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2年春节前来海南已多日,今日闲来没事搜到距我住地不足十公里的地方,有一叫<span style="font-size:18px;">石矍</span>(原字为石字旁的(què),本文以“矍”代替,下同)<span style="font-size:18px;">村的古村落,便好奇心驱使骑行一探究竟,果然名不虚传,不虚此行。</span></p><p class="ql-block">澄迈县石矍村</p><p class="ql-block">石矍村古代属澄迈县恭贵乡封平都,今属老城镇石联村委会,位于澄迈县北端,老城镇西边8公里处。民间传说石矍村为冼夫人渡琼驻扎大本营之地,亦是仙逝后埋葬之处。唐代,有冼夫人后裔移居其地,渐成村落。村名原名四角井村,因村旁石矍港(今马村港)海岸盛产秀石,海浪拍激岸边礁石,发声“礐礐”,村民呼“礐礐”为“”,故改名石矍村。</p> <p class="ql-block">石矍村由唐代经过千年演替至今,保留了古村落选址、火山岩建筑形制、聚落结构、建筑雕刻等方面大量的历史信息,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全村同为冯氏一姓,有“海南冯氏第一村”之誉。现常住人口有300多户,1500多人。石矍村地灵人杰。古代为贡生、监生的19人,任县尹、知县的各1人,任千总、州守备、城守、河泊所、光禄寺署正、知寨的各1人。民国时期,有黄埔军校毕业生5人,任国民政府澄迈县参议1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大学教授、副处级以上干部、科级干部及国家干部的不乏其人。</p> <p class="ql-block">石矍村中有集中连片分布的火山岩民居200多间,是海南民居建筑的典范,建筑形制一般以正房为中心,正房两边有厢房,形成独立院落式格局。村内传统建筑多为木石结构,建筑屋顶多为硬山式风格。村内有15条由火山岩铺成的石板路,构成独特的梳状路网格局,置身其间,悠悠古韵油然而生。</p> <p class="ql-block">冯氏大宗祠</p><p class="ql-block">冯氏大宗祠位于村西隅,始建年代不详,为木石结构瓦房,单屋飞檐歇山式屋脊。主要建筑呈三路三进布局:中路是主体,有大门、前殿将军第、中殿谯国殿、后殿始平堂。左路有左殿阳夏侯庙,右路有右殿出嗣堂(1994年拆除建石矍小学,现为海口坡博实验学校马村分校)。整座建筑形成一个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庭院宽敞的格局。大宗祠内祭祀的是冯宝公、冼夫人及海南冯氏列祖列宗。冯氏大宗祠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堪称海南传统建筑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阳夏侯庙</p><p class="ql-block">阳夏侯庙,始建年代不详,清光绪元年(1875年)重修,俗称大树堂,西与冯氏大宗祠一墙之隔,为一室一庭。正室即殿堂,面宽三间,前有廊庑,庙为木石结构,歇山式单层飞檐。阳夏侯庙主祀东汉阳夏侯、征西大将军冯异。冯异因大破赤眉、平定关中,协助刘秀建立东汉,军功彪炳,被封为阳夏侯。阳夏侯庙前庭大门眉题“大树堂”3个字,殿堂门楣石板上阴刻“夏阳侯庙光绪乙亥年乙酉月己丑日癸酉时重修”,此处石板刻字“夏阳”侯庙,应为重修时误刻。</p> <p class="ql-block">冯公祠</p><p class="ql-block">冯公祠由文林冯公祠、次世中房祠和广文第三座祠堂组成,分别祭祀明代的三位冯氏祖先:冯英、冯源旺和冯国祥。这组建筑始建于明代,现存堂屋8座,建筑形制具有明代特色。文林冯公祠,位于村西隅,是保存最好的建筑,祭祀的是明朝弘治年间的浙江汤溪县知县、正七品文林郞冯英。三进院落四合院布局,整体建筑框架保持完好,壁画和雕刻精美。祠堂中有两块嵌入墙壁的石碑,其中一块是在明朝弘治十二年(1499年)祠堂初建时立的。另一块是在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立的。次世中房祠,仅存一进,为木石结构的硬山式建筑,面阔三间,建筑保存较为完好,现为冼太夫人纪念馆。广文第,位于村南,原布局为三进,两侧有横廊,现仅存第三进房屋,硬山顶,抬梁结构,两开间。大门立有两个抱鼓石,门墙内嵌有石碑一块,阴刻“广文第”三字,落款时间为“咸丰五年”(1855年)。</p> <p class="ql-block">饮马湖</p><p class="ql-block">饮马湖位于村前,其状如梳,其面如镜,波光粼粼,碧水蓝天。据民间传说,冼夫人所部将士以此处为战马饮水之用。后来在该地建立石矍村,在塘边又建起冯氏宗祠,饮马湖渐成宗祠和整个村庄的风水塘。1991年,石矍村自筹资金将池塘扩展,四周用石头、水泥砌墙围住,沿湖边用汉白玉石建起栏杆,湖中建有凉亭两个,湖岸椰树婆娑,绿荫匝地,为村民歇息散步之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