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2022.10.26日清早,早就计划的旅行,被各种事由推迟了20多天,终于可以上路了。</h1><h1>计划不如变化快,没想到启程前几小时突发的南京栖霞区疫情,加之全国各地零星散发的疫情,虽然我们在思想上物资上都有所准备,还是给我们的行程带来了种种意想不到的不便。我们防不胜防,让这次旅行留下了特别的记忆。</h1> <h1>第一站选在了凤阳,没想到下高速出囗处,被交警拦下,做了落地核酸检测后,说我们是南京疫区来的要劝返。我们据理力争,解释了半小时,又打电话给凤阳县防疫办都不行。无奈只好返程。</h1> <h1>天助我也,阴错阳差,驾驶员开错了道,开到了凤阳东的高速出囗,又一次做了落地核酸检测后放行了,让我们当天游玩了凤阳古城。</h1><h1>从这天开始,我们每天都主动找核酸检测点测核酸,有时因跨地区一天测二次核酸。回南京后,也连续六天主动找核酸检测点测核酸。</h1> <h1>凤阳是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有“帝王之乡”的称号。</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明中都皇故城﹕</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1369年,朱元璋下诏:以凤阳为中都,集全国名材和百工技艺、军士、民夫、移民、罪犯等近百万人,营建6年之久,后因“劳费”为由,于1375年“罢中都役作”,但其建成部分已具备中国都城建筑的基本格局和行制。</span></h1><h1>明中都皇故城曾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最豪华侈丽的都城建筑之一,内外有三道城,内为皇城,中为禁垣,外为中都城。遗址仍清晰可辨。白玉石街、金水河故道、金水桥基址、故宫井等尚在。</h1> <h1>明皇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其父母和兄嫂而修建,初建之时占地约2万余亩,于公元1366年始建,公元1379年竣工。</h1><h1>1982年2月23日 ,明中都皇故城及皇陵石刻,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1> <h1>明皇陵与南京明孝陵和北京明十三陵为同一制度,明皇陵虽非帝王之陵,但“宫阙殿宇、壮丽森严”,享殿、斋宫、官厅数百间,</h1> <h1>皇陵神道总长257米,石像生32对,自北向南顺序为麒麟2对、石狮8对、华表2对、石马及控马者6对、石虎4对、石羊4对、文臣、武将、内侍各2对。</h1> <h1>下雨天,景区内只有我们几人在神道上摄影摄像。<br></h1> <h1>皇陵碑额篆有“大明皇陵之碑”6个大字,碑文系朱元璋亲自撰写。朱元璋为了让子孙后代了解艰辛家世和开创江山的艰难,秉笔直书,历述家世实情与戎马生涯,一改历代帝陵碑刻粉饰夸功、谀墓不实的恶习。碑文长达1105字,是研究朱元璋家史与元末明初历史的珍贵史料。</h1> <h1>在凤阳县城中央,有个建于公元1375年的凤阳鼓楼又称中都谯楼,由台基和楼宇两部分组成。台基南北长72米,东西宽34.25米,高15.8米,是中国最大的鼓楼台基。鼓楼是向全城报时的地方,旧时楼上设有“铜壶滴漏,铜点更鼓,以警朝夕”。1986年被列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1><h1>结束凤阳游玩后,晚上住在了蚌埠。</h1> <h1>10月27日,原想到河南省周口市项城。看看袁世凯小时候的生活地及袁氏家族墓。哪知道连着下了二个高速公路岀口,都被告知周口有疫情,没敢进。中午在高速路上吃方便面。</h1><h1>下午开到洛阳,在高速路的龙门出囗外,临时封闭五十分钟后才让通行。坐在车上打电话找落脚点(疫情期间必须到社区报备),才知道洛阳已经静默了一周,旅店都不开张。</h1> <h1>还好龙门石窟附近的假日酒店收留了我们,但不允许外岀堂食,只好订外卖在房间吃(价格比平时高岀二倍,这四个菜143元)。景点也都关闭了。这一切为什么网上都查不到?</h1><h1>上天有眼,也许是被我们的诚心所动,晚上九点多,旅店女老板笑咪咪告诉我们,明天允许“龙门石窟”景点开门了。</h1> <h1>10月28日,我们是洛阳静默后的首批旅客进入“龙门石窟”,知名景点里几乎没有游客。我们边看边拍照。游玩了四个多小时。</h1> <h1>龙门由大禹治水中所开凿,鱼跃龙门的传说亦发生于此。其石窟则始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盛于唐,终于清末。历经10多个朝代陆续营造长达1400余年,是世界上营造时间最长的石窟。</h1> <h1>龙门石窟现存洞窟像龛2345个,造像11万余尊,与莫高窟、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并称中国四大石窟。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评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h1><h1>1961年国务院公布龙门石窟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1> <h1>奉先寺是龙门石窟中规模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露天佛龛。主佛卢舍那高17.14米,是龙门石窟中最大的佛像,这尊佛像身披袈裟,面容丰满,嘴角微翘,略含笑意,是典型的唐代雕像。卢舍那大佛,是按照武则天的形象塑造的,作于唐高宗咸亨四年,即公元672年。</h1> <h1>莲花洞因窟顶雕有一朵高浮雕的大莲花而得名。莲花洞大约开凿于北魏年间。莲花作为佛教象征的名物,虽在石窟窟顶装饰中用得较多,但是像莲花洞窟顶这样硕大精美的高浮雕大莲花,在龙门石窟也不多见。</h1> <h1>万佛洞因洞内南北两侧雕有整齐排列的一万五千尊小佛而得名,洞内主佛为阿弥陀佛,端坐于双层莲花座上,面相丰满圆润,两肩宽厚,简洁流畅的衣纹运用了唐代浑圆刀的雕刻手法。</h1> <h1>药方洞因窟门刻有诸多唐代药方而得名。它始凿于北魏晚期,经东魏、北齐,到唐初还仍有雕刻。洞门两侧刻有药方150多种,所用药物多是植物、动物和矿物药。药方涉及内科、外科、小儿科、五官科等,所涉及药材在民间都能找到,很大程度上方便了老百姓。</h1> <h1>看过龙门的西山石窟后,跨过伊水河桥,看龙门的东山石窟。</h1><h1>在龙门东山琵琶峰上,有个白园,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墓园,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为了纪念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这里有卧石碑、乌头门及中外仰慕白居易的客人及族裔的立石。</h1> <h1>中午不能堂食,只好在饭店外花坛上吃饭。店小二好心搬了凳子给我们坐。</h1> <h1>下午到白马寺,因疫情关闭了。<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span></h1><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的中国第一古刹~白马寺,世界著名伽蓝,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有中国佛教的“ 祖庭”和“释源”之称。现存的遗址古迹为元、明、清时所留。寺内保存了大量元代夹纻干漆造像如三世佛、二天将、十八罗汉等,弥足珍贵。1961年,白马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pan>。</h1><h1>文物看不到太遗憾,只好在大门口留个影,拉长焦拍摄白龙马。</h1> <h1>关林庙﹕是武圣关羽的葬首之所,也是我国唯一的“林、庙、冢”合祀的古代经典建筑。<br></h1><h1>关林也让我们吃了闭门羮,只好拍个大门和千秋鉴。</h1><h1>室内景点不让看,想开车去看室外的大自然景观~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这是一座集减淤、防洪、防凌、供水灌溉、发电等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水利工程,也是黄河干流三门峡以下唯一能够取得较大库容的控制性工程。谁知车开到孟津,又拦着不让洛阳来车通过。我们只好改道开往新安县。</h1> <h1><p>10月29日,新安县铁门镇。</p><p>千唐志斋博物馆﹕是辛亥革命元老张钫先生所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唯一的墓志铭博物馆。</p>为中国现存墓志石刻的集中地之一,以珍藏自西晋、魏以来历代墓志石刻1400余件而闻名。其中尤以唐志最为丰富,多达1191件。是研究唐代三百年文治武功和书法艺术的史料宝库。</h1> <h1>苍老的百年石屋,正面八个大字“谁非过客,花是主人”。<br></h1> <h1>墓志是记载死者世系爵里,生平事迹,配偶子嗣,卒葬时地以及追悼赞颂死者之辞的一种方形石版,因随葬墓穴中,所以叫墓志铭。千唐志斋所藏唐志,志主身份纷繁驳杂,既有相国太尉,皇亲国戚,又有藩镇大吏、刺史太守;既有处士名流、真观洞主,又有郡君夫人、宫娥才女。这些人物的人生际迂,显示了唐三百年文治武功及社会百态。实际上是一部石刻唐书,可视作唐人档案馆。<br></h1><h1>这些志石都是张钫从全国各地,主要是洛阳一带搜集而来的。</h1> <h1>兽首龟形的墓志﹕根据墓志记载,墓主为李寿。李寿是唐高祖李渊的堂弟。李寿龟形墓志并盖是长椭圆形,塑造的龟头前伸,瞪大双眼,四足趴伏于长方形石座之上,并刻有龟甲、连珠、蔓草等图案。总长166厘米、宽96厘米、高64厘米,从残存的痕迹来看,原来是通体彩绘贴金。以龟背为志盖。上面正中刻纵横四四布列“大唐故司空公上柱国淮安靖王墓志铭”16字志铭。铭文共31行,每行37字,共1071字,并无撰书人名。书体类似欧阳询书法。</h1><h1>这种墓志极为罕见,为国宝极的珍品文物。</h1> <h1>张钫故居﹕铁门是千唐志斋创建人张钫的故乡。</h1><h1>张钫,字伯英,号友石老人。清末毕业于保定陆军速成学堂。早年曾参加同盟会,是辛亥革命时期陕西新军起义的主要策动者之一。孙中山发动护法运动时,张任陕西靖国军副总司令。上世纪三十年代历任国民革命军二十路军总指挥,河南省政府代理主席及民政、建设厅长等职。</h1><h1>1986年6月,正值张钫先生诞辰100周年、逝世20周年之际,国家有关部门按照张钫先生临终遗嘱和其子女的心愿,将张钫先生骨灰移葬于故乡和他钟爱的“蛰庐”之中。</h1> <h1>西沃石窟原位于洛阳西北约50公里的黄河南岸一片陡直的峭壁上。,因建设小浪底水库,石窟要永久性地淹没于水下100多米的库底,1998年实施完成了迁移保护,复原安装至新安县铁门镇千唐志斋博物馆內。</h1> <h1>午饭后,开车到栾川县老君山。</h1><h1>走乡道可近许多公里,那知在刘嶺村被村民拦下,路面也被黄土堆阻断,说是易阳有疫情不能让通过。只好改上高速。</h1> <h1>上高速后,连服务区也不让进了。车开进陆浑服务区,人员只给走另辟的一小道进男女共用的厕所。</h1> <h1>到高速栾川老君山岀口处,交警态度极差的坚持不让进,我们眼睁睁的看着老君山奇境不让亲近,腹中的遗憾无法诉说。排队测核酸后,交警说“哪里来的回到那里去﹗”。</h1><h1>查全国疫情地图,洛阳没有疫情。天都快黑了,可洛阳周边市县都在防洛阳疫情就是不让进,只好又开车200多公里回到洛阳住宿。这天做了二次核酸。</h1> <h1>10月30日,领教了河南的过度防疫,我们只好离开。</h1><h1>防止高速服务区不让进,我们在车里备足了食物。</h1> <h1>中午到达安徽的亳州,立马就感受到友好的态度。</h1> <h1>亳州花戏楼﹕原名大关帝庙,亦称山陕会馆,是祭祀山西名人关羽的庙祠,始建于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1988年1月13日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h1><h1>花戏楼有"三绝":第一绝是正门前的两根铁旗杆。铁旗杆的每根的重量有近十五吨,高度16余米,伫立于地面,耸立于云端。每根旗杆上悬挂着二十四只铁风铃,象征二十四节气,每当微风拂动,会发出悦耳的叮咚声。旗杆分五节每节分铸八卦蟠龙等图案,每根旗杆插入十二面铁旗。这些构思巧妙,以及史无前例的工艺被称为花戏楼“一绝”。</h1> <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第二绝是花戏楼山门是一座仿木结构的三层牌坊式建筑上面闻名天下的立体水磨砖雕。</span>玲珑剔透,琳琅满目,全部手工雕琢,砖雕有52幅作品,共雕人物115个,禽鸟33只,走兽67只,雕刻的内容有《三顾茅庐》《白蛇传》《郭子仪做寿》《吴越争霸》《达摩渡江》《老君炼丹》《魁星点元》等历史故事、历史人物、神话传说。<br></h1> <h1>第三绝是虽历经岁月风霜却仍色彩艳丽的木雕。戏台上方绘有“龙凤呈祥”、“鹤舞朝阳”、“鹿灵献寿”等九幅彩绘图案。戏台上的抱住之间有两重大枋,枋上垂莲悬狮猿猴,隔成两段或三段,每段都是大木透雕,层次非常分明。整个戏台的木雕,里里外外、大大小小有600多个人物之多,每一个都精雕细琢、精细到入木三分、栩栩如生。木雕的内容主要是三国戏文十八出,比如《长坂坡》、《七擒孟获》《击鼓骂曹》、《三气周瑜》、《空城计》、《千里走单骑》等等。这里的木雕虽然历经两百多年的历史风霜,但是色彩仍然艳丽。</h1><h1>花戏楼以其表现数十出戏文、掌故的砖雕、木雕、彩绘闻名于世。</h1> <h1>据说大殿前置铁鼎侧立铁鹤一对,足蹬神龟,高3米,重500余公斤,铸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可惜我们只见到一只无头的残</span>鹤<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h1>华祖庵,又名华祖庙。始建于唐天佑元年(904年),是为祭祀中国东汉时期的医药学家华佗建立的庙祠。因庙的历代住持皆为女僧,因此成为庵。</h1><h1>1981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1> <h1>华佗是亳州人,精研歧黄,并通数经。一生不慕利禄,走街串巷、寻求方药,为人闻疾、济世活人。在1600多年前华佗就创用酒服“麻沸散”施行剖腹手术,华佗被称为外科鼻祖。又创编“五禽戏”以养生保健,开辟了中国体育医疗的先河,华佗济世救人、医德高尚,后人颂为神医。</h1> <h1>10月31日,继续在亳州城转转。</h1> <h1>在亳州北关老街里有个“八步六条街”,在短短十多米的距离内附近的六条街在这里汇集,即有专门卖布的白布大街、有以销售各式帽子闻名的帽铺街、炭场街、德振街、卖竹耙子的爬子巷和水门关街。我饶有兴趣的站在路口边数步子边数街。</h1> <h1>在“八步六条街”<span style="color: inherit;">还拍了不少市井照片。</span><br></h1> <h1>一百年前这条街上银行商号当铺林立,被誉为 “小南京”。当时,亳州城内商贾云集,商会林立,至清末,全市共有大小银行33家。但随着城市的发展,亳州市原银行旧址绝大多数已拆除重建。只有南京巷钱庄被完整地保存下来,开发成旅游景点并对外开放。</h1> <h1>南京巷钱庄是一座三开间的四合院,有门厅、正厅、后厅、柜房、账房、出纳室、灶房等30多个房间。内有钱币博物馆,收藏了各个时代的钱币。还有各式各样各年代的算盘及老物件展示。</h1> <h1>亳州市老城内主要街道下,有曹操运兵道又称曹操藏兵道,以大隅首为中心,向四面延分别通达城外。是中国现存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地下大型军事设施。2001年6月25日,曹操运兵道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1> <h1>整个地道经纬交织,纵横交错;布局奥妙,变化多样;立体分布,结构复杂;规模宏伟,工程浩大。已发现八千余米,它远远超过地面上保留的一座完整古老城池的价值,被誉为“地下长城”。</h1> <h1>曹操公园﹕因园内有曹操家族墓群而得名。纪念区以曹操纪念馆为主体,面积2200平方米,魏武祠内置曹操蜡象及展品,反映曹操政治、军事、文学方面的千秋功业。</h1> <h1>陵墓区是曹操家族墓群,建有碑林、碑廊、甬道等。<br></h1><h1>亳州城南有曹腾、曹褒、曹嵩、曹灿、曹胤等人的墓群。近年考古发掘证实,亳州城南除有《水经注》记载的曹腾等人墓以外,还有曹鼎、曹鸾、曹勋、曹水、曹宪以及许多不知名的墓。可见曹氏家族,自曹腾发迹后,形成一个庞大的官僚群,其宗族墓地广大。</h1> <h1>董园二号墓是曹操的祖父曹腾之墓。</h1> <h1>11月1日,我们车开往安徽寿县。</h1><h1>寿县古城﹕春秋战国时曾是楚国的都城。</h1><h1>图中“寿州州署谯楼”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h1> <h1>“中共寿县第一次代表大会会址”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1> <h1>寿春镇总兵署</h1> <h1>寿县孔庙﹕自元泰定元年(1324年)至清光绪六年(1880年),先后维修、扩建42次,形成一规模宏大、体系完备的建筑群体。庙宇坐北朝南,占地约2万平方米。现有泮宫、快睹、仰高三坊,以及泮池、戟门、名宦祠、乡贤祠、明伦堂、奎光阁等建筑。</h1><h1>因马路维修,我们步行半小时才找到孔庙,遗憾围栏影响拍摄仰高三坊。</h1> <h1>寿县古城墙﹕始建于宋,重建于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明清时曾多次修葺,已历经900多年。它是目前国内保存较完善的七大古城墙之一。</h1><h1>2001年6月,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1><h1>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中国明清城墙”项目。目前被列入的八个预备名单是﹕江苏“南京城墙”、陕西“西安城墙”、湖北“荆州城墙”、辽宁“兴城城墙”、湖北“襄阳城墙”、浙江“临海台州府城墙”、安徽“寿县城墙”、安徽“凤阳明中都皇城城墙”。河北正定、福建长汀、河南开封、广东肇庆也拥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城墙,也在申请中。</h1> <h1>寿县的古城墙有4座城门。东门,名“宾阳”,意思是东门每天迎来的嘉宾是万物景仰的太阳。西门面对寿西湖,取名“定湖”。北门唤“靖淮”,面临淮河,水患不断,常忧人意,取其名希望淮河平静安靖。而南门的护城河与淝水通,象征舟楫往来,商贸繁荣,宾朋四海,故取名“通淝”。</h1> <h1>四城门均设瓮城,呈内、外二门。明朝嘉靖后,除南门内外仍为一线通达开阔之式,东门外门北移偏离中轴线4米,西、北两门的内外门道,均呈90度直角,成“ㄣ”形门道,西门外门向北,北门外门向西;这样,洪水若入瓮城,便成涡流,可减轻洪水对内门的压力。</h1> <h1>图中城墙上二块醒目的黑大理石上分别标志着“公元一九五四年最高水位线海拔25.78米”、“公元一九九一年最高水位线海拔24.46米”。城墙主要功能开始转为防洪,古城墙直到现在还在护卫着当地的居民。</h1> <h1>“淝水之战”的古战场就在寿县。东晋太元八年(383年)的秦晋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同时也给后人留下了“投鞭断流”、“围棋赌墅”、“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等历史典故。</h1> <h1>寿县古城墙城门东、南、西三门旧有名胜石刻。东门内北壁有二,一曰“人心不足蛇吞相(象)”,二曰“凤凰落毛不如鸡”,南门瓮城内东壁紧贴门后,刻一石人像,谓“门里人”。取自李园藏刺客于寿春棘门刺死春申君黄歇的故事,为楚文化又一珍贵遗迹,1975年,改建南门时没有修复于门内。</h1> <h1>看清这块石头上图案“人心不足蛇吞相(象)”吗?<br></h1><h1>“蛇吞象”相传东门外有一对夫妻,膝下无儿无女,便收养一条蟒蛇为子。后来这对夫妻又生下一子,取名象。有了象,这对夫妻便把蛇放生了出去。适逢饥荒,颗粒无收,万般无奈之下,老夫妻便让孩子去找蟒蛇想办法,蟒蛇为报老夫妻养育之恩,便叫弟弟象剜去一只眼睛给老夫妻。老夫妻得到了好处,便又要象去要蟒蛇的另一只眼,蟒蛇疼痛难忍,便一口吞下了象。人生不足蛇吞象便是这么来的。</h1> <h1>“当面鼓,对面锣”,寿州百姓为纪念清廉的“父母官”,在城西门内立了“当面鼓、对面锣”的石刻,表彰“父母官”说话算数,廉洁奉公的美德。</h1> <h1>通过城门的石板路被来往的人流踩得锃亮,还留有深深的车辙印。<br></h1> <h1>11月2日, 寿县 八公山。</h1><h1>八公山石林,连绵不断,蔚为壮观,出露面积约30万平方米,出露高度1.5米-5米。据地质专家介绍,大约7亿年前八公山一带曾是浅海滩,海滩上散布着大量的石块碎屑,后来由于地壳变动 ,八公山一带入海底,石块碎屑被挤压变成了八公山脉,那些由石块碎屑因挤压而形成的岩石,经过千万年的风雨侵蚀,便形成了今天的石林景观。</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这个秋叶飘零的季节,穿行于八公山的石林中,真惬意﹗</span></p> <h1>八公山,是汉代淮南王刘安的主要活动地方。西汉时,八公山属淮南国。汉厉王之子、汉武帝的皇叔刘安被封为淮南王。<br></h1><h1>刘安尚文重才,广招天下贤达饱学之士3000多人,其中最为刘安赏识的八位:左吴、李尚、苏飞、田由、毛被、雷被、伍被、晋昌被封为八公。刘安与门客常在八公山中著书立说,研究天象,编制历法,冶丹炼沙。编著了一代名篇《淮南子》,第一次整理编定了二十四节气。</h1> <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刘安墓位于寿县城北门外八公山下,墓前立有清同治八年安徽巡抚吴坤修所书“汉淮南王刘安墓”碑。还建有神道石阶、石柱等。2013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pan><br></h1> <h1>西汉古籍有“刘安作豆腐”的记载。刘安是汉刘邦的孙子,建都于寿春(即今寿县),招宾客,方士数千人。刘安常在八公的陪伴下,炼长生不老之灵丹妙药,不想炼丹不成,反以黄豆.盐卤(又有说石膏)做成豆腐。发明了名扬四海的美食——豆腐。</h1> <h1>我们在豆腐的发源地品尝历史悠久、品种繁多、用玛瑙泉水制作的豆腐宴﹕“刘安点丹”、“交盐豆渣饼”、“文丝豆腐”……。</h1><h1>吃饱喝足,买了豆制品,高高兴兴把家还。八天的旅行结束了,这次俩人共花费2638元÷16天=165元/人.天。</h1><h1>进南京城的星甸宁合卡点检查站,落地测核酸又堵了一个多小时。防疫期间岀门可真不容易呀﹗</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