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第50讲《写给青少年的党史》第三卷《战火中成长》</p> <p class="ql-block">亲爱的各位家人们:大家好!</p><p class="ql-block"> 现在又到了我们共修学习《家庭教育》的时间了,欢迎大家走进【霏霏智心馆】→【家庭教育讲堂】,今天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写给青少年的党史》</p><p class="ql-block"> 第三卷《战火中成长》</p><p class="ql-block"> 第50讲</p><p class="ql-block"> 八、为什么说千里跃进大别山是解放战争的重大转折点?</p><p class="ql-block"> 邓小平是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一生经历过无数的大风大浪和艰难险阻。晚年,一向不大外露感情的邓小平对子女谈起一生中最紧张的时刻时说:“我这一生,这一个时候最紧张。听到黄河的水要来,我自己都听得到自己的心脏在怦怦地跳……我们二话没说,立即复电中央,说半个月后行动。”</p><p class="ql-block"> 邓小平在向子女讲述这一情景时,还重复说:“真正的是二话没说,什么样的困难也不能顾了!” </p><p class="ql-block"> 邓小平所说的一生中最紧张的时刻,就发生在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过程中。</p><p class="ql-block"> 对准蒋介石的“胸膛”插上一刀</p><p class="ql-block"> 在陕北靖边县东南约30公里的地方,有一个依山傍水、绿树掩映、风景优美的小山村,叫“小河村”。</p><p class="ql-block"> 1947年7月的一天,毛泽东又来到小河村。1个多月前,他率领中央机关在国民党军队的追赶下曾路过这里。</p><p class="ql-block"> 村里有一个女娃叫 兰兰,才14岁,给毛泽东做了一双布鞋。毛泽东穿上试了试,很合脚。</p><p class="ql-block"> 兰兰的母亲问毛泽东:“苦日子啥时候能到头啊?”</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回答:“快啦快啦!”</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之所以说“快啦快啦”,是因为他对中国革命最终取得胜利有比较清晰的时间表。</p><p class="ql-block"> 7月21—23日,中共中央在这里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史称“小河会议”,参加会议的有中央和西北地区的领导人,还有从前线赶来的陈赓等解放军将领。</p><p class="ql-block"> 会上,毛泽东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这个决定对此后解放战争的进程将产生重大的影响:从现在开始,各主力部队要从解放区打出去,将战争态势从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风趣地比喻说:蒋介石搞了个“黄河战略”,一个拳头打山东,一个拳头打陕北,想迫使共产党在华北与他决战。可他没想到,自己的两个拳头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军应该给他来个针锋相对,也还他一个“黄河战略”——紧紧拖住他的两个拳头,然后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p><p class="ql-block"> 插这一刀的工作具体由3路大军去完成。</p><p class="ql-block"> 第一路是晋冀鲁豫军区的刘邓大军十几万人,经黄泛区过汝河,千里跃进大别山,进逼武汉,威慑南京,让蒋介石寝食难安。</p><p class="ql-block"> 第二路是太行、太岳两个纵队,临时组成陈谢大军,由陈赓、谢富治指挥,从晋西南渡过黄河,挺进豫西,进兵伏牛山。</p><p class="ql-block"> 第三路是陈毅、粟裕领导的华东野战军主力,即陈粟大军,组成华东野战军西线兵团,先在鲁西南掩护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然后挺进豫皖边区。</p><p class="ql-block"> 这3路大军呈“品”字形,互为犄角,协力配合,逐鹿中原,目标直指国民党控制区腹地,再加上彭(德怀)习(仲勋)、许(世友)谭(震林)两军分别在陕北和山东钳制敌人,构成了“三军挺进、两翼钳制”的战略布局。</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很有信心地说:对蒋介石的斗争,计划用5年来解放。</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的这个决定令很多人感到意外和吃惊。他们担心的是:人民军队创建以来,一直依托根据地生存和发展,一旦离开解放区人力物力的支持,离开解放区民众的支援,粮食、弹药如何筹措?支前民工从何而来?战士负伤在哪里安置?</p><p class="ql-block">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伟大之处,就在于能在关键的时刻及时抓住并解决关键问题,指明革命前进的方向。</p><p class="ql-block"> 战争的进程证明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预见是正确的,解放战争再经过不到3年的时间就胜利了,苦日子确实快到头了!</p><p class="ql-block"> 狭路相逢勇者胜</p><p class="ql-block"> 在我军的历史上,以姓氏来命名部队的,除“朱毛红军”外,“刘邓大军”的知名度也是很高的。</p><p class="ql-block"> 刘邓大军,即刘伯承、邓小平所率领的部队,解放战争初期叫“晋冀鲁豫野战军”,后称“中原野战军”,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的前身。刘、邓都是四川人。刘伯承是大军事家,邓小平是大政治家,一个是司令员,一个是政治委员,一武一文,珠联璧合。</p><p class="ql-block"> 1947年6月30日夜,中原大地皓月当空。在黄河中下游河南与山东交界处,刘邓大军10万余人马开始由北向南强渡蒋介石声称能抵40万精兵的天险——黄河。以这一天为标志,人民军队由战略防御阶段转入战略反攻阶段。</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共产党突破黄河防线”的战报送到蒋介石桌上。正在与蒋介石会谈的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认为:这是不亚于当年法国马其诺防线被突破的惊人事件,甚至可能成为1947年世界十大新闻中最醒目的一条。然而,蒋介石却不以为然。很难想象作为国民党最高军事指挥官,他居然做出刘伯承过河并非坏事的判断。</p><p class="ql-block"> 7月4日晚,刘伯承和邓小平乘坐一条木船最后一批过河。船到河中,敌机来了,投下的照明弹将河面照得如同白昼。刘伯承和邓小平让船工们别害怕,说这是蒋介石怕咱们渡河看不见,特地来点灯了。</p><p class="ql-block"> 部队“大官”的乐观精神感染了船工,他们起劲地划桨。船靠岸后,刘邓很快消失在夜色中。</p><p class="ql-block"> 船工们聚在一起,很是感慨了一番,说共产党队伍里有这样的“大官”,一定能成大事。正说着,一个战士跑了过来,怀里抱着一大块肉,说这是刚才渡河的首长送给船工们的谢礼。</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在陕北的小河村召开会议的时候,刘邓大军正处在鲁西南战役最艰难的时刻——攻打羊山集。</p><p class="ql-block"> 羊山是鲁西南平原上隆起的为数不多的小山包之一,小山下有个大镇子,叫“羊山集”,四周修建了很深的壕沟,敌人负隅顽抗,我军久攻不下,伤亡很大。我第四十六团二连年仅21岁的连长牺牲,全连只剩下1名负伤的班长和四名战士。炊事员往阵地上送饭,看见牺牲的同志们的尸体,嚎啕大哭,坐在地上久久站不起来……</p><p class="ql-block"> 在我军的强攻下,羊山集战斗终于胜利结束。</p><p class="ql-block"> 在鲁西南战役中,我军以伤亡1.3万余人的代价,取得了歼敌6万余人的战果。这时部队人困马乏,弹药一时难以补充。刘、邓致电中央,提出在陇海路南北机动两个月左右,以便积累物资和经费,然后南下大别山。</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他们收到了毛泽东发来的一封“极秘密的电报”。虽然电报基本同意刘、邓的计划,但同时毛泽东作出的对形势和困难的论述令他们十分震惊。</p><p class="ql-block"> 如果两个月内不能有效调动国民党胡宗南的部队,协助陕北打开局面,有可能导致“陕北不能坚持”的地步。</p><p class="ql-block"> 他们看完电报后立即烧掉了。经过连夜慎重考虑,刘、邓回电,决定休整半个月后出动,准备无后方作战,直插大别山。</p><p class="ql-block"> 实际上,刘、邓后来又决定提前1周结束休整,兵分3路立即南进。</p><p class="ql-block"> 摆在刘邓大军面前的第一道关就是号称“死亡区”的黄泛区。黄泛区是1938年6月蒋介石为了阻挡日军西进,在河南花园口炸开黄河大堤,黄河水流经之后造成的大片淤泥地。</p><p class="ql-block"> 此时恰逢雨季,这里成为茫茫一片沼泽,被战士们称作“第二个草地”。步兵、骑兵、炮兵等在黑暗中踏入泥浆,在齐膝深的污泥中辛苦地走了一夜,天亮时发现前进了不足10公里。</p><p class="ql-block"> 刘、邓手拄棍子,和战士们一起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前走。为了搬运榴弹炮,战士们只好把他们从大车上卸下来拆散,但还是无法搬动。</p><p class="ql-block"> 刘伯承对他们说:要舍得甩掉坛坛罐罐,下决心破釜沉舟打天下。战士们抱着用生命换来的武器,忍不住放声大哭,但还是忍痛把炮弹毁了。最终,部队以惊人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难,走出了黄泛区。</p> <p class="ql-block"> 刘邓大军接着渡过沙河,直奔汝河。</p><p class="ql-block"> 当最后一个纵队和野战军指挥部来到汝河边时,对面的渡口已被敌人占领,后面负责追击的敌人3个整编师十几万人正快速赶来,刘邓大军眼看就要陷入绝境。在此危急时刻,刘、邓肩并肩来到汝河前线。</p><p class="ql-block"> “首长来了!”战士们感到非常振奋。邓小平用一贯简练的四川话说:“除了坚决打过去以外,没有别的出路。桥断了、再修;敌人不让过,就打!”刘伯承也说:“自古狭路相逢勇者胜,我们要从敌人的阵地上打开一条血路冲过去!”</p><p class="ql-block"> 战士们勇气倍增,冒着枪林弹雨,架起浮桥,杀出一条血路,突破了敌人的汝河防线。</p><p class="ql-block"> 部队面临的最后一个关口是淮河。当从部下口中得知河水太深无法徒涉时,刘伯承来到河边,亲自登上一支竹排,一手提着马灯,一手拿竹竿探测水深。不久,刘伯承捎回口信——水深只到脖子,可以徒涉!</p><p class="ql-block"> 天快亮时,河水又退了许多,最深处也只到达胸膛。刘邓大军立即开始过河。8月27日,大军刚一过河,洪峰就来了。国民党军队的前锋刚下水就被骤涨的河水冲走,其后续部队只好“望河兴叹”。这真是“河”助我人民军队。</p><p class="ql-block"> 战士们克服重重困难,终于看到了前面高耸的大别山。</p><p class="ql-block"> 虽然这一路险象环生,但是在前面等待他们的困难更大。土地革命时期,红军就在这里建立过根据地,之后共产党的军队三进三出,与国民党军队形成拉锯战。战争使当地百姓遭受了巨大的损失。</p><p class="ql-block"> 现在刘邓大军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当地群众虽然知道共产党的军队好,但是如何才能相信这一次他们来了就不走了?如果又走了,当地群众遭到国民党军队的报复怎么办?一旦失去群众的支持,我军数万将士的吃穿用度怎么解决?</p><p class="ql-block"> 早在进军大别山之前,毛泽东就指出,进入大别山之后,刘邓大军可能有3个前途:一是付出了代价站不住脚,准备回来;二是付出了代价站不稳脚,在周围坚持斗争;三是付出了代价,站稳了脚。他们到底能做到哪一条?邓小平认为必须打几个大的胜仗,只有这样才能在大别山站住脚,群众才能真正发动起来。</p><p class="ql-block"> 在高山铺,刘邓大军歼灭了敌军1.3万余人,缴获了丰厚的物资。部队还筹来了布,用稻草灰等做染料,把布放在大锅里与染料同煮,染上颜色。没有人会裁缝,刘伯承要求战士们自己动手,并亲自给大家做示范。他用一个碗扣在布上,画出一个大圆圈说“这就是领口”。于是,大家都照着做。等裁剪成衣服的时候,有人发现自己把领口开在了胸口或者后背上。</p><p class="ql-block"> 在1948年元旦的晨曦中,战士们看到身材高大的刘伯承司令员和步伐矫健的邓小平政委走过来了。穿着棉袄的邓小平对大家说:“紧紧把敌人拖住,坚持到最后胜利!给大家拜年了!”</p><p class="ql-block"> 到了新的历史转折点</p><p class="ql-block"> 在刘邓大军向大别山挺进的同时,陈(赓)、谢(富治)大军从晋西南渡过黄河,切断陇海铁路,进军陕南、豫西,在豫陕鄂边实施战略展开,3个月内长驱机动,歼敌5万余人,解放了10余座县城。建立了豫陕鄂根据地。</p><p class="ql-block"> 陈(毅)、粟(裕)大军在鲁西南歼灭国民党军队一个整编师后,越过陇海铁路南下,在豫皖苏边区实施分散作战,此后大踏步寻找战机,歼敌2万余人,有力地打乱了敌人的军事部署,同时建立了大片解放区。</p><p class="ql-block"> 面对共产党3路大军的凌厉攻势,国民党当局感到极为震惊。为了争夺中原,蒋介石特别成立了“国防部九江指挥部”,由国防部部长白崇禧亲自指挥,调集了30多个旅,实施“总力战”,对大别山地区的解放军进行围攻。</p><p class="ql-block"> 我3路大军在广阔的中原地区密切配合,相互策应,打击国民党地方反动武装,发动群众,壮大人民武装,建立地方政权。特别是刘邓大军兵分多路吸引敌人,克服重重困难,坚持斗争。1947年底,我3路大军各一部在河南确山地区胜利会师,一个拥有3000余万人的新的中原解放区建立起来,直接威胁国民党当局的统治中心。</p><p class="ql-block"> 在西南战场,我西北野战军发起了沙家店战役,歼灭了胡宗南的整编第三十六师6000多人。此役成为西北野战军进入反攻的转折点。</p><p class="ql-block"> 战役进行时,毛泽东就在离战场只有10余公里的梁家岔。炮声一响,他就兴奋地说:“好,我看这回胡宗南怎么交代!”战斗结束后,他来到西北野战军司令部,高兴地说:“他(胡宗南)那么多部队,拿我们没有一点办法。”毛泽东还“夸”胡宗南:“他的本事就是按我们设想的行动。我们哪样想,他就哪样办。那有什么办法?”</p><p class="ql-block"> 人民军队发起的战略进攻,全盘打乱了蒋介石精心设计的战略意图,中国共产党人把整个战争的主动权牢牢抓在了手里。国共两党间这场战争的态势从此产生了根本性的转变。</p><p class="ql-block"> 到1947年底,战争已经主要不是在解放区内进行,而是在国民党统治区进行了;国民党军队已经由战略进攻被迫转变为全面防御了。</p><p class="ql-block"> 长期以来,人民军队在革命战争中一直处于战略防御地位,这一局面从此被扭转了。毛泽东高兴地宣布:“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p><p class="ql-block"> 这就预示着——中国革命的胜利已经在向我们招手了!</p><p class="ql-block"> ——名言金句——</p><p class="ql-block"> 我们在大别山背重些,对全局极为有利。我们在大别山的困难很多,是在“啃骨头”,但是,在其他战场上,我们的兄弟部队已经开始“吃肉”了!我们背上的敌人越多,我们啃的骨头越硬,兄弟部队在各大战场上消灭的敌人就越多,胜利也就越大。</p><p class="ql-block"> ——邓小平</p><p class="ql-block"> ——读党史 长智慧——</p><p class="ql-block"> 作家柳青说过一句很有哲理的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p><p class="ql-block"> 解放战争到了第三个年头,正是到了“紧要处”的时候:虽然人民军队在数量上还暂时处于劣势,但是从整体上看,国共两党军事力量悬殊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p><p class="ql-block"> 这时候,毛泽东和党中央做出了一个大胆的、惊人的、果断的决定,采取不要后方,以千里跃进的方式,发动战略进攻,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p><p class="ql-block"> 人民军队经过半年多的艰苦奋战,关于战略进攻的一系列构想已基本变成现实,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终于迎来了一个重大的历史转折。人民军队成立20余年来,一直处于被动、防守,弱小的地位被扭转了;中国革命最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离最后的胜利越来越近了。</p><p class="ql-block"> 我们当代青少年从这一历史进程中可以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提醒自己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在人生的某一发展阶段,越是到了关键节点,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时候,越要慎重考虑,作出正确决策,这样经过努力奋斗、顽强拼搏,一定能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别样风景。</p><p class="ql-block"> 好,今天这堂课我们就共修学习到这里,下面我们一起来恭念【感恩词】:</p><p class="ql-block">感恩天地滋养万物,</p><p class="ql-block">感恩国家培养护佑,</p><p class="ql-block">感恩父母养育之恩,</p><p class="ql-block">感恩老师辛勤教导,</p><p class="ql-block">感恩同学关心帮助,</p><p class="ql-block">感恩农夫辛勤劳作,</p><p class="ql-block">感恩大众信任支持,</p><p class="ql-block">感恩所有付出的人,</p><p class="ql-block">我们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p><p class="ql-block">感恩[合十][合十][合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