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1月2日晚上7:00-9:00江西省数学教研员宋显庆老师进行了《量感发展及教学实践》线上公益讲座。</p> <p class="ql-block"> 于都县肖凤名师工作室主持人肖凤老师组织全体成员进行了观看。</p> 学习篇 <p class="ql-block"> 宋显庆老师主要从增加量感的意义、量感的内涵及如何发展学生的量感三个方面进行解析。</p> <p class="ql-block"> 在增加量感的意义中宋显庆老师提出了两点。一是为什么要增加量感。二是增加量感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要增加量感呢?是为具体内容中的测量建立起与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之间的联系,培育学生“三会”的一个重要载体,就是我们在教学中要找到知识之间的联系与衔接。</p> <p class="ql-block"> 宋老师指出在新课标描述量感主要是指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建立量感有助于养成定量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是形成抽象能力和应用意识的经验基础。</p> <p class="ql-block"> 量感内涵的具体表现在于: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感知;用数学思维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进行度量;学会数学表达合理得到估计或估计度量的结果。</p> <p class="ql-block"> 随后宋老师把量感和数感进行了对比,找到了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他明确指出数学就是做两件事,一件事研究数量和数量关系 ,一件事研究图形和图形关系。一句话点明了数感和量感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二者缺一不可。</p> <p class="ql-block"> 宋老师综合几个教学案例提出了三个教学策略。策略一:在亲身经历过程中逐步形成量感;策略二:在想象推理中发展量感;策略三:在估测与对比中增强量感。在这三个策略中不难发现,都是要让学生自己参与研究自己获得知识经验的积累,不应该是什么都老师教。</p> <p class="ql-block"> 关于量感的教师内化与课堂践行中,宋老师指出,在课堂内学生如何接受心得量,必须由他们自己有感而发,老师们需要做的就是调动学生的感官,使感官受到刺激。学生由“感”到“悟”,只有通过操作,有效的操作使知识内化。</p> <p class="ql-block"> 最后宋老师给我们老师总结了课堂教学践行的三个建议:一、让学生自己得到,别都是老师教的。二、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来,并把知识关联起来。三、在综合实践主题活动中培养孩子们会想问题是很重要的。</p> <p class="ql-block"> 听完宋显庆老师的讲座,工作室的每位成员对“量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思考今后的教学到底该如何培养学生的量感。</p> 感悟篇 <p class="ql-block"> 量感是2022版新课标中新增核心词。有幸聆听了宋老师的《 量感发展及教学实践》讲座,让我对量感的理解更加深入。量感是视觉或触觉对各种物体的规模、程度、速度等方面的感觉,对于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粗细、方圆、厚薄、轻重、快慢、松紧等量态的感性认识。关于量感的培养宋老师通过大量课堂实例告诉我们:在课堂实践中要突出强化必要性认识;要突出概念,标准的建构过程;要加强动手操作和活动体验帮助学生积累操作经验;要聚焦关联,以凸显学生知识的结构化认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听完讲座再回想上学期教学的《认识面积单位》一课,对面积单位量感的培养又有了新的感悟。在教学面积单位的意义时,可以创设拿一拿、看一看、比一比、站一站,找一找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了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的大小,在活动中和多元素材中突出概念建构标准量。教学时不仅要关注单位量的认识,也要关注叠加量的累积,可以设置估一估物体表面面积,然后量一量面积,有了矫正后再想一想几平方厘米有多大像生活中的什么,多个活动让孩子们感知由单位量到叠加量的积累。练习的设计可以选一选,辨一辨,在反思中不断纠正对面积单位的感悟,全方位的培养学生量感。</p><p class="ql-block"> 通过今天的学习更加清晰认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不仅要关注知识的学习掌握,还要多关注核心素养的培养,提质增效为双减助力。(肖凤)</p> <p class="ql-block"> 关于量感,之前也没有去深究,到底读作量(liàng)感,还是(liáng)感?直到观看了宋显庆老师讲的关于量感的读音,才引起我的注意。在这之前我一直认为这里读作第四声,此时的量是一个名词,和数(shù)感里的名词数(shù)是一致的。有幸聆听了宋显庆老师关于《量感发展及教学实践》的讲座,感触很深,让我对课堂教学有了新的思考。特别是在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时,要多思考如何去设计对学生更有效,更有针对性的活动,多去激发学生用学过的东西进行转化;很多名师课堂虽然精彩,但是要结合自己的理解,结合实际教学把名师的设计内化成自己的东西才是一种新的收获。对于量感的培养,要从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入手,通过直观去感知,在亲历过程中逐步形成量感,在想象、推理等活动中发展量感,在估测与对比中增强量感。我们还要转变碎片化的教学,把握整体性和一致性。(肖曾)</p> <p class="ql-block"> 学习了宋老师的《量感发展及教学实践》让我对量感有了更加透彻的理解。宋老师从课标中的量感的内涵开始为我们解读,经过宋老师的一番解读再回头来看量感,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原来课标中的”三会“是这样在量感的内涵中提到的。宋老师还举了非常多的教学实例来进行讲解,边听边反思自己的教学,我觉得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多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p><p class="ql-block"> 一、让学生在亲历过程中逐步形成量感。例如教学周长时多让学生去描图形的边线,顿让学生去画,教学面积时让学生去摸图形、物体的面, 通过形和表象的感知,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宋老师提醒我们老师要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和活动体验,帮助学生积累操作经验,多给学生机会动手、动口,老师不可以代替。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经历数学的形成过程,这样学生才会有主人翁的意识,更加积极的投入到课堂中来,对数学学习产生更浓厚的兴趣。</p><p class="ql-block"> 二、发展量感有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数学知识的教学要注重知识的“生长点”与“延伸点”。例如学习认识面积时,学生已经有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这些知识基础。也为后面学习平面图形的面积作铺垫。学生的知识形成体系,也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让学生的整体意识得到加强、思考能力和逻辑能力得到提升。(周招娣)</p> <p class="ql-block"> 量感是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之一,贯穿于学生数学学习的各个阶段,建立良好的量感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今天有幸聆听了宋老师的《 量感发展及教学实践》讲座,让我受益颇丰。宋老师从增加量感的意义,量感的内涵以及结合具体的案例分析如何发展学生的量感三个方面展开讲座。通过今天的学习,也解开并让我反思了我的教学中关于量感的一些困惑。</p><p class="ql-block"> 如四年级上册的《公顷与平方千米》这一课,这两个大计量单位的教学特别困难,因为大计量单位表象难以建立,学生无法亲身体验,表征也很困难。那应该怎么办呢?</p><p class="ql-block"> 1.多维体验,清晰表象。可组织学生在学校走一走,看一看感知100米及边长100米的跑道大小;测量边长100米正方形,并围一围感知大小。</p><p class="ql-block"> 2.提供的素材要更多元。视频素材提供围1公顷的过程;找一找校园哪些地方围起来是1公顷;结合教室、操场的面积想象多少个这样的量约为1公顷;校园航拍,结合实物圈出面积1公顷区域,估测校园面积;街景卫星图,选定熟悉的区域估测面积大小。(华贞艳)</p> <p class="ql-block"> 今天有幸聆听了宋显庆老师的《 量感发展及教学实践》讲座,让我受益良多。通过今天的学习,我觉得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多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p><p class="ql-block"> 一、在亲历度量、实践操作过程中逐步形成量感。</p><p class="ql-block"> 学生数学量感的培养仅仅依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教学中应注重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操作,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等方式,帮助学生形成“量感”。例如:在教学“分米”时,可以要求学生课前准备两根长分别为1分米和3分米的毛线。学生在准备的过程中,自己就弄清了1分米有多长。再例如,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平方米与公顷之间的联系,可以组织学生到操场上,4人一组手拉手形成正方形,感知1平方米的大小,然后通过计算、分析等,使学生认识到围成1公顷的面积需要400人手拉手形成一个正方形,这样学生在填写单位、单位换算时就不会再出现低级的错误。</p><p class="ql-block"> 二、在估测与对比中增强量感。量感更多体现在不借助工具的前提下,对计量有比较准确的感知。教学中,我们应该要创设各种形式的估测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根据实际情境自主选择合适的估测策略,会用常见的参照物进行比较估计,并通过估测与实际测量的对此,提高估测的准确度,不断积累估测的经验,切身感受“量”的大小,形成数学直觉,增强量感。</p><p class="ql-block"> 比如估测时间时,首先要帮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建立一个“标准”。1节课40分钟,课间休息10分钟,做一次眼保健操5分钟。有了这些标准,就不难估测出经过时间的长短。经常这样练习,学生的估算能力和测量能力都能得到提高,量感的形成也会更加稳固。(刘丽萍)</p> <p class="ql-block"> 量感是什么?是对"量”的感觉吗?今天有幸聆听了宋老师的《 量感发展及教学实践》讲座,让我对量感又有了新的认识。量感是一种对“量”的直觉,一种“量”的感悟。</p><p class="ql-block"> 结合新课标提出的“三会”,量感内涵具体体现在学生一系列的描、画、摸、量等活动直观感知中,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而后能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最后学生能合理得到和估计度量单位,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因此我们平常的教学设计应该围绕着这三方面进行思考。</p><p class="ql-block"> 1、教学时要让学生亲历过程活动发展量感,让学生得到直观的体验,发展直觉。如认识秒、分可通过拍手活动,新年倒计时数数、一分钟能做多少事来让学生有直观的体验。</p><p class="ql-block"> 2、在想象、推理等活动中发展量感。当教学大单位无法感受的量时,凭空想象也很难,上体育课时可带学生去操场,让学生现场经历,确定标准,拿软尺量出边长10米,让学生围一个边长10米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00平方米,感受100平方米的大小,再根据平方米和公顷之间的倍数关系去推理,建立了参考标准,就能用标准作出想象和判断,学生也就感悟到了“量”。</p><p class="ql-block"> 3、在估测与对比中增强量感。当无法借助工具去量的前提下,我们就得借助参照物,创设各种形式的估测活动,如估计教室黑板的长度,选择合适的估测策略,用常见的参照物进行比较估计,小朋友的手张开大约就是1米,再通过估测与实际测量的对比,提高估测准确性,切身感受“量”的大小,形成直觉、增强量感。(严凡)</p> <p class="ql-block"> 宋老师从增加量感的意义及量感的内涵及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发展学生量感几方面进行解读,让我深有感触,颇有收获。何为“量感”?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而“量感”的内涵分为两点:一是量感始于测量教学的起点处,二是关注用不上测量工具的场合。把握“量感”的内涵有三个关键词:“直观感知”“选择”“估计”。所以发展学生的“量感”,需要注意以下三点:</p><p class="ql-block"> 1、学生在亲历度量过程中逐步形成量感,这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时间的沉淀。</p><p class="ql-block"> 2、在想象、推理活动中发展量感。如重量及面积单位。</p><p class="ql-block"> 3、在估测与对比中增强量感,如长度单位。</p><p class="ql-block"> 反思自己平时的教学,有时候为了节省时间,就缩短或省去学生亲历的过程,以讲授代替,这是万万不可的,因为量感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学生在体验中积累感悟和经验,需要时间的沉淀。如:《体积与体积单位》一课,在构建体积概念时,教学中应准备各种学具、教具通过多种形式与手段,如:找生活中体积接近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物体,摸一摸、比一比它们的大小等操作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体积单位,建立体积单位的表象。(孙芊丽)</p> <p class="ql-block"> 今天有幸聆听了宋老师的《 量感发展及教学实践》讲座,让我受益匪浅:在新课标中,对量感的描述为: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我们发现学生“量感”缺乏的主因是部分“量”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缺少联系,比如吨、公顷等;我们在教学时浮于表面,学生在接受知识时存有差异性和随意性。“量感”对学生学习计量单位、提高估测能力十分重要。作为数学教师,应不懈地进行努力与探索,不仅要教给学生有价值的知识,还要带给学生丰富的体验。比如在学习“一分钟有多长”时,由于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我们可以首先引导学生确定操作主题,其次,通过“量一量、做一做”等实践操作活动形成丰富的“量感”。如:能写多少个字;能做多少道口算题。通过这样的实践操作活动,让他们真实感受到一分钟有多长,从而逐渐形成“量感”。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动手实践操作,建立正确的“量感”。量感是在长时间使用量的过程中形成的。稳定的精确的关于量的把握能力,是孩子们在数学思考中从无到有到熟的成长成果。(谢圣兰)</p> <p class="ql-block"> 观看了宋显庆老师的《量感发展及教学实践》讲座,让我对量感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宋老师从量感的课标描述与解读、培养发展学生的“量感”价值、量感与数感的区别与联系、践行策略与案例解读等多方面进行了讲解,通过案例讲解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实践提出许多建议,让我们要把量感有关的知识融入到综合与实践学习主题。在听的过程中,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让我在教学中有了新的思考。如五年级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一内容时,通过数格子的活动方式,让学生经历从不好数到好数,明白面积计算的本质其实是面积单位的累加,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量感;在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时,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通过割补、平移、拼接等方法,把平行四边形的转化成我们学过的长方形,从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体会到新知与旧知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在推理活动中发展量感和推理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李小卉)</p> <p class="ql-block"> 观看了宋显庆老师的《量感发展及教学实践》讲座,让我受益匪浅。我对量感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宋老师讲解了增加量感的意义是什么?一、为具体内容中的测量建立起与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之间的联系。二、使测量除了作为知识技能存在之外,还能在量感的引导下,激发出长知识、悟道理的生机与活力,成为培养三会的一个重要载体。三、为度量拓展出充分的教学空间,使与判断有关的元素成为测量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还谈了量感的教师内化与课堂践行。通过案例讲解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实践提出许多建议,让我们要把量感有关的知识融入到综合与实践学习主题。让我明白学生“量感”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先天的直觉,需要通过后天对事物进行由表及里地感知才能逐渐培养出来。量感的培养要让学生有深度体验,建立经验,不能仅仅以技能训练来代替,要关注概念和表象,关注经验建构和度量经验,关注单位应用及对结果的判断估计,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魏小燕)</p> <p class="ql-block"> 聆听了宋老师的讲座,让我对量感有了一定新的了解。新课标新增“量感”一词,相对于数感来说,陌生了许多,量感是对量的感悟和直觉,类似于空间感、方向感等词。宋老师说量感的培养其实就是要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活动。 培养发展学生的“量感”有助于学生把握理解数学本质,有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意识和推理意识,更能发展学生的估计意识和应用意识,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宋老师的讲座从多维角度分析,他说学生对物体感知的精确度需要不断辨析、比较和调整,才能有效提升。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学生的反思、辨析能力,让学生切切实实地经历、体验、获得感受,量不是一种“规定性知识”,让学生对物体的量的感受也从“定性描述”走向“定量刻画”,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量”,形成“感”,让学生的量感以鲜活的方式拔节生长。比如在教学《千克和克》这节课时,我们就可以先让学生通过猜一猜、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对1克和1千克的实际“大小”的直观感知,帮助学生建立起鲜明的“表象”,进而为后面进行合理估测建立好标准。最后通过称一称,验证自己的估测,通过这样的多次活动,让学生经历不断调整的过程,同时丰富学生心目中可以用来作为估量的标准的“质量表象”,培养了学生的量感。(邹永凤)</p> <p class="ql-block"> “量感”是2022年新课标提出的数学核心素养之一,宋老师分别从“什么是量感?”、“如何发展学生的量感?”、“量感发展的教学实践分析”这三个篇章展开,讲座理论联系实践,案例生动有趣。量感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教出来的,而是一个需要不断“悟”的过程。学生需要在学习、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逐步形成和发展量感。量感的培养是一个过程目标的放大,通过直观体验,感悟量感。以“体会时间单位的实际大小”为例,为建立1分钟的直观体验,可以鼓励学生跟着秒针的转动,听着嘀嗒嘀嗒的声音,一边拍手一边书,1秒1秒的数到60,经历1秒1秒度量1分钟的过程。还可以播放学生熟悉的春节联欢晚会上新年倒计时的视频,以10秒为“标准”,鼓励学生进行推测,再次体验“1分”,将生活中熟悉的事件与时间建立联系,感悟时间的长短。(李夏菁)</p> <p class="ql-block"> 有幸聆听了宋显庆老师对量感这一核心素养的解读。让我进一步理解到,量感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教出来的,而是需要一个不断悟的过程。学生需要在学习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逐步形成和发展量感。首先,学生需要在真实情境下的数学活动中亲自经历度量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感知需要度量的属性,体会单位实际的大小,根据需要选择合理的度量单位和方法。如:以体会时间单位的实际大小为例,建立一分钟的直观体验。鼓励学生跟着秒针转动,听着滴答滴答的声音。一边拍手一边数,一秒一秒的数到60秒,经历一秒度量一分钟的过程。以常见的倒计时为例,鼓励学生进行推测,再次体验,将生活中熟悉的事件与时间之间建立联系,感知时间的长短。</p><p class="ql-block"> 其次,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量都可以直接感受。如:吨、千米、公顷、平方千米等。对于这样相对远离学生的“大量”,首先要有参考的标准,依据想象和推理活动进行。如:以公顷教学为例,学生不能直接看到1公顷有多大。可以鼓励学生在认识平方米的基础上想象和推理。不妨让学生在操场上围一个边长为10米的正方形,感受100平方米的大小。在这个正方形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想象、推理1公顷包含100个这样的正方形。利用1公顷与100平方米倍数关系,帮助学生初步感受“公顷”的实际大小。</p><p class="ql-block"> 量感让学生从“觉”“悟”中进行思考。从触觉(操作)、视觉(观察)、听觉(倾听)等感官体验量的过程;从“觉”到“悟”需要学生发挥想象、会表达,会归纳、会总结,学生从自己的亲身体验、感受,将知识内化的过程。真正落实核心素养,发展学生的关键能力。(华辉云)</p> <p class="ql-block"> 今天有幸聆听了宋老师的《量感发展及教学实践》讲座,让我对量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明白了增加度量的意义是为度量拓展充分教学空间,使与判断有关的元素成为测量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宋老师通过列举课堂中的具体活动讲解了如何培养学生的量感,我们应重视把过程性的目标落到实处。注重学生“画、描、摸”的直观感知,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悟,得到描述性概念。教学中应该选择真实情境,花时间让学生自己做出选择,才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学生做出思考与选择都是他能力范围的体现,我们只需要引导学生做出合理的选择即可,不要拿我们成人的思想去考量孩子的想法,这样只会让孩子越来越不愿意说合理的让学生得到或估计度量的结果,不必要太过于注重估计的准确性,有参照物的估计,更有利于学生的量感的发展。要加强学生动手操作和活动体验,帮助学生积累操作经验,对学生“量感”的培养非常重要,让学生在亲历过程中逐步形成量感;在想象、推理等活动中发展量感;在估测与对比中增强量感,将核心素养落到实处。(曾金玲)</p> <p class="ql-block"> 今天有幸聆听了宋老师关于量感的讲座。使我更深刻的认识到量感是指学生不使用测量工具对某个量的大小进行推断,并用某个单位表示的量与某个实际物体的大小相吻合的一种感觉。它看不见,摸不着,是一种感觉,更是一种能力,具有一定的抽象性。</p><p class="ql-block"> 更加明白“量感”培养的价值和意义</p><p class="ql-block"> (1)“量感”的培养有助于拓展和锻炼数学思维</p><p class="ql-block">数学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基础工具。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学习的精髓。计量单位的教学目标不仅是让学生掌握计量知识还要通过计量单位的学习锻炼学生的思维方法,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认识世界的基本工具,人们可以借助它由已知推导未知,从有限扩展到无限。</p><p class="ql-block"> (2)“量感”的培养有助于提高估测能力"量感”是人们的视觉、触觉等感官对数和量的感知,它的培养离不开空间想象力。学生在学习计量单位时,通过对时间、空间计量单位的掌握和对"量感”的培养,能增强其对时间、空间观念的感知和把握。教师教学计量单位时,可以渗入一些基本的估测方法,如参照法、单位迭代法等。</p><p class="ql-block"> (3)“量感”的培养有助于增进情感态度价值观“量感”是对外界事物的一种感知,因此是学习其他知识的基础和工具。在学习计量单位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计量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应用意识。例如:学习”时,分、秒”,可以使学生养成守时,珍惜时间的好习惯:学习"元、角,分”,可以教育学生正确使用人民币,爱护人民币,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肖小丽)</p> <p class="ql-block"> 观看了宋显庆老师关于“量感”的讲座,我深刻体会到了量是抽象的,很多时候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我们是无法让学生准确的形容出具体的特征,在教学中有的我们老师尽量不要教,应该让学生自己研究,亲身经历过的才能留下痕迹更容易理解。</p><p class="ql-block"> 量感的培养是一个较长期的、反复体验、不断矫正的过程。量感是一种感性认识,而感性认识是感觉器官对事物片面的、现象的和外部联系的认识。学生起始阶段对量的感性认识可能是片面的、不定的,需要通过反复体验来积累具身经验。如对于1 米的量感,如果在学生学习的起始阶段让他们伸开双手去比划1 米有多长,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答案,而且横向比划和竖向比划的答案也不相同。在经过不断的体验和矫正后,不同学生对1 米这个单位量的量感就会趋于一致。所有的经验都要通过亲身经历才能内化从而有所悟。(李水连)</p> <p class="ql-block"> 宋显庆老师的讲座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解析与引领,量感如何让学生真正的内化还是需要我们一线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不断的探索与实践,研而不止,学而无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