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为:解放军1955式制服,那时学习前苏联,军官戴大盖帽,士兵戴船形帽。图片摘至网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为: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解放军画报封面,换发1955式军服后,佩戴船形帽的解放军战士。</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目 录 </p><p class="ql-block"> 一、听着军号长大</p><p class="ql-block"> 二、部队在南阳</p><p class="ql-block"> 三、勤务员小谭叔叔</p><p class="ql-block"> 四、到部队学校上学 </p><p class="ql-block"> 五、学校轶事</p><p class="ql-block"> 六、迁往通什</p><p class="ql-block"> 七、第一次钓鱼</p><p class="ql-block"> 八、大难不死</p><p class="ql-block"> 九、我们的茅草房学校 </p><p class="ql-block"> 十、粮食供应紧张时期</p><p class="ql-block"> 十一、炮兵车队与欢迎英模报告团</p><p class="ql-block"> 十二、当走读生</p><p class="ql-block"> 十三、钓到一条长蛇鱼</p><p class="ql-block"> 十四、钓鱼的同伴</p><p class="ql-block"> 十五、狐狸跑到家门口</p><p class="ql-block"> 十六、打鸟的乐趣</p><p class="ql-block"> 十七、学校的大肥猪跑上山</p><p class="ql-block"> 十八、熟悉的军号声</p><p class="ql-block"> 十九、遭遇寒冷的冬季</p><p class="ql-block"> 二十、我们在文化市驻地两年啦</p><p class="ql-block"> 二十一、我们的新学校</p><p class="ql-block"> 二十二、第一次游泳</p><p class="ql-block"> 二十三、台风季节</p><p class="ql-block"> 二十四、营区在建设</p><p class="ql-block"> 二十五、尾声---离开部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部队的日子</p><p class="ql-block"> (在军营里成长)</p><p class="ql-block"> 范家后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一、听着军号长大</p><p class="ql-block"> 我家在部队时,年年都过八一节,后来到了地方,每逢八一时,父亲都会叫我们加菜过八一节,都成了习惯。虽然我家离开部队几十年了,熟悉的军号余音一直还在我们耳畔回荡………</p><p class="ql-block"> 我父母亲都是琼崖纵队的老战士,海南解放时,父亲在琼崖纵队一总队第七团,母亲在第九团。在大军解放海南时,父母亲和他们所在部队都参与和接应了四野十五兵团四十军两批偷渡部队渡海先锋营和渡海加强团。之后,在大军大规模渡海登陆时,父母亲所在部队全部参加了配合作战,直至海南岛解放。</p><p class="ql-block"> 海南解放后,父母亲就结婚了。没几年母亲就生了我们三姐弟,在我半岁时,母亲就复员了。母亲说,她参加琼崖纵队后,还打了三年仗,一共当了七年兵,之后母亲一直在随军,其中也到地方工作了一段时间。父亲是1940年参军,海南解放前,父亲是琼崖纵队一总队第七团政治处主任。解放后,父亲曾在海南军区机关任职,之后去了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高级步兵学校政治系学习了两年半,我们姐弟和母亲做为随军家属也在南京营区里生活了两年多。父亲毕业后,分配回海南军区,在军区机关临时工作了一段时间,后来去了军区下属某独立守备团任团副政委。父亲是军人服从安排,我们也随父亲走南闯北,军营就是我们的家。父亲转业前是海南军区某部后勤部政委、军衔是中校,我们姐弟几个都是听着军号长大的。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二 、部队在南阳</p><p class="ql-block"> 1961年初,父亲从那大153独立守备团调到132师,任师后勤部政委。 那时,132师驻扎在原文昌县南阳一带。不久,我家从那大搬到南阳,住在师后勤部的宿舍区。 开始住在一栋平房里,记得后勤部的勤务员小谭叔叔住在东面第一间,我家住第二、第三间,还有好几户后勤部的军官家属同住这栋平房里。平房的前面是一座山坡,不很高,半山腰有一棵很大的野生荔枝树。我和俩个姐姐一块去摘过荔枝,当时还拿着一个长长的竹杆,在杆上还绑着一个铁钩,有时候我还叫上勤务员小谭叔叔和我们一块去摘荔枝,摘下来的荔枝是酸甜酸甜的,马马虎虎可以吃。</p><p class="ql-block"> 没多久,我家搬到不远的一座独立别墅式样的房子里,内有4间大房,房子的四周都是走廊,估计是仿“苏”设计。因为五十年代时,我们国家和军队全面效仿学习前苏联,军官戴大盖帽,士兵戴船型帽就是那时的产物,部队营房设计也不例外。我家的东面,北面不远都是部队营房。西面有条公路通往南阳镇,公路东面都是山坡,沿山坡截面有一排藏炮洞,类似延安窑洞那样,长长的沿一字排开。打开大门,就可以看见大炮,好象是榴弹炮,附近应是炮团驻地。记得有一次,我和家人乘车外出时,曾看见大炮都拉出来操练和保养。这些都是我们初到南阳驻地的印象,也是我小时候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三、勤务员小谭叔叔</p><p class="ql-block"> 勤务员小谭叔叔是广西人,他家乡都是说粤语,他的主要工作是搞勤务兼警卫,是后勤部的公务员。父亲下去偏远的部队时,他就跟去当警卫。那时宿舍区还没有自来水,我记得当时小谭叔叔每天都给我们家挑水,有时扫地。我也时常到小谭叔叔的宿舍去玩,小谭叔叔有胃病,从食堂打回来的饭菜经常都吃不完。有一次,我在他那里玩,他把打回来的饭菜分一部分给我吃,我吃了觉的很香,觉得食堂做的饭就是比家里做的好吃。</p><p class="ql-block"> 父亲有个爱好就是喜欢打鸟,其实部队里有很多首长都有这样的爱好,他们都经历过战争年代,喜欢玩枪,有机会就打打鸟或打猎。在和平年代里,由其是驻扎在山区或郊外就有这样的便利。碰上休息日的时候,父亲都会早早起床去打鸟,每次都叫上小谭叔叔一起去,小谭叔叔背着手枪当警卫,有时也拿着一只小口径运动步枪,有时我也跟着去捡鸟。 </p><p class="ql-block"> 那时部队生活比较枯燥,但是每个星期都安排放映一、二次电影,每次看电影的时候,小谭叔叔总是叫我们姐弟5人排成一行,跟随他去看电影。我们姐弟5人从大到小走成一行,其他当兵的叔叔说:范政委家的孩子是一个班。我们家6个孩子,大姐9岁,二姐8岁,我7岁,大妹5岁,弟弟3岁,小妹1岁。每次看电影的时候,小妹一般都不去,或者由妈妈抱去。看电影的地方是师部礼堂,有时在露天操场。从家里到看电影的地方大约有1公里左右。最好笑的是,有一次弟弟竟然要穿一条花裙子去看电影,我们几个都笑他,他就是不肯脱下来,后来我们劝了好一会,他才脱下,换了裤子才出门。 那时,弟弟快满三岁了,我印象很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四 、到部队学校上学</p><p class="ql-block"> 1961年秋季开学时,我和俩个姐姐都去上学了,学校是部队自己创办的,学校名称是8913部队子女小学。我上一年级,二姐上二年级,大姐上四年级。学校距离家里约1公里多,我和两个姐姐都住校,周六下午才能回家。那一年,我7岁。</p><p class="ql-block"> 我们部队学校刚开办没多久,起先只有一年级,逐年升级,就逐年招生,我们入学的时候,学校已经有四年级了,其实就四个班。学校的老师都是军官家属,也就是随军家属,管理人员有个别是现役军人。学校的环境一般,都是128师留下的旧房子,我们的教室和宿舍都是砖瓦房,教室的背后100多米是师部灯光球场,是水泥地的,周围还有七、八级水泥看台围成一圈,可以坐很多人。学校宿舍的前面是部队防化连营房,还有许多柚子树。我们下午放学的时候经常去看解放军叔叔训练,当兵的叔叔常常都穿着防化服,戴着防毒面具在操练,当官的叔叔手里拿着秒表在喊着口令,有时在数数, 我们就在旁边看热闹。记得我们私下还去过防化连宿舍走走逛逛,连队宿舍里还贴了许多教程示意图等……</p><p class="ql-block"> 有一天晚上,我们同学都在宿舍外面玩耍,不知哪个同学突然喊了起来,说月亮跟着他走,我们大家听了,都望着月亮走起来,边走边跑,都发现月亮跟着我们走,我们走,月亮走,我们不走,月亮也不走,不知是怎么回事,我们也搞不清楚。那时,我们都是6~7岁的孩子 。 </p><p class="ql-block"> 我们班里有个同学叫王庄,平时都是理个陆军装的发型,其实当兵的都是这样的发型。有一天下午,他父亲来学校探望他,这事我印象特别深。因为他父亲穿着一身便装,也就是地方老百姓的服装,还背着一支步枪,来学校看望王庄。同学们都说:王庄父亲是武装部的,此事印象特别深,后来几十年过去了,一年级同学的名字,我就仅仅记得他一个人,其它的都没印象了。</p><p class="ql-block"> 还记得我们宿舍是一栋很长很长的房子,每一间都是大房间,全班男同学都睡在里面,好像还有别的班同学也睡在里面。每个人的床下都配了一个小板凳,是看电影的时候带去坐的。 </p><p class="ql-block"> 有一天晚上,已经是睡觉时间了,不知哪个淘气的同学把一盆水放到宿舍大门上,结果进门的同学给淋了一身水,大家都觉得好玩,索性都起来玩。同学们大闹宿舍,把备用的洗脸水都洒在地面上,然后把看电影用的小板凳都拿出来,扣在地下当滑冰鞋用,你划来,我划去,有的同学还打起水仗,好不热闹。 后来不知谁喊了一声,老师来了,吓的我们大家都急忙跑上床装睡,有的同学连小板凳都来不及拿就上床了,地上湿湿的都是水,一片狼藉,老师来后,很生气地把我们大骂了一通,我们都不出声。第二天早操时,校长把我们班训了一通。这件事使我印象也很深,事隔半个世纪了,我还觉得记忆犹新。 </p> <p class="ql-block"> 五、学校轶事</p><p class="ql-block"> 师部的灯光球场就在我们教室背后不远,晚饭后,我们同学经常到球场去散步。看看人家打蓝球,偶尔也有人在球场里滑旱冰,就是穿着铁制的溜冰鞋,在球场里学滑旱冰。有一次,有一个同学在球场滑冰时,摔了一跤,把手腕摔骨折了,我们听说后都很吃惊。</p><p class="ql-block"> 我们学校的伙食还不错,记得有一次吃鱼肉,应该是很大的海鱼,开饭时,饭堂的叔叔端来一大盆鱼肉,鱼肉都切成小豆腐块那样,还有些葱花,我印象很深。还有一次是吃黄豆猪肉,我就记得这2次,其它的全忘了,毕竟那时我才7岁。</p><p class="ql-block"> 在第一个学期里,我加入了少先队,带上了红领巾,当时我是班上唯一的少先队员,还当了班长,也许当班长与我有缘,我当班长一直当到小学四年级第二学期,之后就离开部队学校了。</p><p class="ql-block"> 第一学期读完了,我被评为“一等好”学生,我俩个姐姐也评为“一等好”学生,我们姐弟都很高兴,记得在全校大会上,我还上台领奖状呢。 那时侯,学校还把普通红纸印刷成喜报,发给表现好,学习好的同学。以示鼓励。放假不久就过春节了,在这个春节里,我第一次学会了放鞭炮,也是记忆中的第一次放鞭炮,觉得好玩。</p><p class="ql-block"> 1962年春季开学了,我们进入一年级第2学期。不久,有一天晚上,师部礼堂放电影,我们全校师生都去看电影。在放映前,先放幻灯宣传片,不一会银幕上播放表扬我们三姐弟事迹的幻灯片,我听见放映员的声音:师后勤部范政委的三个孩子都被学校评为“一等好”学生,特此表扬。我心里很高兴,同学们都议论纷纷,说我们三姐弟上电影了。</p><p class="ql-block"> 春季开学不到一个月,学校要搬迁了。学校新址座落在师部礼堂前面西侧100米左右,是一座2层楼房,1楼是宿舍和食堂,2楼是教室和学校办公室及图书馆,学校楼房是新盖的。新学校地理位置有点特别,学校的周边一半是黑石板砌的球场看台,约有8~9级台阶,看台是在东面和南面,西面是平缓的坡地,北面200米左右是村庄。估计学校这块场地原先是128师的球场,已使用多年,黑石板砌的看台很陈旧了。 128师迁移后,132师进驻南阳,就新建了灯光球场,还把原128师的球场改建为我们的新学校。</p><p class="ql-block"> 我还记得学校搬家时的情景,我们从旧校舍各自拿上自己的铺盖和用品,平均每人都走了2~3趟才搬完。 印象最深的是,行走东面的黑石板看台有些困难,看台上的8~9级台阶是我们的必经之路,每一级台阶落差较高。对于,我们一年级6~7岁的小学生来说,行走有些困难,我们几乎是半爬半跳才能走到下面平地,当天上午完成搬家,下午就在新楼里上课了。晚上在新教室里自习时,日光灯(灯管)明亮明亮的,我们也是第一次见到日光灯,还有吊扇吹着风,真是很慡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六、迁往通什</p><p class="ql-block"> 1962年时,台湾方面叫嚣要反攻大陆,并且连续派遣几股武装敌特侵入我东南沿海,形势有点紧张。因为备战原因,132师要转移到通什文化市山区。命令下达后,部队陆续开拔了。父亲也去了通什一阵子才回来,我们得知部队、学校全部都要迁往通什文化市。</p><p class="ql-block"> 通什当时是海南行政区黎族、苗族自治州府所在地,文化市距离通什大约有10公里左右,文化市是通什南圣镇的俗称。陆续开进的部队一部份暂住通什,一部份直接进入文化市搭建茅草房,为后续部队做准备。</p><p class="ql-block"> 1962年秋季暑假时,我们后勤部机关、学校、工作人员、家属们都做了搬家准备,陆续都迁到了通什。从此,告别了南阳,告别了我们的新校舍, 南阳的部队营房就移交当地政府和农场接管了………</p><p class="ql-block"> 搬家时的情景已经不记得了,但是我们乘坐军用卡车装着行李,开往通什的途中且记忆犹深。通什镇位于海南岛中部五指山区,从海口方向或是文昌方向进入通什必须经过著名的阿陀岭,阿陀岭是通什镇旁边的一座大山,上山下山全都是Z字型的公路或盘山公路,路况险恶,有无数个急转弯。每逢司机开车上阿陀岭时,都要打起十二分精神,乘车人也会感到紧张,捏了一把汗,由其是开车下山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所以说,去过通什的人都记住了阿陀岭。说也奇怪,一下山就是平地,没多远就到了通什。</p><p class="ql-block"> 部队迁到通什后,师部各机关都暂时驻扎在通什镇上,师后勤部机关办公室在我们家背后不远,还有停车场,后勤卫生营(医院)在西面的公路不远。后勤部给我们家分配了三间房,我家西面隔壁是后勤部高副部长家。高副部长喜欢喝酒,有几次,高副部长喝酒后,满脸通红的走出来,有人说,喝醉酒要打人的,可是我不怕,我还上前和他说话、逗着玩呢,高副部长笑嘻嘻的,只是满脸通红通红的。后勤部的会议室和我们宿舍同一栋房,会议室很少使用,晚间,我们一大帮小孩经常在会议室玩耍打牌,因为是暑假期间,是最轻松的时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七、第一次钓鱼 </p><p class="ql-block"> 通什镇内有一条河叫南圣河,当时河水比较清澈,河上有一条大坝。我们家刚搬到通什的当天晚上,父亲就带着我们全家人到河边去洗澡。此后,我们经常到南圣河去洗澡玩水,大多都是白天去的,有时是傍晚去。</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我发现家里买的大红鱼嘴上有一个大鱼钩,我就把鱼钩摘了下来,并盟发要去钓鱼的念头。我以前从未钓过鱼,也不知道怎么钓鱼?我就找了一条小竹杆,又从妈妈缝衣服的白线中扯了一段下来,一头绑在竹杆上,一头绑住鱼钩,这样我以为就可以钓鱼了。</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中午,我和俩个姐姐一块去河边洗澡,顺便去钓鱼。到了河边,我看见有几条小鱼在岸边游,我就急忙把鱼钩甩了下去,吓得小鱼急忙沿着河边往前游,我也急忙跟着小鱼跑,快要追上小鱼时,我又赶紧把鱼钩甩了下去,吓的小鱼游进深处,我就没有办法了。这是我平生第一次去钓鱼,若干年后,我才懂得如何去钓鱼。 原来钓鱼需要胶质鱼线、鱼钩、浮标、铅坠子,还要有鱼食。我当时所用的鱼钩比河里的小鱼还要大,也不懂用鱼食,现在想起来都觉得好笑。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我在8913部队子女小学一年级时获得的奖状,奖状落款日期是1962年1月19日,也是平生第一个奖状,奖状幸运的保存了半个多世纪。 注:刚获悉,据相关规定,图片已被系统隐藏。原因,估计是图片内的奖状有部队学校公章。</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我在6925部队子女小学二年级时获得的奖状,也幸运的保存了半个多世纪。 注:刚获悉,据相关规定,奖状图片已被系统隐藏。原因,估计是图片内的奖状有部队学校公章。</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珍贵的通什老照片,图片摘至网络,估计摄于六十年代初。</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为半个世纪前的通什(现五指山市),摘至网络,应摄于六十年代初。</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八 、大难不死</p><p class="ql-block"> 六十年代之前,通什镇只有一座电影院,开始是一座露天的电影场,挂银幕的台上是砖混结构的建筑物,应是五十年代建立的。我们从通什的电影场老照片可以看到,之前是没有屋顶的。后来,在露天座位场至放映室这边加盖了竹屋顶,估计应是1961年下半年至1962初建好的竹屋顶,从前排座位至放映室这边的房顶和围墙全都是用竹子搭建的。我们和部队迁到通什的时间大约是1962年7月至8月之间,那时通什电影院就经常放电影了。</p><p class="ql-block"> 有一天晚上,我和俩个姐姐还有几个当兵的叔叔一块去看电影,是放映一部战斗片,在影片放到一半时,银幕台上的屋顶突然倒塌,紧接着前排顶上的竹屋顶也开始塌下来,顺序从前排往后排塌下,只见到竹屋顶一排排掉了下来。场内观众大乱,大家都急忙往外跑,有少数人从门口跑了出去,多数人都是从断裂的围墙缝冲了出去。那时好像谁也顾不得谁了,都是飞快的往外挤,挤着挤着,我看见附近的竹子围墙被推开了一个口,我就跟着人家钻了出来。谁知刚出围墙没多远,“砰”一声,我的头被一条倾斜倒下来的竹子打了一下,此时,我也顾不着是否疼痛连跑出了一段距离后,才回头一看,电影院基本上倒塌完了。我找了一会才见着那几个当兵的叔叔和我俩个姐姐,然后我们就回家了。那时我还小,还不觉得害怕,事隔多年后,我长大了,回想起当年的情景才有些后怕。幸好我当年跑得快,幸好当年我们都坐在后排,否则就难说了,真是大难不死,必有后福。</p><p class="ql-block"> 第2天下午,我还专程去了已经倒塌的电影院现场察看一番,看见有人在寻找东西,那一年,我刚滿8岁。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九、我们的茅草房学校</p><p class="ql-block"> 到了通什文化市后,部队原番号8913改为番号6925,下属各团番号也都改变了。 秋季开学前,我们都住在通什。 部队为了我们学校能按时开学,在师后勤部驻地东面先给我们学校搭建了7栋长长的茅草房,做为我们的教室和宿舍,也就是我们的茅草房临时学校。 </p><p class="ql-block"> 开学了,我们从通什乘坐部队卡车来到文化市,来到我们的新学校。下车一看,一切都很新鲜, 教室和学校办公室都在驻地公路下边的一块平地上,三栋茅草房排成一个凹字形,学校办公室后面几十米处是食堂,食堂是一栋长长的茅草房。校舍在公路上边的山坡上,是3栋长长的茅草房,每一栋都有3到4间大房,还记得一栋一栋的排在山坡上。校舍的西边也盖了几栋草房,当师部幼儿园。我们教室附近的东面和南面是一条小河,水不深,在东面的小河有一座简易行人桥,过了桥,上一段小坡不远就是南圣镇,大家都习惯叫文化市。文化市的背后有一条河,叫南圣河,与通什的南圣河是相通的。文化市是一个小镇,都是一些旧式样的瓦房,房子不多,也没有多少人,假如我们部队和学校不迁来,文化市就不热闹了,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镇小村庄。当地人大多数都是少数民族,是黎族。 我们是在茅草房的学校里开始上二年级的,那时我们学校开始有五年级了,也就是我大姐那个班级。我们学校名称也改为6925部队子女小学,校长是现役军人,老师都是军官家属,后来也有一些老师是师范学校毕业分配来的,有些自治州府领导的孩子也到我们学校来上学了,我是后来才知道的。 </p><p class="ql-block"> 我们茅草房宿舍里面是否有洗澡房?我已经没有印象了,只是记得有一次,宿舍的管房阿姨和老师带领我们一、二年级的学生集体去小河边洗澡,男男女女好多人一块去的。到了小河边,我们男同学全部脱光光,光着屁股就下河了 ,小河的水不深,最深处只到膝盖。那时候,我们也不懂什么叫做着害羞 ,我已经8岁了,集体下河洗澡,我印象中就记得那一次。后来,我曾听过部队小学的校友说过:那个时候,每个星期2次集体下河洗澡。</p><p class="ql-block"> 开学没多久,就碰上了台风季节。山洪爆发,河水急涨,平时的小河沟变大了数十倍、百倍…… 河水漫上来,把我们3栋教室和周围都淹了,教室进水深度约有30~40厘米,我们也仃课了一整天。 我们很多同学都在驻地公路上观望大洪水的情景,通往镇上的行车道,平日玩耍的草地都看不见了,小河南面的农田也淹了,简直就是一片汪洋大海。</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河水退了许多,行车道可以看见了,草地还有一大半泡在水里。下课的时候,同学们都出去玩水,我也在路边的草地上抓了一条一指大的小鱼,上课铃响时,我跑回教室,把小鱼放在抽屉里,等到再下课时,小鱼已经不动了,我只好把小鱼给丢了。</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学校实行逢星期天吃二顿饭,不开早餐,上午10点吃中餐。到了星期天,大家都睡懒觉,有些早起的同学跑去外面玩,有的去河边钓鱼。</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有个名叫于洪飞的高年级同学到河边钓了一只水鱼,俗称“王八”,约有2~3斤重,他把水鱼拿回宿舍时,把我们大家都吵醒了,同学们都纷纷爬起来看稀奇,因为大家都没有见过水鱼,后来不知水鱼怎么处理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十、粮食供应紧张时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62年至1963年时, 我们国家处在粮食供应的困难时期,那时地方供给有些问题,部队的情况还好,部队的供给比较有保障。记得校长在全校大会说过,因全国粮食紧张,所以,在以后的一段时间内,我们吃的米饭里面要掺和一些地瓜(番薯),之后学校食堂做饭的时候,都会掺上一些地瓜块一起煮。印象中,我们也才吃了一段时间。有一回,学校杀猪,炒的菜里放了很多肥肉,我二姐把肥肉都挑给我吃,吃到最后,我也腻了,再吃就要反胃呕吐了。还是一回,校长告诉大家,晚饭吃酸菜猪肉包子,每人2个。那次包子的味道还不错,我印象很深,其实吃酸菜猪肉包子的事情我就记得那一次。</p><p class="ql-block"> 有一天晚饭后,我正在教室附近散步,遇到一个同学,同学悄悄地告诉我,学校有一个老师调动,校长和老师们正在会餐,他们杀猪宰羊欢送某某老师调动。我是第一次听到杀猪宰羊这个词,应是说法,我印象很深。同学们都愤愤不平,都议论纷纷,到处传说此事。毕竟那时我们的伙食比较一般,听说老师们杀猪宰羊,大吃大喝,我们心里都不爽。后来,几十年过去了,应是半个世纪过去了,我找到了当年的部队子弟,还加入了部队子弟小学微信群,没多久竟然看到了某同学发了一张当年学校老师大合影照片,照片的标题是欢送某某协理员合影留念,落款时间是1963年。看了照片后,我立刻想起了当年第一次听到杀猪宰羊这个词、这个说法,原来是学校的协理员调动,学校全体老师会餐欢送,还合影留念。至于有没有杀猪宰羊就不知道了,加菜会餐欢送是肯定的,也是必须的,毕竟是同事一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十一、炮兵车队与欢迎英模报告团</p><p class="ql-block"> 有一天晚上,我们下了自习课,应该是晚上八点半到九点之间,忽然我们听到很大的汽车声音,原来是我们驻地公路上来了炮兵车队,每辆军车都拉着一门大炮,军车上都是解放军叔叔。我们赶紧上到公路边去看热闹,所有军车都亮着大灯,车上还有很多解放军叔叔,每辆车的后面都拉着一门大炮,应该是榴弹炮或者是加农榴弹炮,车辆队伍很长很长,一眼望去都是车队灯光。那时,我们还小,也不知道部队是有什么军事行动,我们只顾看热闹,也不记得我们看了多久热闹才回宿舍,现在也忘记了。</p><p class="ql-block"> 长大之后,我才得知,通什镇(五指山市)与南圣镇之间有个地方叫福安,那里是炮团驻地。当年那么多汽车和大炮都拉出来,应该是夜晚训练吧。</p><p class="ql-block"> 大约过了半年左右,有个英模报告团要来我们部队驻地作报告,师部要求我们学校挑选七八名学生给报告团的英模献花,我也被学校选上了。</p><p class="ql-block"> 英模报告团到达那天是下午三点多了,我们献花的学生和师首长都在学校旁边的路中间等候,参加欢迎的部队都站在路两边。英模报告团的车辆远远就停车了,然后下来了八~九个人,他们开始向我们这个方向走来时,师首长一声献花,我们七八个学生都跑了起来,我跑慢了,我到达时,前面报告团的叔叔们都有鲜花了。我一看到师政治部主任符致洛叔叔还没有花束,我就把花束送给他,符叔叔示意我把花送个另外一个叔叔,我就照办献花了,还敬了少先队礼就返回了。再后面的事情,全忘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十二、当走读生</p><p class="ql-block"> 我在茅草房的学校里读完二年级时,师后勤部的营房和家属宿舍也盖好了,只有食堂是瓦房,其它的都是草房,我家搬过来了,后勤部的家属们也搬过来。</p><p class="ql-block"> 师后勤部的营房和家属宿舍也是盖在山坡上,排成三排,之间用简易公路来隔开,简易公路可以通行汽车。后勤部首长宿舍是每家一栋草房,里面隔成2间大房,旁边紧挨着配套1小间草房当厨房。我家前面是高甲午同学家,他家前面是刘晓玲同学家,他们父辈都是后勤部的主要领导。刘晓玲家前面不远是驻地主要交通道路。我家西面不远是超英、超美家,超英父亲是后勤部副政委。从我家到学校约有伍、陆百米远,此后,我和后勤部的许多孩子们就开始当走读生了。每天到学校上学,放学就回家,没有住校时的束缚,感到自由自在,不亦乐乎。</p><p class="ql-block"> 从三年级开始,我就是快乐的走读生,每天下午放学后,我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帮妈妈浇菜,浇完菜后才开始写作业。我家有2块菜地,一块在小河边,一块在师部警卫连宿舍的斜坡下面,高甲午同学家的菜地紧挨着我们家的菜地,因为那里有一条小水沟。我和高甲午同学经常相约一块去浇菜,我俩经常互相帮助,有时我先浇完菜,我就帮他浇菜,有时他先浇完菜,他就过来帮我浇菜,久而久之,大人们就说我俩是互助组。</p><p class="ql-block"> 我家还有一块菜地在小河边的坡上。有一次,我去浇菜的时候,发现一条黑花花的蛇在我家菜地中,那条蛇卷得圆圆的,咋一看,真像一堆牛粪,吓了我一大跳,我就赶紧跑开了。</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次,我去小河边钓鱼时,也看见了一条大蛇,蛇肚子是红色的,那条蛇慢慢地钻到河边的陡坡草丛里了。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十三、钓到一条长蛇鱼</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文化市是山区,河沟里鱼多,山上野兽多,鸟也多,蛇也多,山蚂蝗也多。我比较喜欢钓鱼,一有空,拿起鱼杆就往河边跑,有时中午也不睡觉,到河边去钓鱼,一直钓到快上学的时候,才跑回家去拿书包。</p><p class="ql-block"> 有天中午,我又去河边钓鱼。我沿着河边走到靠近师部的位置时,才开始下钩,好一会都没有什么动静,我就干脆走到河中间去钓鱼。河水不深,还不到膝盖,水流有点急。我把浮标调的很浅,鱼钩甩出去以后,很快就冲到下游,甩了几次,浮标猛一下沉,我迅速起杆,钓起一条长蛇鱼。由于我是站在水中,面向河下游把钓起的长蛇鱼甩到河上游的水里,不知怎么回事,长蛇鱼脱钩跑掉了,我很懊恼,因为长蛇鱼我还没有钓过,是什么模样的,我都沒看清楚。后来随父亲转业到了石碌铁矿,才有机会见着长蛇鱼,石碌的人都叫它棘锥鱼。这种鱼形状长长的,嘴巴尖尖的,背上长着一排刺,身上黑花花的,样子有点吓人,真像一条蛇一样。 </p><p class="ql-block"> 有一天,我钓鱼回来后,在家后面玩耍,突然看见一条大蛇从左边山坡上滑下来 ,山坡的下面都是草地, 只见那条蛇飞快的扭动身体,象射箭般的速度往下面飞奔下来,吓得我赶紧跑回家, 从未见过这么厉害的蛇,速度快的象射箭一样, 真是吓人。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十四、钓鱼的同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钓鱼的时候,我经常见到一个高年级同学叫王丁丁,他家住在师部,他父亲是师部的首长,好象是副师长这一类职务。因钓鱼时,经常碰面,彼此就熟悉了。后来我才知道他是我大姐同班同学,比我高3届。</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在小河边钓鱼时,王丁丁还送了一副鱼钩给我,我很高兴,也很感谢他。那时候我9岁左右,还小,还不知道去那里买鱼钩、鱼线。我还把之前钓到长蛇鱼的事情告诉了王丁丁,他听了很惊讶。王丁丁还有一个妹妹,眼睛大大的,长的挺可爱。我和他妹妹说过1~2次话,他妹妹的模样我还记得,好像和我二姐同班或高一个年级。</p><p class="ql-block"> 住校的高年级男同学当中,有几个也比较喜欢钓鱼,在放学的时候, 他们也会去小河边钓鱼。尤其是星期天的时候,钓鱼也是一种乐趣,高年级同学也会相约去钓鱼 ,我也时常见到他们。</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是期末放假的那一天,许多住校的同学都在纷纷整理东西准备回家。有一个高年级的同学把他的钓鱼杆(竹杆)送给了我,我就把鱼杆藏在我们教室的门后。过了一阵子,我回到教室,发现鱼杆被人拿走了,我很生气,也不知是谁拿走的。这件事我一直都记得,是谁送给我钓鱼杆的,我确没印象了。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十五、狐狸跑到家门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家后面就是山,后勤部的房子都是盖在山坡上,一排排的草房,之间用公路来隔开。我家在最靠近山上的那一排草房,晚上经常听见狐狸叫。有一天晚上,我正在家里写作业,一只狐狸无声无息的跑到我家门口,碰巧给我看见了,我没有惊动它,过了几秒钟,狐狸就走开了。</p><p class="ql-block"> 有一天下午,一只狐狸跑到对面师部警卫连那边,被当兵的叔叔看到了,许多叔叔都跑出来抓狐狸,结果追来追去,没有抓着。</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次,一只狐狸跑到我们后勤部的厨房,被叔叔们抓到了,送来我家,让我们吃了一顿野味。有天晚上,大约是夜里11点~12点时,有2只狐狸在我家后面打架,声音很响,我父亲耐不住了,拿起小口径运动步枪和手电筒就出去了。不一会,父亲就回来了,提着一只打死的狐狸。当时我还没有睡着,就赶紧起来看狐狸,父亲说,他走到房后面用手电筒一照,打架的狐狸就跑了一只,还剩一只狐狸傻傻地望着手电筒,狐狸眼睛的亮光是绿色的,父亲一枪就把狐狸打死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十六、打鸟的乐趣</p><p class="ql-block"> 我父亲小时候就喜欢打鸟,当年在山里打游击的时候,也不忘打鸟,那时也不敢随便乱开枪,以免暴露部队的行踪。解放后,五十年代时,我们国家试制,生产了小口径运动步枪,此后,部队机关一般都配置有小口径运动步枪,供干部、战士练习使用。之前在153独立守备团的时候,我就看见父亲和其他军官叔叔们一块在练习打小口径运动步枪。部队在南阳的时候,父亲和小谭叔叔也时常拿小口径运动步枪去打鸟。到了通什后,父亲看见商店里有小口径运动步枪出售,就索兴买了一支,当时的价格是60多元一支。从此,父亲打鸟的兴趣就更加高了。在文化市驻地的时候,只要工作不忙,逢星期天休息,就去打鸟,当然,每次打鸟都要喊上小谭叔叔和我。父亲的枪法好,只要枪响,必有鸟落,基本上是十有八、九中。每次去打鸟,都有收获,那个时候,打鸟是一大乐趣,尤其是枪响鸟落的时候。那时候还没有什么环保意识,也没听说过国家级保护动物宣传,碰见什么,就打什么。</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我们3人刚爬上一座山顶时,看见一只坡鹿已经跑到对面山上了,我听见小谭叔叔说,用军用步枪可以打到它。还有一次,我们走在山区的一条公路上,突然看见一群狐狸横过马路,大约有6~7只,有大有小,大概是一窝子的。还有一次,打了几只绿色的斑鸠,毛很漂亮,真是有点可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十七、学校的大肥猪跑上山</p><p class="ql-block"> 有一天,我们学校的一头大肥猪跑到山里去了,找也找不回,差不多成了野猪了。校长告诉我,看见大肥猪跑出来的时候,叫我父亲用枪打死它。那时应是1963年至1964年秋季之前,因为1964年秋季后,学校就搬家了,搬到文化市的山坡上了,我记得很清楚。</p><p class="ql-block"> 不久,一天晚饭后,我发现大肥猪哼哼哈哈从山上走下来,就赶紧回家告诉父亲。父亲听了以后,立刻去拿小口径运动步枪,我随父亲一块走了出去……只见父亲端枪瞄了一下,一枪打在大肥猪的头上,大肥猪倒了,但还没死,在那里嚎嚎乱叫。我就赶紧跑到学校,告诉校长,校长连忙吩咐事务长带了几个人来抬猪。校长也跟着来了,校长瘦瘦的,是现役军人,记得他的军衔好像是上尉。那头大肥猪还在啍哼叫,事务长等人把猪抬走了,一路上,那头大肥猪一直在哼哼叫………第2天,学校食堂又加菜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十八、熟悉的军号声</p><p class="ql-block"> 我们在文化市驻地的前2年里,都是部队自己发电,隔了很远很远都可以听到柴油发电机的声音。早上6点钟,师部广播员准时播放起床号,师部周边的连队都准时起床出操,我们常见到队伍在驻地公路上出操训练或慢跑。晚上9点钟准时播放熄灯号,瞬间、营区就仃电了,整个营区一片漆黑,我们的草房宿舍也不例外。有好几回,熄灯号响时,我的作业还没有做完,父亲打着手电筒给我照亮,我就抓紧时间做完作业才睡觉。</p><p class="ql-block"> 营区的起床号和熄灯号一直伴随着我们离开部队为止。后来我们随父亲到了地方后不久,碰上“文革运动”年代,没多久,部队很快就介入地方“军管”。在后来,在那个特别的年代里,父亲所在单位的下属车间工段也改为营连编制,车间主任改为营长,工段长改为连长。学校的年级是连编制,各个班级改为排编制,小组改为班编制。后来单位广播站用军号声代替了之前的打钟声音,每天都按时播放,权当上班号和下班号,我们又听到了熟悉的军号声。</p><p class="ql-block"> 在七十年代中期时,父亲单位从某地方招收了一批知青当工人,其中还招了几个部队子弟,这些部队子弟到了单位后,听见了熟悉的军号声,给家里写信说:这里是半军事化管理,每天都可以听到军号声。时逢我在上大学期间,放假归来时,认识了他们几个,一听说,是半军事化管理,听着军号去上班,我就笑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十九、遭遇寒冷的冬季</p><p class="ql-block"> 地处热带的海南岛五指山区,冬暖夏凉,现在的人们都说:通什(五指山市)冬暖夏凉,是休闲养生的好去处。可是我们在六十年代里竟然遭遇寒冷的气候,应是1963年冬季至1964年初时,南圣文化市驻地的气候特别寒冷。有一天,早上起来特别冷,出门一看,我们家的茅草房顶上有大片大片的白色霜冻,周边几家的茅草房顶上也都是有大片大片的白色霜冻,是下霜了,难怪这么冷。</p><p class="ql-block"> 我也是第一次看到下霜的情景,我家后面的山坡草丛里和附近的的草地上也有白色霜冻。后勤部的小谭叔叔也出来了,看见我后,告知我,他宿舍盘子里的水结冰了。我就赶紧去了他的宿舍看一看,原来是小谭叔叔之前把一个小盘子装了水放在桌面上,桌子是靠近窗户那个位置,谁知一夜寒冷,盘子里面的水竟然结了一层冰,我还模了一下凉凉的。当时我想,小河沟里的水可能也结冰了,我就赶紧往小河沟的方向跑过去了,还未到达,已经听见河沟的流水声音了,到了河边一看,没有发现结冰,我就去上学了。到达学校时,看见好多个学生都在饭堂前面的空地上围着一个大木盆看热闹,那个大木盆里面的水是给学生们洗碗用的,谁知经过一夜寒冷,大木盆的水面上都结了好多冰块,都是薄薄的。</p><p class="ql-block"> 在那几天里,每天早上起来都会发现有一些霜冻,其实也才持续了几天,后来就没有了,那一段时间里,但是天气还是比较寒冷的。记得我们都把父亲的棉衣、棉帽都拿出来都用了。父亲的棉帽,毛茸茸的,就像雷锋叔叔穿戴过的那一种棉帽,后来的人们,都习惯把那种棉帽称为雷锋帽,毛茸茸的,戴起来很暖和。其实,海南岛的冬天是这样的,冷一阵热一阵,交替了几次冬季就过去了。也有特殊的时候,连续阴冷1个多月,然后才天气才转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十、我们在文化市驻地两年啦</p><p class="ql-block"> 一转眼,我们在文化市驻地2年啦,在茅草房的学校里上了2年学,我们也准备升4年级了。部队在文化市的山坡上给我们学校盖了新楼房,那是我们的新学校,教学楼是二层楼房,也是部队驻地里唯一的二层楼,新校舍即将完工,迁居定在秋季暑假。 那时,我们家也已经搬到师后勤部宿舍区一段时间了,虽然住在茅草房里,但是我们也很开心。那时,师部大礼堂、幼儿园、医院、机关办公室等都陆续建好了,师部首长和警卫连已经住进瓦房了。每天早上,我们都可以看到解放军叔叔在出早操,有时也有队列操练……… 我们北面不远也是部队驻地,每逢看电影时,部队排着长长队列走过来,很整齐。印象中,有很多回,部队都是全副武装,每人都携带武器,排着整齐的队伍来看电影。那个时候,形势有些紧张,还知道台湾空降了几批特务到海南五指山区、吊罗山等地,后来都被部队和民兵抓住了。 那时,后勤部也把后勤军官家属们组成了民兵排,母亲担任民兵排长,每个星期都训练一次,训练时间半天。还搞了一次实弹射击,母亲打了优秀,很高兴,毕竟是老兵,是参加琼崖游击队出身的。还记得有一次是星期天时,师部拉响防空警报,我和后勤部的叔叔们都躲到草房后面的山坡小树林里,警报解除后,才敢走出来,原来是防空演习。</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在露天操场上放电影前,部队干部用话筒(麦克风)在现场解说了信号弹和照明弹,还让部队信号兵用信号枪发射了红色信号弹、绿色信号弹、白色信号弹(照明弹)各一枚,那枚照明弹刺亮刺亮的,在空中发出耀眼的光亮,最后降落在附近的农田地里熄灭了。这3枚信号弹让我们大家都开了眼界。</p><p class="ql-block"> 那时,后勤部和学校都发了通知,要求我们大家抓紧时间挖防空洞。学校也组织学生们在宿舍后面的山坡上挖了许多防空洞,我们也在家后面山坡上挖了自家的防空洞,可以躲藏2~3人。</p><p class="ql-block"> 还记得,有一次下课时,班里有2个同学跑上山挖防空洞,一直挖到上课铃响时,才跑回来。满头大汗,一身脏兮兮的,老师批评了他们,说积极参加挖防空洞的精神是好的,但不能影响上课学习。其中有个同学的轮廓我还大致记得,他的特征是:头型有点长,就是头后部较圆,不象我们本地人头型都偏扁些,他应是原四野43军或44军的军人后代,但是名字,我确记不得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二十一、我们的新学校</p><p class="ql-block"> 1964年秋季,我们的新学校盖好了,学校搬家了。新教学楼座落在文化市旁边的山坡上。教学楼是二层楼房,前面是操场,操场对面是平房,是教师办公室。教学楼背后的山坡上都是部队营房,学校的宿舍在山下的右边,食堂在山下的左边。</p><p class="ql-block"> 在开学动员大会上,校长对我们大家说:现在,我们教学楼的山头周围已经种上了许多果树,将来,果树长大了,这里变成花果山,同学们下课以后,就可以去摘水果吃了。同学们听了都很高兴,憧憬着将来摘水果时的乐趣,当时我也很兴奋,也高兴了好一会。</p><p class="ql-block"> 我们教室在二楼东面楼梯口右边第一间,从此,我们每天都要上下楼梯了。记得有一次,学校组织我们到南圣镇上与当地的学校联欢,还在镇上的空地上用粉笔画了好多空格,是做游戏的,好象是跳方格比赛。后来没多久就是国庆节了,学校特地在食堂里面举办了大型游园活动。有钓鱼游戏,有猜迷语,有打气球游戏,有蒙着眼睛走6~7步打铜锣游戏等等,学校也是第一次举办这样的大型游园活动,那天真的很开心!那天我还赢了好几个糖果。开心!</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十二、第一次游泳</p><p class="ql-block"> 我们驻地的小河沟水面不是很宽,大多都是3~4米宽,有的地方略宽一点,有的地方略窄一些。水也不是很深,通常都是水深到小腿一半或到膝盖左右。有很多次,我们过河的时候卷起裤腿就可以淌过去了。大约是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我就萌发了要学习游泳的想法。</p><p class="ql-block"> 有一天,我在小河沟钓鱼,我家菜地就在河沟边的小坡上。钓了一会,没钓着鱼,我就脱了衣服下河去玩水,玩着玩着,就往河沟的下游走了一段,因为那一段水面较窄,水流有点急,还有一个转弯,那一段水深大约有五、六十公分左右。我利用水流的冲力,往前一窜,狗爬式的游了俩叁步就站了起来,又重新走回上游这边,反复了好几次。后来差不多可以游了一米多两米之间,我很开心,这也是我第一次自学游泳的经历。</p><p class="ql-block"> 后来,在那段时间的星期天下午时,父亲曾几次带着我们全家人到驻地文化市后面的南圣河里玩水学游泳。那一段的南圣河水面较宽,水流缓慢,初学游泳好像很难浮得起来,记的父亲教俩位姐姐学游泳,好象都没有学会。回家的路上,父亲在部队军人服务社的冰室里给我们买冰棒吃,每人一根,边走边吃,那时候,吃冰棒的感觉是我们童年中最幸福的感觉,好象也是最开心的事情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十三、台风季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五指山区真怪,每逢台风季节,就有山洪瀑发。有一次,碰上台风季节,下着大雨,我们几个同学相约着去上学。走过小桥时,我们就发现桥下的河水已经很急了,河面也上升了好多。到了中午放学时,我们回到河边才发现小桥已经淹没了,只见汹涌的河水往下游流去。我们大家只好走大路,从学校背后往师部那边绕了一个大弯才能回到家。比平时回家的路程远了2~3倍,而且我们还是第一次走那条大路。</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次,台风刮得很大,雨也下得很大。夜晚8、9点时,为了安全起见,我们全家人都转移到师部郭壮强参谋长家里去过夜。当时,师部首长的家已经是砖瓦房了,后勤部其它的家属也有部分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去过夜,有些不想转移的,就钻到自家的大床底下过夜,这样也安全些。到了第二天,风雨小了,我们才敢回家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二十四、营区在建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部队进驻文化市后,先盖了草房应急住。后来陆续盖了许多砖瓦房,如医院、学校、幼儿园、兵营等。1964年夏季,师部的大礼堂建成了。我们还在里面看了部队和地方剧团的演出,望着新建漂亮的大礼堂,同学们议论纷纷,因为当时备战形势较紧张,美帝国主义不断对越南进行战争升级,台湾反动派也在蠢蠢欲动,万一敌机来了,把礼堂给炸了,真太可惜了。我们同学当时的想法是很幼稚的,不能因为形势有些紧张,就停止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部队营房一直在建设,师部幼儿园也搬到礼堂那一边了。</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星期六下午放学早,母亲叫我去幼儿园接弟弟回家,弟弟在幼儿园大班,是全托的,逢星期六才能回家。我提着自个做的铁丝轱辘去,边走边推,边走边玩到了幼儿园,顺利的把弟弟接了回来。印象中,我就接过弟弟一次。</p><p class="ql-block"> 1964年秋季开学时,大姐和二姐去了海南军区南岛中学读书,二姐在南岛中学小学部上学。师后勤部也开始建造营房了,家属房也同时施工。我们家附近盖了几栋家属房,有一栋是分给我们家的,外形很漂亮,里面有三间大房,其中有一间睡房带有壁柜,房子在施工时,我就常常去参观。谁知,房子快要完工时,父亲接到转业通知,要转业到海南石碌铁矿,新房子我们还没有住上就要离开部队了,真是有点可惜。不过这样的事情,我们家也算碰到2次了。上一次是在那大153独立守备团的时候,原先一直住着旧房子,等新房子盖好了,搬进去住没多久,就接到调动命令,结果又要搬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十五、尾声---离开部队</p><p class="ql-block"> 父亲要转业了,我们就要到地方了,同学们和老师也听说了,纷纷向我们打听消息。体育老师在上课的空闲时告诉我,他家也在石碌,住在昌江县那边。有个同学叫占尊文,还送了一张他俩兄弟的合影给我留念。当时我们班的班主任是张平老师,同学我还能记得的名字才有几个:王庄、张士军、郭秋妹、李环、高甲午、占尊文,其他的同学和老师我就记不得了。那时候我才11岁,正在读小学四年级第二学期。当时开学还不到1个月,我们就要到海南石碌铁矿了。临走前,父亲特地穿上第一次授衔时发的天蓝色礼服,到照相馆照了一张标准军官礼服像。父亲的礼服就象我国十大元帅穿着的那种式样的礼服,在部队期间,父亲还未正式穿过礼服,这种礼服是重大节日或重大阅兵时,才能穿着的。父亲还到木材加工厂订作了一个木箱,勤务员小谭叔叔也送了一把小刀给我留念。我们家做了搬家准备,就几样简单的家具和行李,部队也安排了一辆军用十轮大卡车。离开部队那天是1965年3月5日,是我永远难忘的日子。那天一大早,后勤部的2位勤务员小谭叔叔、小罗叔叔都来帮我们装车,后勤部的一些首长也来送行。父亲穿着已摘下军衔的军装,坐在军车的驾驶员旁边,我和母亲、弟弟、二个妹妹坐在车厢的行李上,一家人晃晃荡荡坐了一天车,永远地离开了部队。</p><p class="ql-block"> 从此,文化市就成了我们家人怀念部队的地方。再见文化市,再见南圣河。 </p><p class="ql-block"> 父亲从部队转业了,我们全家都跟随父亲到了地方。从此,告别了部队,告别了军营,小时候在部队营区生活的日子永远成为了我们抹不掉的记忆。 从此,文昌南阳 、 通什文化市等部队营区住过的地方,都成为了我们一家人永远的怀念和回忆。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2年11月6日 修改于海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后 记</p><p class="ql-block"> 这是我童年的回忆录,初稿写于1998年。在2010年的时候,在参加纪念海南岛解放60周年活动的时候,我曾经把童年的回忆录《在部队的日子》发表在南海网阳光岛论坛上,获得一些反响。那时,我的回忆录粗糙简短,篇幅内容都很少,不及现在的一半,有些部队子弟看到了,给我发来互动信息,我很高兴。后来在观摩海南军区成立60周年活动演习时,我也打听到了部队小学同学的一点点消息。再后来,在2016年时,我在南海网阳光岛论坛上看到一个图片帖子,海口一大群四野子弟在金牛岭烈士陵园举办了八一纪念活动。我在图片里看到了一个认识不久的业余摄影师,当时我心想,当年我们部队子弟小学同学大多数都是四野军人后代,也许我们部队小学同学就在这个群体里面。我尝试着给这个位业余摄影师打了一个电话,询问我熟记的一个同学名字,结果真惊喜。没想到我需要找的同学就在这个群体里面,我真是喜出望外。当天我就给部队同学打了电话,后来不久我们见面了,其实那位同学不记得我了,对我没有印象了,到后来才回想起来,毕竟是分开了半个世纪。</p><p class="ql-block"> 从此,我陆续知道了多个同学的信息,并加入了部队子弟小学校友微信群。不久,我把童年的回忆录(在部队的日子)发到部队子弟小学微信群里,很快获得多名校友学姐学弟学妹的互动回应,竟然还有低我一届的张倩学妹回应说:通什电影院倒塌的那天晚上,她和她父亲也在电影院看电影,她也是通什电影院倒塌事件的见证者,真巧。几年后,张倩学妹、晓玲同学、跃华同学一块回到海南岛,回到故地走一走,看一看,我们还见了面,一块吃了饭,真开心。2017年是我们这届部队子弟小学毕业50周年,我积极参与了筹备纪念活动,有好几个同学都还记得我是班长。通过参加纪念我们部队子弟小学一九六七届毕业50周年活动,得知了我们班的同学大部分都参军了,虽然我们大家都已退休,也分别住在祖国的辽宁、河北、河南,山西,湖南,广州,深圳,珠海,海南等地,虽然也分别了半个世纪,但是同学们的情谊还在。毕竟我们曾经在军营里一块长大,并且我们都是开国军人的后代,我们小学毕业50周年纪念活动也筹办顺利。远在东北的同学,湖南的,山西的,广东等地的同学都按时抵达海口参加活动。我们有11个同学参与了回部队学校和部队驻地旧址观光活动,还有10多个同学未能抽出时间参加我们的观光出行活动。我们一块出行的同学先后去了文昌南阳驻地旧址和通什文化市驻地旧址,我们还在原132师司令部大楼旧址前面留了影,活动顺利结束,皆大欢喜,同学们也相互留下联系方式,依依惜别。</p><p class="ql-block"> 经收集整理得知: 士军同学是上校军衔转业,晓玲同学上校军衔转业,少琴同学中校军衔转业,燕玲同学少校军衔转业,龙文同学营级转业,连光同学营级转业、忠德同学副营级转业,海春、海生同学、小明同学、丽莎同学、秋妹同学、李环同学、丽丽同学、跃华同学、文广同学、继红同学、吴雄同学、小平同学等都在部队当兵数年或多年。小华同学、华光同学、俊华同学曾经是光荣的人民警察。王庄同学曾经是三亚郊区检察院检察长,可惜英年早逝。还有一些同学未曾联系上……这些都是遗憾,在未来的日子里,真心希望各位同学珍重、保重、常联系,祝开心快乐每一天!</p><p class="ql-block"> 还有个遗憾,我们家离开部队多年,一直未有后勤部勤务员小谭叔叔的消息。记得1975年秋季时,我被保送上了大学。不久,我发现学校有个化学分析75级的学生,模样有点像小谭叔叔,我特地去找他一回,问问他是否姓谭,他说不是,问了他们家里是否有人在海南岛当过兵,他说没有。应是有缘人,他的模样确实有点象小谭叔叔。</p><p class="ql-block"> 值得幸庆的是,前几年,偶然间我得知了后勤部小罗叔叔的消息,他曾经是后勤部刘守俭部长的勤务员,他原先是师部警卫连的,估计是借调在师后勤部,现住在广州东莞那边。我主动和小罗叔叔打了电话,并加了微信,这几年我们经常在微信上问候,小罗叔叔还告诉我,当年我们家搬家时,他和小谭叔叔一块帮我们家装车呢。小罗叔叔和小谭叔叔他们都是六十年代的兵,现在都是七十多多奔八十的人了。我衷心的祝愿他们健康长寿!幸福满满!万事如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仅以此篇记录我们在部队的日子,记录我们欢乐的童年,仅以此篇赠与当年在军营里长大的小伙伴们分享!赠与原6925部队子女小学的学长们学弟学妹们分享!与朋友们分享!与各位分享!也祝各位开心快乐每一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范家后人 敬上</p><p class="ql-block"> 2022年11月8日 于海口</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附图片36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3年,我们第一次到文昌南阳寻找部队旧址时,在当地村民的帮助下,我们找到了当年的师部礼堂旧址,仅剩下一面墙和2根粗大的柱子,从2根柱子的造型还可看出当年的“仿苏”或“仿欧”设计。</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年的师部礼堂仅剩下一面墙和2根粗大的柱子,孤零零的2根柱子见证了当时的热闹与辉煌,它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当年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当地村民的帮助下,我们找到了当年师部的灯光球场,球场的水泥地面大部分都还存在,旁边都被杂草掩盖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历经半个世纪,球场看台大部分被杂草淹盖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看台位置大多被杂草淹没了,印象中,球场北面也有7~8级看台,可能是被拆毁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3年时,我们第一次探访南阳驻地旧址,看见这栋残存的部队营房周边被杂树、芭蕉树、槟榔树围住了,看着有点心酸。</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该图片摄于2017年10月份,那时不知为何,当地已经把这栋营区老房子前面打扫清洁了,可以看到房子全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片中心是当年的文昌南阳驻地部队学校旧址,还可以看见地面仅剩下一点墙砖。当地村民还告诉我们,2016年时,来了2辆大巴车,约有1佰人左右来参观营房旧址。估计可能是原43军128师的子弟,他们父辈在这里驻扎了许多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偶得的珍贵的一张6925部队子女小学集体照片,高年级的在最后排,二~三年级的在中间,低年级的在前排。我们班的同学都在中间,可惜照片不太清楚。</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照片是海南军区某部幼儿园大班合影,照片摄于1964年六一节,拍摄者应是部队的。1962年秋季至1964年秋季,我们部队子女小学的草房校舍就在幼儿园背后不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6925部队子女小学一九六七届小学毕业班照片,是珍贵的黑白老照片。摘至部队小学校友微信群。</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为五指山原6925部队电影队队长的珍贵照片,摘至原部队子弟小学 校友微信群。</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为五指山原某部机关广播站端庄漂亮的广播员珍贵照片,照片应摄于五十年代,摘至原部队子弟小学 校友微信群。</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为:英俊帅气的小罗叔叔,他曾经是五指山原某部警卫连战士,后来借调师后勤部做勤务员兼警卫工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为:帅气的小罗叔叔身着1965年之前的军服,那个年代的军服都是纯棉的,容易褪色发白,之后部队都是穿着的确良混纺的军服不容易褪色。</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片是青春靓丽的晓玲同学,我们父辈曾经是后勤部的搭挡,我们的母亲都是琼崖纵队的战友,我们是发小。一转眼、分别了半个世纪还能见着,真是开心!</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片右1右2分别是靓丽的丽莎同学和秋妹同学,右3是黄小曼校友,照片应该是参军一段时间后拍摄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为我们班的女同学,顺序是晓玲同学、丽莎同学、秋妹同学、少琴同学、丽丽同学、李环同学、俊华同学、燕玲同学、小平同学。</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为我们班的男同学,顺序为士军同学、龙文同学、忠德同学、海春同学、海生同学、跃华同学、文广同学、小明同学、吴雄同学。</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班的同学,顺序是小华同学、连光同学、华光同学、赵慧同学、会起同学、连光同学及他的战友。 赵慧同学曾经是班里唯一的军垦战士,曾经是广州军区海南生产建设兵团的广播员,她百灵鸟般的甜美声音曾经响彻兵团营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为:六十年代时、原6925部队司令部政治部家属民兵排合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照片是通什南圣河,位于南圣镇文化市与大山之间。六十年代时,我们曾在南圣河里玩水、洗澡、初学游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为五指山原某部驻地机关大院旧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为五指山原某部驻地办公大楼旧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为五指山原某部驻地大礼堂旧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为五指山原某部驻地大礼堂旧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原师部大礼堂旧址,于1964年下半年落成。我们小时候曾在里面观看过演出和玩耍,1964年大台风时,许多部队家属和孩子们都转移到礼堂内躲避台风。1965年元旦时,师部第一次在礼堂举办大型游园活动,部队学校组织我们师生都参加了游园活动。师部大礼堂已经落成半个多世纪,估计后来应翻新修饰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为五指山原某部警卫连驻地旧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7年10月,我们举办了纪念6925部队子女小学1967届小学毕业50周年活动,我们有11个同学参加了回部队学校和部队营房旧址参观活动,还有10多个同学未能参加我们的活动。我们在原部队司令部大楼旧址前面留影,照片是留守士兵帮我们拍摄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为五指山原某部后勤部驻地旧址,照片由原部队老兵提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为五指山原某部后勤部首长宿舍旧址,已人去房空,杂草植物爬满屋顶……</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半个世纪前的我们学校旧址,楼房依旧在,已成为当地人的宿舍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五指山原某部机关大院旧址中的一棵大凤凰树,我们故地重游时,正值凤凰树花开红艳艳的最美时光。摄于2021年5月</p> <p class="ql-block">近2年,我在制作同题材的美篇时,曾选用了我童年回忆录的部分段落和照片,因疫情影响呆在家才能静下心来,重新把童年回忆录进行梳理补充修改完善。本美篇采用的照片和名字,如有侵权或涉及隐私,请私信告知,可以删除或修改。</p><p class="ql-block">谢谢各位分享!祝各位开心快乐每一天!</p><p class="ql-block"> 全 文 完 !</p><p class="ql-block"> 2022年11月8日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