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昨晚的读书会共读的是第一章: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我们也经过了很多的学习,为什么我们会反复强调“感受”这个词?因为:孩子的感受和他们的行为有直接的联系;孩子有好的感受,就会有好的行为;这是不是很重要?你想要让眼前这个孩子好起来,那他必须有好的感受才行对不对?那么如何让孩子感受好?书里给出了答案:那就是接爱他们的感受。但是现实生活中我们又是如何去做的呢?</p> <p class="ql-block">我们常常跟孩子说话的时候又是采用什么样的常用方式呢?我们会讲道理、给建议、提问题,心理分析或者是告诉他别人的看法,比如说当孩子跟你说 “妈妈我很饿;妈妈,我今天头有点不舒服;妈妈,那个老师太令人讨厌了;妈妈,我有些难过;妈妈,弟弟刚刚抢了我的东西”时,你通常会怎么回应呢?我们是不是常常会说:“你不是刚吃完饭吗?你怎么可能会饿?你就是想偷懒不想上学才找借口说头痛。老师也为你好,要不然老师老管你干什么呢?你能不能懂事一点。你为什么没有去再跟同学解释一下呢?我告诉你,你应该先把英语作业做完,再来看数学习题集,这样效率就能更高一些。弟弟比你小,你是哥哥,你得让着他。你想过没有,同学这么对你,是因为他心里很嫉妒你,觉得你什么都比他强,所以他故意要离间你和其他同学的关系。你没必要那么难过”。</p> <p class="ql-block">看看,我们是不是总在否定孩子的感受? 那么当孩子的感受被不断否定时,他会感到困惑和愤怒。同时也是在暗示孩子不要去了解自己的感受,不要相信自己的感受。最显而易见的结果就是,感受被不断否定,我们与孩子之间越来越走向敌对,他会导致我们和孩子渐行渐远。否定感受是疏离生命的语言,他会切断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同时我们是不是总在忽略孩子的感受?忽略孩子的感受会使得孩子不愿意跟你沟通。孩子会觉得,跟你说话,反正你也不能理解我,你总觉得无所谓。</p> <p class="ql-block">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立场,设身处地的去理解他们,发自内心的去体会孩子的感受。(道法于心,心法大于技法,所有的技巧不如你用心去体会。我们常常纠结话要怎么说?孩子问我我要怎么回应?但实际上,比语言的技巧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态度,如果我们内心没有真正地和孩子产生共情,无论我们说什么,在孩子眼里都是虚伪的,都是想要对他们的操控,以心打动人心,真诚足矣。也只有我们真正与孩子产生共情,才会去打动孩子的内心,因为孩子天生是最敏锐的接收器。他的感受能力特别强。马歇尔的非暴力沟通中也讲到,一个好的沟通,精准的语言表达只占10%,百一颗打开的心却占了90%,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我们要站在那个孩子的角度去用心思考,当我们难过或者是受到伤害时,我们愿意听到建议,愿意有人跟你讲大道理吗?愿意和你作心理分析或者是告诉你其实别人的想法是这样的吗?你是不是会觉得这样只能让我感觉更差?你还会继续讲下去吗?</p> <p class="ql-block">书里讲到:过分的同情让我觉得自己太可怜;提问让我产生防范心理;最激怒我的是说我的感受毫无道理。那么如果有人能真正愿意倾听,认同我内心的伤痛,给我机会让我多说我的困扰,我会感觉没有那么郁闷和困惑,也更能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和面临的问题。那么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也能倾听孩子,与他产生共情,那么也能有助于孩子自己解决问题。如何才能做到呢?并不是天生就能成为好父母的,也不是有爱就能成为好父母,做父母是必须不断的学习加练习。我们经常会说,我们爱孩子,那么什么是爱?你有没有问过自己,我是否可以倾听、同理、允许、尊重我的孩子?这才是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