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关于对“克己复礼为仁”的点滴浅思--《学儒笔记》</p><p class="ql-block">孔子在回答最得意的学生颜回问仁,</p><p class="ql-block">“子日: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在此孔子主要提出了如下三个问题:1、何为克己、2、何为复礼、3、何为归仁,其充分体现了孔子的全部哲学思想。</p><p class="ql-block">1、何为克己。南怀瑾先生讲“克就是克,克伏下去,含有心理的争斗意思。就是心理上起了争斗的现象。在庄子的观念中叫作'心兵',心里在用兵,所谓天理与人欲之争,以现代语汇来说,是感情与理性的争斗,我们一天到晚都在这种矛盾之中。我们克己,要怎么克服呢?《书经》里两句话:'惟狂克念作圣,惟圣妄念成狂。'这个“狂”同一般人所认为的狂不同。照佛家和道家的解释,普通一般的“凡夫”就是狂。如果平凡的人,能把念头克伏下去,就是圣人的境界。换过来,一个人放纵自己的思想、感情、观念,就变成普通人。这是《书经》的文化,比孔子还早,是我国上古老祖宗的文化,孔子继承传统文化,就是这里来的。'克念作圣'这个“克”字,我们可以了解了,就是孔子说的“克己”。”也就是说要“克伏”人的恶欲,就是妨碍他人欲望的恶欲。如果是要“克伏”人所有的欲望,那不就近乎于佛了么,还怎么去实现孔夫子的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愿望哪。这正是儒与佛的重要区别之一。因此,要修身、正心。仁就在各人自己的身心上,是最高的修养,要自己身体力行,绝不是别人给的,也不是老师传的。“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p><p class="ql-block">2、何为复礼。“克己以后,就恢复了'礼'的境界。'礼'不是现在所谓的礼貌,'礼'是什么呢?《礼记》第一句话,'毋不敬,俨若思。'就是说我们要随时随地很庄严,很诚敬。这个敬'并不是敬礼的敬,而是内心上对自己的慎重,保持克己的自我诚敬的状态,专心注意内心的修养。所谓礼,就是指这个境界而言。从这里发展下来,所讲对人对事处处有礼,那是礼仪了。《礼记》的这一句话,是讲天人合一的人生最高境界。”礼表现为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是一种境界。这种境界出发于每个人的克己,保持克己的自我诚敬的状态,专心注意内心的修养的一种真诚。有了这种真诚,自然的就会表现为彬彬有礼,体现在祭天、祭祖、君臣、父子的礼仪,并不会感觉到礼的约束,因此,克己的过程同时也就是复礼的过程。</p><p class="ql-block">3、何为归仁先生讲“克己复礼'就是克服自己的妄念、欲望、邪恶的思想、偏差的观念,而完全走上正思,然后那个礼的境界才叫作仁。是有一个实在的境界,而并不是抽象的理论,是一种内心实际功夫的修养。”在下认为:“仁”也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境界。对今天的个人来讲是一种道德风范,对今天的社会来讲是一种道德风气。 “仁”与“礼”的区别在于:“礼”体现的是一套由人真诚出发的适时的礼仪规矩;“仁”体现的是一种由人真诚出发的性善的道德风气。仁当然包括爱在内,但不只是爱。</p><p class="ql-block">4、综上所述,礼与仁均出发于人的真诚,人的真诚又是通过克己也就是正心、修身来实现的。那么从一个家庭到整个社会,恢复了以真诚出发的礼仪规矩,形成了以真诚出发的道德风气。岂不就是“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么。在这里“一日”不应该简单的理解为一日,应该理解为是“只要”。那不就实现孔夫子的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了么!但是,孔夫子的这一愿望,却给全人类提出了一个永恒的愿望。这就是孔子的哲学智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