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让陪伴更温暖</span></p><p class="ql-block"> 这些年来,我们身边的“虎妈”越来越多了。与“虎妈”们交流,你会发现她们要么强调学习是艰苦的事,只有笨鸟先飞,方可补拙;要么强调当下社会竞争激烈,必须争分夺秒,容不得任何等待与马虎。对于“虎妈”们的种种观点,我在此不作评论,我更想了解在“虎妈”们的内心深处,她们的孩子到底是什么形象?是积极主动、能干、可期待的,还是被动懈怠、弱小而无望的?答案显而易见。</p><p class="ql-block"> 这里我特别想说的是:成人内心深处孩子是什么形象,在其所给予的陪伴中就自然而然会产生对应的行为。</p><p class="ql-block"> 难道不是吗?如果你认为孩子是什么也不懂的,你一定会忍不住教他;如果你认为孩子是管不住自己的,你会时不时地去提醒他,管理他,控制他;如果你认为孩子是没有记性的,那么,你的陪伴过程多半是让他反复训练、无数次强化······而如果你认为孩子是有差异的,他会有独一无二的精彩,那么或许你就会有更多的宽容;如果你认为孩子是在经历中成长的,那么或许你就会提供大量的机会,并且等待孩子的茅塞顿开。</p><p class="ql-block"> 很多时候,我想劝身边的“虎妈”们珍惜与孩子的亲子关系,但更多的时候,是想和广大教师交流:作为专业人士,我们该如何温暖地陪伴孩子呢?</p><p class="ql-block"> 大班孩子即将进入小学,很多教师的内心勾勒出了优秀孩子的形象。大家由衷欣赏、接纳那些知识经验丰富、各方面能力都强的孩子,这本身无可厚非,但班级里总有一些能力较弱的孩子,作为教师,我们该如何和这样的孩子相处呢?我曾经不止一次看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拿出绘本问孩子:“你们猜猜这本书讲了什么?”教师并不刻意遮挡绘本封面上的文字,于是,班级里那几个有一定识字量的孩子就会迅速反应,得意洋洋地报出书名。关键是,当教师得到了这一最为精准的回答时,该怎么办呢?很多教师会情不自禁地表扬孩子:“真不错,马上要上小学了,我们有很多孩子已经认识汉字了·····.”</p><p class="ql-block"> 其实,教师缺乏思考,这里所谓的正确答案不一定是幼儿园培养的成效;教师忘记了在幼儿园教育中不允许提早学习小学的知识,我们更主张鼓励孩子观察画面,猜测画面可能表达的意思;教师更没有意识到,在赞美那些识字的孩子的同时,也树立起了“别人家孩子”的形象,这样的表扬会给那些还不怎么识字的孩子造成心理压力。</p><p class="ql-block"> 前一阵子,我们的一项研究需要了解大班孩子独立阅读图画书的情况,结果当教师为孩子递上一本他们从来没有看过的图画书时,有的孩子居然直接拒绝:“老师,我看不懂,因为我不识字!”面对如此沮丧、无力的回答,作为成人需要思考:我们的陪伴是否真的给予孩子持续学习与发展的自信及力量?</p><p class="ql-block"> 在很多教师眼里,小班孩子是整个幼儿园中“最弱小”的群体,这本身毋庸置疑。然而,正是我们内心深处这样的幼儿形象,导致长期以来很多教师形成“小班孩子什么也不会”的概念,不会使用材料,不会锻炼身体,甚至也不会玩。于是,和小班孩子相处,教师有无数个“不放心”和“不放手”,觉得必须有大量的教、大量的照顾··.···很多教师还从园所仓库里找出幼儿园最简单的玩具,觉得提供这样的材料才是最合情合理的。然而,这些教师没有深入想过,在入园前的36个月中,众多孩子“散养”在家,他们积累了各不相同的经验,有着不一样的发展水平。我们所投放的“最简单的玩具”未必真的适合每一个孩子。</p><p class="ql-block"> 曾经有区域教研员做过一项小班幼儿动作发展状况的调研。她请了区内3所幼儿园279名新小班孩子家长,为自家的宝宝拍10秒左右的视频,呈现孩子在家玩得最“溜”的运动项目。结果,大量的视频、大量的数据统计让教师们由衷感慨:那些原本计划投入的、园所里最简单的运动器材需要重新进行价值判断,尤其是那些适合更低龄孩子的拖拉玩具、小摇椅等,已经完全没有必要投放在小班孩子的活动空间里。这让我们清晰地意识到,无论我们面对哪个年龄段的孩子,要相信孩子是有能力的学习者,并切实尊重孩子间存在的差异是重中之重,因为高质量的陪伴是给予孩子最适切的支持,支持他们在原有水平上的稳步发展。</p><p class="ql-block"> 温暖,代表着温度,更是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p><p class="ql-block"> 让陪伴更温暖,需要我们充满好奇地、真诚地去研究孩子,并不断修正孩子在我们内心深处的形象;让陪伴更温暖,需要我们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让更多的成人行为带有温度,为孩子们带去正能量。</p><p class="ql-block">(本文发表于《上海托幼》2019年第6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做温暖的陪伴者》P23—P24</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编辑丨张晓</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朗读丨王丽</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日期丨2022年11月8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