该书称某缅甸国王出猎,与随从离散。口渴摘食黄瓜,被农夫失手打死,随从乃将农夫迎回宫为国王。所述故事离奇难信。推测有两种可能,一是确有其事,但证明国王的权威与辖地有限,大致与今乡长相当。其二若据自传说,所谓信史的可靠程度便打折扣。研究缅甸古史,似以参考中国记载为宜。</p><p class="ql-block">据《史记》,公元前122年,张骞出使大夏(在阿富汗北部),目睹来自四川的蜀布、邛竹杖,大夏人告之购自身毒(印度)。回朝后张骞奏请汉武帝,为抄匈奴后路计,开通由四川经云南至大夏、身毒的道路。此事过程曲折,颇费周章,但终于开通云南至缅甸的官道,即后人所言“南方丝绸之路”的主干线。</p><p class="ql-block">此道由云南入缅分为两道,一道由缅甸北部西行入印度,称“蜀身毒道”。另一道沿伊洛瓦底江南下出海,宋代称“南至海上道”。69年,滇西的哀牢夷归降东汉,东汉合并诸县设永昌郡(治云南保山)。永昌郡管辖云南的西部、西南部与缅甸东北部,号称有23万余户,百万余人口。永昌郡辖地甚广不假,但称有百万余人口,似有虚报以取重之嫌。 </p><p class="ql-block">宋人指出“南至海上道”有通达海洋的联运性质。吴曾说:“大秦国多谬琳、琅玕、明珠、夜光壁,水道通益州永昌郡,多出异物”。所言“水道通益州永昌郡”,即指经伊洛瓦底江至永昌(云南保山)的水陆交通线。南诏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经伊洛瓦底江延伸至缅甸内陆,商队可经陆路前往云南、四川,这一联运路线得到增强。</p><p class="ql-block">南诏占据云南等地,对中南半岛多次用兵。唐文宗时南诏出兵骠国(在缅甸中北部),攻破位于伊洛瓦底江中下游的弥诺国、弥臣国,并进攻萨尔温江口的昆仑国,遭到顽强抵抗,饿死万余名军士败回。</p><p class="ql-block">南诏还在伊洛瓦底江的上游设置城镇,如位于缅甸八莫的苍望城,祁鲜山的摩零都督城,密支那的金宝城,密支那以南有寻传大川城,孟拱有安西城、宝山城,在缅甸北部葡萄有广荡城。《蛮书·云南城镇》说,缅甸北部多瘴毒,地平如砥,冬草木不枯,“诸城镇官惧瘴疠,或避在他处,不亲视事”。</p><p class="ql-block">骠国与南诏关系密切。794年,得知南诏与唐朝和好,骠国王雍羌属意内附。南诏王异牟寻遣使拜见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称愿进献南诏歌舞,骠国愿献其乐。韦皋令在成都编排“南诏奉圣乐”,请专人指导。南诏奉圣乐规模宏大,以南诏、骠国心悦诚服、一心向化为主题。</p><p class="ql-block">南诏奉圣乐共编舞六组,每组16人出演,排为四列,组成南、诏、奉、圣、乐几字。伴演乐工达196人,演奏羯鼓、腰鼓、长短箫、横笛、筝、箜篌、琵琶、笙、金饶、金鐸等中原与边陲的乐器。</p><p class="ql-block">舞蹈有群舞、独舞,歌曲有合唱与独唱。一些舞者穿南诏服饰,“首饰袜额,冠金宝花鬘,襦上复加画半臂”。骠国艺人出演,“每为曲皆齐声唱,各以两手十指齐并齐敛,为赴节之状,一低一昂,未尝不相对”。</p><p class="ql-block">骠国王雍羌遣其子舒难陀,随同南诏奉圣乐乐舞团进献骠国乐舞。韦皋令人绘制详细的说明书,介绍骠国乐舞的各种乐器,以及12组歌曲与舞蹈的寓意。</p><p class="ql-block">“佛印”的内容为“国人及天竺歌以事王”“赞娑罗花”谓“国人以花为衣服,能净其身”“白鸽”赞美鸽子飞止遂情。“白鹤游”形容白鹤翔则摩空,行则徐步。歌舞“斗羊胜”表演二羊斗于海岸,强者乃现,弱者入山。“龙首独琴”演奏一弦而五音具备的独弦琴,“象王一德以畜万邦”“禅定”表达“离俗寂静”的意境。“革蔗王”意为佛教民如甘蔗之甜,众人皆悦其味。“孔雀王”赞美孔雀之毛采光华。“野鹅”蕴含“飞止必双,徒侣毕会”之意。“宴乐”意指“康宴会嘉”“涤烦”谓时涤烦恼,以此适情。</p><p class="ql-block">骠国乐舞的乐工皆穿昆仑衣,“朝霞为蔽膝”“两肩加朝霞,络腋”。足臂戴金制环钏,“冠金冠,左珥珰,绦贯花鬘,珥双簪”。表演时译者在旁转译其意。每组歌舞毕,出演者“拜首稽首以终节”。</p><p class="ql-block">白居易观看了骠国乐舞,写诗形容其精妙:“玉螺一吹椎髻耸,铜鼓千击文身踊。珠缨炫转星宿摇,花鬘斗薮龙蛇动”。</p><p class="ql-block">13世纪末,蒲甘王朝首次统一缅甸,元人称“缅国”。1277年,缅军进攻云南盈江,欲立寨腾冲、永昌(云南保山)之间。马可波罗对这一次战争有详细描述。称缅国军队有步骑五万与驾御800头大象的象军,蒙古军将领忽都与大理总管信苴日率领的骑兵仅有700余人。两军交战,蒙古军战马见象惊骇退走,缅国军乘机追逐。忽都、信苴日令将士下马引弓射象,群象负伤逃入森林,蒙古军上马激战,追至盈江获胜,俘获战象200余头。</p><p class="ql-block">1277年,大将纳速剌丁率蒙古军征缅国,抵江头城(在缅甸杰沙)。1283年,蒙古诸王相吾答儿等再征缅国。以丧师7000余人的代价攻下蒲甘城,缅国被平定。缅国的政治中心原在南部卑谬,后被战争所毁。蒲甘乃成为“全缅之京都”。</p><p class="ql-block">1287年,马可波罗奉命由北京出使缅国,往返经由四川与云南。他说云南大理、开远盛产良马,“多售之印度人,而为一种极盛之贸易”。云南流行用海贝充当货币,马可波罗认为海贝来自印度。他达蒲甘继赴勃固,往南可抵伊洛瓦底江出海口。其时蒲甘已毁,《马可波罗行纪》未言经其地见闻。</p><p class="ql-block">蒲甘为著名古城,号称“千塔之都”。我们驱车赶到蒲甘时已晚,唯见红日西坠,鸦雀归林,旷野空无人迹,上百座千年古塔默然而立。古塔的形状上尖下广,酷似埃及的金字塔,所不同者是以红色粘土砖砌成。</p><p class="ql-block">伊洛瓦底江纵贯缅甸南北,河流宽阔少湾。这条内河航运路线,汉代已见于记载。伊洛瓦底江上游的江头城(在缅甸杰沙),明代为著名商市。江头城建12门,为避免人潮拥挤,规定东入者东出,西入者西出,南北亦如此。</p><p class="ql-block">城外有大明街,“闽、广、江、蜀居货游艺者数万”,云南知名土司“三宣六慰”,携带家眷滞留其地亦有数万人。大明街中午极热闹,“市之周围亦有走廊三千余间,以避天雨”。</p><p class="ql-block">由福建、两广自海路进入伊洛瓦底江的商船不计其数,船高者四五尺,桅杆长至20丈,舱面建有走廊,“常载铜铁、瓷器往来”。江头城、大明街后毁于战火。</p><p class="ql-block">明代前期,云南麓川(瑞丽)土司向外扩张。由兵部尚书王骥亲自领衔,明朝三次出兵征讨,前后动用45万军队,用九年时间,把反叛的思氏土司驱至伊洛瓦底江以西。并在江边立石刻字:“江枯石烂,尔乃得渡”“三征麓川”维护了西南疆土的完整,但边疆仍动乱不止。第二次统一缅甸的东吁王朝,也参加了相关土地的争夺。</p><p class="ql-block">时明朝江河日下。云南巡抚陈用宾无奈,在云南南部边境设天马、汉龙、神护、铁壁、铜壁、巨石、万仞、虎踞等八关和一些隘口,派兵固守,不再过问关隘外的是非曲直。缅甸北部等地乃脱离明朝的版图,至今仍有四关在缅甸。</p><p class="ql-block">回到仰光,我们至江边夜市小酌。隔壁传来缅甸有名的歌曲“海鸥”之声,据说此歌描写仰光江面高低飞翔的海鸥。我们品尝海鲜,啜饮著名的狮牌啤酒,畅谈古今,不觉东方之既白。……</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