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有寒风,“被”感温暖—— 南湖校区榕耀系列之感恩父母德育活动

南湖校区学生发展中心

为锻炼学生劳动能力,体会父母辛苦,推进劳动教育,惠州一中南湖校区积极探索灵活、新颖、有效的教育形式,从课堂到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收获成长。<div> 上周,我校布置了一份额外的家庭作业:给爸妈入一次被子。</div><div> 本校学生积极参与,各有心得,各有收获。</div> <h3 style="text-align: left;"><b>学生感言</b></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被”子的温暖</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初二2班 关品逸</div> 择一城终老,遇一人白首。我家住在惠城区,但我老家在博罗龙华的鹤溪村,从爷爷的爷爷那时开始,我们和许许多多惠州人一样,守护着这座城市,守护着惠州那独特的文化魅力。比如:温暖!<br> 说到温暖,我得从我出生那一年说起。<br> 那是在一个寒冷的冬天,将近过年,外曾祖母为了迎接她的第四代出生,特地找人为我手打了一张小棉被,这是长辈们为我传递的第一份温暖!<br> 听奶奶说,爸爸也有一张小棉被,到我这一辈,算是一代传一代。外曾祖母请的是全村最有名的师傅,要做最上等的棉被。<br> 做小棉被是很有讲究的。我实在是弄不明白那一团团的棉花怎么聚合在一起,于是,我缠着奶奶给我讲做棉被的过程。奶奶说,以前做棉花被,都是手工做的。在一块固定的大木板上,均匀地盖着一层层厚实的棉花。师傅的手里拿着一把长得像弓却长了很多倍的工具,奶奶也搞不懂那叫什么,只知道一床厚实温暖的棉被就是它的产物。弹棉被时,师傅右手执着工具,将它平压在棉的上方,身子微微下倾,使视线与工具上绷直的线平齐,然后左手绕过线圈,顺着压下来,用铁针固定,随后走到另一侧重复这样的动作。工作时他的目光是高度集聚的,收拉棉线间一气呵成,身影晃动矫健利落。即使只是不断重复的动作,也让人百看不厌。小棉被,就此成型。听着奶奶的讲述,我的脑海时不断浮现那一幕幕,似懂非懂!<br> 每到晴天,太阳从云层中走出,泼洒光辉时,奶奶总会将小棉被铺在地上,沐浴阳光。它晒足了阳光,有着干燥好闻的气息,趴在棉被上仔细闻,会有清香扑鼻而来——这,是太阳的气息。它蓬松柔软,覆盖身上,是熟悉的安全感。厚实、纯粹,软绵绵的它——棉花被,就是这样,带着阳光,带着全家人的希冀,温暖了我的童年。<br> 我在想,跟我一样生活在惠州的孩子,应该是每个孩子都有长辈们的庇护,都有小棉被的温暖。待到我慢慢长大,小棉被已经不足以承受我的身高,它完成了历史使命,乖乖地被妈妈收藏起来。<br> 又是一年冬天,学校发布了一个实践任务。借着这个契机,这回,我与妈妈踏上了寻找棉被作坊的征途,我想为爷爷奶奶做一床棉被,想给他们带去温暖,就像当初他们给予我温暖一样。<br> 几经寻找,我们终于在水东街发现一家小作坊。店主六七十岁的样子,虽然头发已经半白,脸上,手上都有岁月留下的痕迹,却还神采奕奕,精神焕发。交谈过后,我们才知道,现在很少有手弹的棉花被了。进入机打年代,棉花在机器中“走一遭”,就会变得如白云般,柔软,蓬松。所有的过程都可以用机器操作,机器打散棉团、压制成型、上纱线、磨毛整理、棉胎成品,流水线制作,一气呵气!<br> 当然,闲暇之余,这位古稀之年的老人,也会手弹棉花。他说,弹棉花,做棉被,是他一辈子的事情!看着他虽是极其简陋的作坊,但是每天都有出品,不管是冬日还是春秋,或是盛夏,作坊依旧日夜运作。我想,从这里出去的棉花被,该是遍布整个惠州城吧?<br> 我掏出我现有的零花钱,让老人帮我打了一床5斤重的棉被。因为我的爷爷比较怕冷,棉被定能让爷爷过上一个暖冬。13年前的冬天,一张小棉被温暖了我,13年后的冬天,我希望我有家人也得到温暖。<br> 棉被,首先是温暖了自己,再是温暖了他人,好如这一座城,它的包容,它的海纳,温暖了一城的人,老客家,新客家,本地人,外地人!<br> <h1><b>实践展示</b></h1> 此次“被”感温暖活动,孩子们在实际行动中学习了棉花相关知识,在践行中感悟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引导同学们的弘扬个人美德和社会公德,传承“百善孝为先”的中华好家风。 <div style="text-align: right;">材料收集:李晓,陈畅</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编辑:田宗民,陈畅</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审核:徐文科,柳惠光,钟伟新</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惠州市第一中学南湖校区学生发展中心</div>

棉被

温暖

棉花

惠州

奶奶

爷爷

校区

学生

一床

南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