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 “诗意地理解生活,理解我们周围的一切,是我们从童年时代得到的最可贵的礼物。”<br> ——康·帕乌斯托夫斯基散文集《金蔷薇》</h5><h5><br><div><br></div><div><br></div></h5> <div> 结构、功能和工艺是中国传统建筑设计时最重要的考量因素,但民居作为栖居场所,往往具有更多特质。当一个家庭搬入一所宅第,建筑就成为一处居所,一个生动的居住空间,一个容纳生活的舞台。随着时间的流逝,民居不仅承载着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也必然会留下时光的印记,在各种细节中藏匿着生活的乐趣。<br> 近日,我走访了豫南大别山区商城县的三处传统民居,谨以此为例,聊聊建筑之美、民居之趣。<div><br></div></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风 水</b></h1><div><b><br></b></div> 民居的基址与环境,在中国大多绕不开两个字——风水。<br> 风水学说起源于《周易》。《周易》“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是我国古代风水学的哲学依据,风水选择的最终目的,就是达到天、地与人的和谐统一。<br> 风水学说虽然源远流长,但作为宅舍的建造准则却是明代之后才开始广泛流行的。在整个东亚地区,风水至今仍在影响着各类建筑的建造过程,甚至已经演变成一种全球现象。<br> 《周易》是一部包罗万象的典籍,被称为“众经之首,大道之源”,风水占理只是其中一部分。近年来《周易》研究日盛,有被神化和夸大的成分,我遇到的一些所谓的民间《周易》专家,甚至不知道《周易》首先是一部儒家经典。<br> 而源于《周易》的风水学,包含了建筑学、地质学、环境学、心理学等诸多领域。风水学,既有经验科学的成分,也有封建迷信的糟粕。<div><br></div> 例如,坐北朝南是好风水,那是因为中国在北半球,坐北朝南的房屋,其堂屋及主要房间采光较好,有利于人心情舒畅、身体健康。又如房屋坐落于山之南水之北是好风水,那是因为在山之南,冬季可以依傍靠山抵挡北风;在水之北,夏季南风带来水面凉气有利于住宅降温。至于某些房门需要悬挂五钱葫芦、桃木兽头等,姑且不说这些是无稽之谈,起码可以说没有科学依据,而且也没有任何实验数据表明,悬挂者比未悬挂者幸运程度更高、生活更美好。<br> <h5>图片出自郑希成《老北京民居宅院》</h5><div><br></div> 虽然风水中充斥着晦涩难懂的原理和密不外传的要诀,但其核心要义实际上可以简化为几个基本元素:“阴”、“阳”、“气”。阴阳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化五行。阴阳学说认为,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而“气”则可以理解为“生命呼吸”或“宇宙能量”这样的虚无之物。风水的要义除了普通百姓熟知的常见原理,还有由风水先生所拥有的独门秘籍。当然,也可以说是周易大师所掌握的专业技能。不管是什么原理,现今的风水流派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理气宗”,另一个是“形势宗”。“理气宗”需要借助复杂的推算和精密的罗盘;而“形势宗”则依靠肉眼和经验来判断山川地理形势。不管什么派别,趋吉避凶、追求均衡与和谐是亘古不变的准则。<div><br></div> <h5>安徽休宁万安老街吴氏罗盘世家所制罗盘</h5><div><br></div> 位于商城县吴河乡的张氏宅院,始建于清咸丰年间,近年由于建筑年久失修、残损严重,屋主在拍摄大量照片后,在原址拆除后依原貌重建。重建后的小院有个有趣的现象,即其入户门与门楼山墙并不垂直,也就是与正面的院墙并不在一个平行面上,有大约20度的斜角。初见颇为诧异,后来查看周边情况后发现,不远处有一户邻居,其中一座房屋的檐角正对着张氏宅院的大门。大门或窗外,如果被建筑的拐角、棱角、檐角正对,就如刀剑悬头,是非常厉害的形煞,简称尖角煞,尤其是距离500米以内的,风水学上影响精神和家中女性的健康。化解的方法一是改门,即改变门的朝向,使大门不冲尖角;二是在大门前摆放较高的大叶盆栽;三是选化煞五帝钱挂在尖角直冲的位置;四是用镜子在初一或十五的正午有太阳时挂在门洞上方。屋主显然选择了第一种方法,一劳永逸地从根本上解决问题。<div><br></div> <h5>张氏宅院</h5> <h5>改动后的入户门</h5><div><br></div> 出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们有时候在建筑中利用一些特殊的造型或仪式、道具来趋吉避凶,祈望获得更好的命运和未来,这其实正是风水的本质,倒也无可厚非。<div> 一句话,信则有、不信则无。</div><div><br></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建 筑 形 式</b></h1><div><b><br></b></div> 我选择的三处传统民居,均位于商城县境内,巧合的是屋主或原屋主都姓张。上文中提到的张氏宅院,是一所普通的两层民宅;还有一处同样位于吴河乡,是清代一位在甘肃为官的张姓官员旧宅,规制较高,但仅留存下三间房舍;最后一处,是位于城关、始建于明成化年间的“张家花园”,造型精美、规模较大。<br> 这三处民居,或简或奢,但无论是精巧还是宏大,其围合空间、建筑构架、造型轮廓、木构细节等建筑形式,都能看到一些相似、相近的共同元素,符合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规则。<div><br></div> <h5>张氏宅院</h5> <h5>张姓官员旧宅</h5><div><br></div> <h5>张家花园</h5><div><br></div> 从建筑构架看,三处民居均采用了木构架。中国的宫殿、官府、宗教建筑普遍采用木构架支撑全部屋顶重量。而民居则由于预算等因素,或多或少地利用墙体来承重。由于木材造价远超墙体,因此民居中的木构架除了用于组成建筑结构,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彰显主人的财富。以张氏宅院和张姓官员旧宅为例,其主承重结构为两侧山墙墙体,木构架组成的梁柱,主要用于屋内房间的分隔。<div><br></div> <h5>张姓官员旧宅的承重墙</h5><div><br></div> 在以往的文章中我提到过,抬梁式和穿斗式是中国传统建筑常见的两种木构架体系。商城县这三处民居基本上都使用了抬梁式结构,张氏宅院为三架梁,张姓官员旧宅、张家花园为五架梁,这也体现出了建筑等级和规制的不同。<div><br></div> <h5>张氏宅院的三架梁</h5><div><br></div> <h5>张姓官员旧宅的五架梁</h5><div><br></div> 从造型轮廓看,张氏宅院和张姓官员旧宅均采用了硬山顶的屋顶造型,而张家花园采用了歇山顶造型。硬山顶的建筑等级较低,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屋顶与山墙齐平,两侧山墙从下到上把凛头全部封住。歇山顶又称九脊顶,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前后两坡为正坡,左右两坡为半坡,半坡以上的三角形区域为山花。歇山顶等级仅次于庑殿顶,多用于较为重要的建筑。 <h5>张氏宅院的屋顶</h5><div><br></div> 从建筑细节看,三处民居虽然没有使用斗拱、藻井等较为复杂精细的木构件,但柱、梁、檩、椽样样不少,雀替、驼峰等构件也较为精致,结构柱下方柱础石的式样和纹饰也多种多样。<div><br></div> <h5>三所民居的建筑细节</h5><div><br></div> <h5>三处民居的柱础</h5><div><br></div> 随着岁月的变迁,每一处民居的建筑形式都处在不断变化之中。<br> 如张家花园,始建于明代成化年间,满清定鼎中原后,曾暂置县衙于此。嘉庆年间,程国仁父子发迹后,购此地兴建“程府”。清光绪年间,程氏家业败落,商城进士、翰林院编修张孝谦成了这里的主人。至清代光绪十五年,这里扩建为廊阁相连、亭榭通幽的园林庭院,占地约一万平方米,房屋达200多间,72个大小天井院落。<br> 斗转星移,几度春秋。1929年商城起义一举成功,同年12月红军首克商城,建立了县苏维埃政府。1932年,为纪念红军商潢战役胜利和商城再次光复,商城县更县名为“赤城”,赤城县苏维埃政府即设在张家花园。中共豫东南道委、道区苏维埃政府也曾驻张家花园办公,李先念、徐向前、高敬亭、陈赓、徐海东、王树声等党政军领导人都曾在此商讨方略大计,发布征战命令,这里一度成为豫东南土地革命的指挥中心。抗日战争时期,日军铁蹄蹂躏商城,县城几成废墟,此园再度署设为县政府,1942年又在后院增设信阳师范商城分校女生部。如此频繁变更,庭园渐次失修,如今仅遗留一处院落。如今的张家花园有着多重身份,它是商城县革命纪念馆所在地,它也是文物保护单位——赤城县苏维埃政府旧址,它还是商城县文物管理局官邸,而它曾经的“张家花园”的身份,已渐渐被大多数人遗忘。<div><br></div> 除了历史车轮的辗轧,家族的赓续也影响着民居建筑形式的变更:如儿女大婚后,新妇的入住促成了新的家庭单元,而女儿房则被空置;新的家庭成员不断出生,老的家庭成员不断逝去;亲戚的借住,佣仆的更替……等等。家具不断添置或舍弃,门有时被打通,有时被封闭。这些变化对应着循环往复的人类生命周期,也对应着一个家族的日常事件。<div><br></div> <h5>张姓官员旧宅廊道过梁上的浮雕残迹</h5><div><br></div> <h5>张姓官员旧宅</h5> 张姓官员旧宅如今的主人是一位老妇人。她告诉我,这座房屋是她老公公的大伯于清代兴建的,当时他在甘肃为官,官居太守。解放后这座宅院只剩下三间房屋和一道门楼,曾被大队作为办公用房,后来被她家购回。我注意到房屋廊道横梁上原本有浮雕,应该是“破四旧”时被凿掉了,如今只留有残迹;而廊道两头各有一道拱门,其中一道也已被封堵,和院墙连作一体。<br> 每一处民居都有它的故事,它见证着人们的生老病死、繁衍生息,它记录着每个家庭的悲欢离合、世代赓续。愿岁月静好,愿众生平安!<div><br></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镇 宅 文 化</b></h1><div><b><br></b></div> 民居基址选定后,择日、祭祀以及一系列仪式就开始了。在以往,砍树、平基、破土、定磉等等,每一道工序的操作时间,都需严格按黄历择良辰吉日进行。而很多重要节点,都伴随着特殊的仪式:如立柱、上梁、定举折、砌墙、施瓦、铺砖、安门、结灶、扫地、打井、造畜棚等等。如今,住宅的建造依然保留着这些传统,只不过相对简化了,不如过去影响广泛。<br> <div><br></div> 仪式的举行,无非是趋吉避凶。当民居建好后,趋吉避凶的任务则交给了镇宅的各种民俗。<br> 一是镇宅物品。如在柱子顶端摆放一片桂叶,因“桂”与“贵”谐音;又如在大梁两端各扣置一枚铜钱,或在梁架上撒米。此外,驱邪招宝的五帝钱、聚财化煞的鱼缸、求“祥”的大象摆件、辟邪的桃木剑、驱病化灾的铜葫芦、驱除邪魅的八卦镜等等,都是常见的镇宅之宝。<div><br></div> <h5>八卦镜</h5> 二是镇宅符。上中学的时候,从广西老家过来的奶奶,在大门后的正上方,贴了一幅黄色的镇宅符,当时感觉颇为神秘。此类镇宅符,大多用自造的汉字绘制,号称能够通过汉字的不同组合破解多种邪咒。除了大门上的总镇宅符,镇床、镇灶、镇井、镇鸡舍以及镇宅子任何部位的手绘护符,在目前的农村市场上仍可见到。<div><br></div> 三是石敢当。石敢当理想状态下当然最好来自泰山,如果不来自泰山,那么就需要在石敢当上书写文字或符号来增加辟邪的力量。<div><br></div> 四是请门神。秦琼、尉迟恭作为武门神普及最广,而端午时节有的地方将门神换为钟馗。门扇上的“铺首”,也就是门环,当其装饰图案是狮虎时,也寓意镇宅。<div><br></div> <h5>张姓官员旧宅大门上的门神秦叔宝</h5><div><br></div> 五是门墩。门墩是门枕石的一部分,一整块的门枕石称“门当”,而门框上突出的门簪则称“户对”,它们一对在下,一对在上,相对呼应,这便是“门当户对”的由来了。门礅主要以箱形和抱鼓形居多,但还有狮子形、多角柱形、水瓶形门礅。最初门墩是人们用来辟邪镇宅之用,后来门墩就被用来彰显房子主人的身份等级、地位尊卑。如狮子形的门墩,清代只可用于皇族,红楼梦里荣国府门前的石狮子,还是沾了元妃的光。文官多用箱子形门墩,而武将多用圆鼓形门墩。高级文官的府邸不可用狮子形门墩,但可以在门墩上雕刻狮子纹饰,且不像低级文官只限用箱形,也可用抱鼓形门墩。<div><br></div> <h5>张姓官员旧宅的门枕石</h5><div><br></div> <h5>张氏宅院鼓形门墩</h5><div><br></div> 现居张姓官员旧宅的那位老妇人介绍说,宅院门外曾经立有一对狮子纹抱鼓石,动荡年代被人拉走了,这也从一个侧面证实了房屋旧主人的身份地位。而张氏宅院的门前,则立着一对雕有童子抱鲤传统图案的抱鼓石,童子寓意“人丁兴旺”、“多子多福”,而背后的莲花与鲤鱼图案组合寓意“连年有余”。在门墩图案的变化组合中,古代的经典人物、神话传说,动物的祥瑞习气、花草的高洁特征等等,讲述了一个个生动美满的故事。<div><br> 其实何止门墩,宅院里的每一件生活物什,无不寄托了宅院主人的心中期盼和美好愿景。愿每一处小院,愿每一个被叫做家的地方,都盛满人间清欢!</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