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岁月之(一)

闲庭信步

<p class="ql-block">(前排中为作者)</p> <p class="ql-block">知青岁月之(一)</p><p class="ql-block"> 挣工分的日子</p><p class="ql-block"> 1970年火红的夏季,我和我的九名同学一起,怀着一颗火热的心,下乡到本溪市溪湖区(当时叫立新区)火连寨公社火连寨大队第五生产小队。开始了为期四年的挣工分的日子。 </p><p class="ql-block"> 工分,起源于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建立的农业生产互助组,在农业生产合作社和农村人民公社中普遍采用。记忆中各个生产队工分的分值是不同的。我所在的五队是出了名的穷队,一个工分两分钱,一个男劳力评了十分,一天也就挣两角钱。每个人能评几分,由生产队的会计和生产队长说了算。</p><p class="ql-block"> 我当时真的没有一些文学作品中描述的伤感和失落。而是带着一份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向往,和扎根农村干革命的决心来到这里的。所以也没在乎能挣多少工分。但是第一次评工分还是深深地刺激了我。</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男社员最高十分,女社员最高八分,女社员中工分最低的是地主家庭出身的刘小丫,她年龄小、个子矮,沉默寡言,干活也手慢,评了六分。而我评了个七分四。要知道我是比着妇女队长干活呀!心里根本没想这工分能值几个钱,而是气愤对自己拼力付出的否定。生产队长看着我不服气的样子,直接告诉我:“你知道为什么不给你满分吗?你看看你脚上这双鞋!”</p><p class="ql-block"> 天哪!我这鞋惹着谁了!这是我自己用一双旧的塑料鞋底,做的一双鞋。我看了看大家脚上的鞋子,又低头看了看自己脚上的鞋子,天蓝色的鞋面在这里显得那么扎眼、那么不入流!我顿悟…得和贫下中农打成一片!从此,再也不穿那双鞋了,换上黄胶鞋,坏了就补一补。我的工分也一直是一等,每天八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此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我在乡下干了四年,去掉日常领口粮等扣除的工分,还有一千多个工分挂在账上。分配到别的生产队的同学年底还或多或少分点钱,而我们生长队四年间一分钱都没有。直到我回城三年后,才意外的得到通知,回生长队领了二百元钱。</p><p class="ql-block"> 挣工分的日子,早已成为了历史。工分制也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全面实行生产合作制而结束使命。但关于工分的记忆连同在农村四年的经历,却时常萦绕于心难以忘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