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情万里,宦海一舟——苏轼在海南

飞天红叶(刘开足)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四川眉州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都有极高造诣。苏轼年少扬名,但因其生性豪放,为人率真,与以王安石为代表的“新党”和以司马光为代表的“旧党”政见不合,先后三次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惠州(今广东惠州)和儋州(今海南儋州)。<br> 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年逾六旬的苏轼被贬儋州为“琼州别驾”。四月中旬从惠州出发,六月中旬经雷州半岛渡海到达海口琼山,停留十余日后前往儋州。元符三年四月(1100年)获赦,北归途中因天热中暑于次年八月客死江苏常州,享年六十六岁。苏轼在海南谪居三年,虽有“人生如梦”的低迷,但更多的是“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中所体现的乐观向上的豁达和对生活的热爱。在海南,苏轼劝农重耕、开挖水井、开坛讲学,其德、其情、其才不愧为“一代传人”,无不为后人所景仰。<br> 照片拍摄于2022年3月。<br> 海口苏公祠在琼山区五公祠园内,其实是先有苏公祠后有五公祠。苏轼被贬登陆海岛,曾寓居金粟庵,他带领当地百姓挖掘洗心泉和浮粟泉两井(洗心泉已经湮没),之后民众感念其善举在泉井之上建浮粟亭和洞酌亭。明朝万历年间,金粟庵改名苏公祠。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为纪念唐宋时期李德裕、李纲、李光、赵鼎、胡铨五位蒙冤被贬名臣在苏公祠西侧建五公祠,也称“海南第一楼”。现在进入园内寻访,凭吊的是“六公”。 苏公祠前依一湖碧水,掩映在繁花绿树之中,闹中取静,曲径通幽。 进入山门,迎面便是苏公祠,大门两侧楹联书:“忠良胜迹存正气;瀛海光辉启文明。” 过门厅,后堂是苏公祠正厅,前坪两棵鸡蛋花树于100余年前从南美引种,如今,枝条粗壮,树形美观,每年5—10月满树盛开朴素淡雅、清香四溢的花朵,寓意“洁净”、“吉祥”和“富贵”。 正厅中央立苏公全身塑像,前柱书“此地能开眼界;何人可配眉山?”,内柱书“读公书近四十年,追溯宗盟,渊远浑忘流派别;离吾乡约两千里,仰瞻遗像,风微弥觉感人深。”。 肃立祠中,瞻仰大家风骨,追忆先生风采,益生敬仰之情。 塑像后列三块牌位,分别是苏公与其子苏过和学生姜唐佐。壁龛两侧楹联书 “道德文章千秋颂;才华气节百世尊。”,横批“高山仰止”是后人对东坡先生的无上尊崇。 苏公祠东侧是琼园。那时当地人常饮浑浊河水,苏轼经过勘察在此找到地下水源,并指给当地人说:“依地开凿,当得双泉。”,这便是苏轼 “指凿双泉”的典故,其中一口泉水常冒气泡,宛如粟粒,故名“浮粟泉”。 如今,井水仍清澈见底,水流不断,掬水尝之觉清冽甘美。泉井照壁嵌石刻对联,以古篆体雕琢,查阅资料后方知是:“泉飞藻思;云散清襟。” 儋州,曾称儋耳郡,唐朝时改为儋州,北宋熙宁六年设昌化军,以中和古镇为治所。梁大同年间(公元546年),岭南巾帼英雄冼太夫人始将郡治迁移至此。明洪武六年(1373年)筑城,东南西北各设城门,东为德化门,南为柔远门,西为镇海门,北为武定门,现仅存镇海、武定两道古城门。 恍榔庵坐落于中和古镇南郊,是苏轼谪居儋州时的住处。苏轼父子初到儋州时无室可居,幸蒙昌化军使张中和众乡亲相助在桄榔林中建起三间茅屋,取名“桄榔庵”,苏轼兴奋中作《桄榔庵铭》和《新居》诗,元代以后曾多次修缮,并于清代兴办"桄榔书院",但民国时尽毁。如今,在一片荒芜中只留下一块明成化年间记载重修桄榔庵的中正碑,苏轼在《桄榔庵铭》中写道“生谓之宅,死谓之墟”,此地并没有成为他的归宿地,却早已是一片“空对月”的废墟。 在桄榔庵西侧不远,有一口古水井,是苏轼当年率众人所掘,泉旺水甜,乡亲们将水井命名为“东坡井”。 数百年来,清甜的井水从未干枯过,至今还在使用,滋养着一方百姓。 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苏轼在新春佳节来临之际写下《减字木兰花•立春》咏春词:“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受苏轼文化倡导的影响,近千年来,中和古镇百姓都很爱吟诗作对,享誉“诗对之乡”,每逢春节,古镇大街小巷的门柱上都会贴上手写春联,对生活寄予美好愿望。 苏轼作为文化传播的开拓者,在他的倡导教化下,中原文化与海岛文化逐渐走向融合。寺庙照壁挂满对联,古风犹存。 古巷挂壁香炉插的不一定是沉香制的线香,但贴上的是天香,不失为一种豪气。 求财时仍带着诙谐浪漫,这或许是东坡遗风。 东坡书院位于中和古镇东南侧。北宋绍圣五年(1098年),载酒堂始建,是苏轼讲学和以文会友的场所。后经重修扩建,明代更为现名。院内环境清雅幽静,建筑古朴庄重。 简朴的书院大门门楣上挂着“东坡书院”横匾,是清代著名书法家张积所书。 进大门过载酒亭是载酒堂,门柱挂清代儋州知州张霈所撰楹联:“生面重开,更有客吟诗,对此茂林修竹;芳踪如晤,看执经问难,依然沂水春风。”,堂内悬挂"载酒堂"匾额,正中是东坡先生讲学彩雕,好友黎子云在认真聆听,儿子苏过恭敬地伫立一旁。<br> 苏轼到儋州的第二年,当地好友黎子云提议在其住宅旁建一座学堂,用于苏轼设坛讲学、文友聚会,苏公借 “载酒问字”典故为房舍取名“载酒堂”。四方学子仰慕苏轼大才远道前来拜师,读书求学蔚然成风。在载酒堂,培养出了海南历史上第一个举人姜唐佐和第一个进士符确。<br> 载酒堂后面是东坡祠,厅中题匾有“鸿雪因缘”、“一代传人”。东坡先生授徒讲学,使儋州乃至海南求知修业的氛围日渐浓厚,涌现出不少出类拔萃之才,开创了海南人进士及第的先河,使得“琼之有士始于儋”(正德《琼台志》),以至后人在评价东坡先生这段经历时,发出 “东坡不幸海南幸”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