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台地方文学的导航</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我读《探珠采玉》之后</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红杨树</p><p class="ql-block"> 一直不敢涉足书评,除了专业知识浅薄外,眼前的一片世界也是持管窥天而来,更缺甘做嫁衣的人梯精神,但假如我有机会向芜湖文学爱好者推荐一本好书,我一定会谈谈姚祥先生的《探珠采玉》。</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部从广度上呈现芜湖文艺星空,从深度上体现对芜湖文学创作精神与艺术进行反思的评论文集。三十万字八十二篇文章,主要从众多擅长领域各自不同的芜湖籍作家及作品入手,于文本精读中萃取见解,同时也为这些作家画了肖像——</p><p class="ql-block"> 谈正衡畅游于学者和作家两个领域,是辨识度很高的学者型作家;心有七窍的王毅萍是“江南五妖”之首;唐玉霞则是游离于五妖之外的又一妖;何世平写的是小人物,心里装的却是大时代;许冬林是小家碧玉的心态,大家闺秀的姿态;子薇腹有诗书,敏于思考,是个灵魂的歌者;朱晓云永远是一株寂寞的红蓼,不是大红大紫的牡丹……</p><p class="ql-block"> 一如著名评论家钱念孙所言:在这部评论集里,不仅芜湖文坛卓尔不群者凤毛麟角者被一网打尽,即便初出茅庐崭露头角者也少有漏网之鱼,由此足见作者对江城文坛的联系之广和浸淫之深。</p> <p class="ql-block"> 开卷自然有益,不过,怎么读是个问题,尤其是读到一本几乎人人都说好的书,却发现有一种读不下去的感觉,或者读了半天还没闹明白作者到底想表达什么。这就很痛苦了,如果你肯动脑筋的话。是不是这本书不适合自己?未必。既然大家都说好,肯定有满足众人愿望的内容。这时候应该怎么办?我觉得不妨耐着性子先通览一遍,然后再去看看别人对这本书的评价,特别是文艺评论家的书评,是我们遇到这种情况时必吃的补药,因为他们的褒褒贬贬一般都能揭示出被评论对象的审美价值、思想意识以及瑕瑜互见,这些揭示往往会让人豁然开朗——哦,原来如此!再回过头去看那本书,你就会发现不仅问题得到了解决,还很有可能获得一种妙不可言的感觉——对文学的鉴赏水平提高了。</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种最常见的情况,就是你能看得懂,且越看越喜欢,但好在哪里却说不上来,这自然会影响吃透一本好书的效果。这时候,借助别人的评价更显重要。就像我们自驾去了一个网红打卡地,感觉到处都是景,经典何在却是一头雾水,非得查阅导航上“附近”的景区介绍才能搞清楚。</p> <p class="ql-block"> 谈正衡先生有两本书入选为国家级优秀出版物目录,其中之一便是《节气的呢喃与喊叫》。我因做过编辑编发过这本书的所有篇章,所以看得比较熟,也是越看越爱不释手,但就是难以做到绩文蓄其有。</p><p class="ql-block"> 再掰扯一下24节气,再提一本洛阳纸贵的节气书——唐玉霞女士的《悠然岁时迁》。依然是对泱泱华夏第五大发明的追溯与弘扬,另有大量关于美食、民风民俗及相关典故的描述。同样,我也因为编辑刊发过这部书的绝大多数篇章而熟知其内容,但每每读来只是感到生动有趣,增长知识,妙在何处却始终难以言表。</p><p class="ql-block"> 让我眼前一亮的,正是那些被姚祥探来的珠和采来的玉,他用一系列公允清明、精辟到位的点评帮我彻底消化了这两本节气书,也让谈正衡先生和唐玉霞女士进一步赢得了我的仰慕和尊敬。当重新读过那两本节气书后,我便发现自己经历了一个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跨越。</p><p class="ql-block"> 《节气内涵的独特呈现》是《探珠采玉》中对谈正衡及其文字的独特概括——</p><p class="ql-block"> 谈正衡是个天赋异禀的人,从小执念于自然凡俗世界隐秘难言的境遇,有着无师自通的慧悟。这本书中,其全方位无所不透的观察,堪比动植物专家的仔细、社会学家的深入,也比身处其中的老农更感性。更为重要的是,谈正衡不只是心知肚明,而是能化其察为纸上的风景。他的文字描摹功夫十分了得,很多时候比纪实作品更精细比小说更传神,比诗歌更有意境。他总是意在笔先,胸有全境,着力破解整个流程中那些不为人知的隐秘,通过色彩、声音、动作及其变化,凸显最为精彩的偶然瞬间……</p><p class="ql-block"> 至此,我终于明白了谈先生的作品为什么能如此让我百读不厌,除了他炉火纯青的文字功底外,更重要的是他极其丰富的阅历,还有对江南、对农耕由来已久的偏爱,很轻易的就引起了我这个同样偏爱江南、偏爱农耕者的共鸣——“一缕古老江南的神秘气息,在灯火云烟处袅袅升起。”</p><p class="ql-block"> 当然,一万个读者就有一万个哈姆雷特。我们每个人的受教育背景、心境都不相同,对一本书的领悟自然也就各异。好在,有姚祥们可以帮我们打开更广阔更统一的视角。</p><p class="ql-block"> 把“寻常人家的节气故事”串在追忆永远逝去的田园牧歌之中,这是我初读《悠然岁时迁》后的认识,也是重读之后的认识,因为除此之外,我再难有更精准、更细致的感悟。</p><p class="ql-block"> 姚祥先生却有,他说出了更蔚然的“节外生枝”——</p><p class="ql-block"> 这种由物及人的写法,显然是为当下固定的节气写作模式创造更多的可能性的尝试。这是招险棋。需要才气与灵气作底子……书中有无数细节的汇聚,丰沛而感性。最为高妙的是,这些细节并非纯客观描摹,多少有些主观的参与,主客观相融互合,完成了对记忆的反刍和提纯,使得细节更加生动独特,更具艺术感染力。就是这些细节,打通了读者的无意识、潜意识、显意识,让一切明晰起来,产生瞬间感觉上的滑动……</p><p class="ql-block"> 通过姚祥先生的解读,我对唐玉霞的文字有了一个自己的总结。这是集婉约与豪放于一体的独特的“唐氏腔调”——指尖划过书页,酒入豪肠,茶到七分,我说给你听……你听来的既有剑气纵横、马踏江湖,也有甜蜜和忧伤,质朴和绵长。</p> <p class="ql-block"> 所谓文如其人,读书也是读人。一本好书,必然投入了作者的情感,蕴藏着作者的灵魂,因此用心读书,读到的必将不只是文字,而是作者的思想、性格,是活生生的人。</p><p class="ql-block"> 钱念孙还说:我记不清已经阅读过多少文艺评论类书籍,但印象中从没有一部像姚祥的《探珠采玉》这样,全书都是对自己生活城市即本乡本土作家的品味和鉴赏……姚祥摈弃好高骛远、杜绝攀附名家、不屑于蹭热点捞名声,以自己近二十年的不懈跟踪和三十万字的丰硕成果,无可辨别地表明,他就是这样一位扎根基层,热心为家乡作家鼓与呼的评论家。</p><p class="ql-block"> 确然。我和姚祥相识快五整年了,虽谈不上知根知底,但也聊过多次。在我看来,这是个广文博知者,谈论文学往往一语切中要害,这显然是他在书海中远游精泳的结果。同时,这也是个沉醉于乡情的逐梦人,言谈中总是不自禁流露出深深的家乡情结。所以,《探珠采玉》不仅是姚祥对文学之路的深远思考,也是他在赏读本土文艺作品时的灵魂触动。</p><p class="ql-block"> 《探珠采玉》每一篇都透露着这样一条信息——姚祥的阅读量大得惊人,也透露着他率真的性情,从他的嘴里,你听不来一句虚话。他在肯定本土作家所取得的成绩的同时,也毫不客气地指出了他们的不足之处。在评论何世平小说集《去城市》时,他说:小说的最大问题是与现实拉开的距离还不够大,换句话说,下笔还不够狠,还不能通过有效虚构,特别是更多借鉴象征、隐喻等现代手法,抵达一种更深层次的真实……</p><p class="ql-block"> 即便是谈正衡这样的全国畅销书名家,其作品存在的瑕疵也照样被姚祥一拉到底——作者因为尊者讳、为长者忌,使得《芙蓉女儿》这部非虚构小说存在显而易见的不足,缺少引人入胜的悬念设计,缺少矛盾冲突上的较大落差,没有形成富有戏剧性的故事情节和结构……反面人物有脸谱化倾向,还有那些过于拥挤的才华横溢的句子,一旦没有情节支撑,有时显得漫漶空乏……</p><p class="ql-block"> 这些,都是姚祥在《探珠采玉》所彰显的一种文化自觉、所注入的一种文化气息——书评,绝不能文过饰非,绝不能溢美隐恶,必须像一面干净的镜子,照出来什么就是什么,要让读者能从中获得真实的感悟。</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读书也是一种出行,那么,在芜湖,《探珠采玉》无疑是近年来本土文学创作的晴雨表,更是一台高质量的地方文学导航。循着这本书,行走在鸠兹大道上的文艺探路者可以轻松地获知“车”应该朝哪开,所需要的“餐馆”、“酒店”、“景点”的评分是多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