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不住秋光秋水秋色漫,鎖不住秋思秋語秋夢游。

素馨

<p class="ql-block">古都北京的秋是迷人的,銀杏黃,楓葉紅,菊花綻,荷成殤。天氣不冷不熱,是最適宜於人們享樂的季節。</p> <p class="ql-block">11月1日,我們從圓明園的南門進入園子,穿過正覚寺,來到綺春園。</p> <p class="ql-block">綺春園由數個小型湖泊和山崗組合而成,山崗穿插,水繫回環,布局自由散漫,頗受遊人賞識。</p> <p class="ql-block">半畝荷殤,一莖殘荷;身披滄桑,不勝襤褸;兀然挺立,風骨猶存。</p> <p class="ql-block">參天的大柳樹,長長的柳枝幾乎低垂到地面,臨風起舞時,婀娜多姿。</p> <p class="ql-block">聽,微風從身邊吹過,柳動影隨。</p> <p class="ql-block">圓明園也有瑰艷似火的紅葉。</p> <p class="ql-block">北京有不少已成「氣候」的銀杏大道,據說,最典型的當屬近千米的圓明園銀杏大道。金黃色的銀杏大道成了市民鍾愛的「拍照打卡地」。</p> <p class="ql-block">圓明園銀杏大道,黃成一片。極致的黃澄澈的藍,陽光一照,通體明媚。難怪老舍說:「秋天一定要住在北平,北平的秋天沒有一樣不令你滿意的」。</p> <p class="ql-block">寓意鍥而不舍,奮發向上的「爬山虎」,即使是五彩斑斕的季節,在圓明園的銀杏大道上,一點也不遜色。</p> <p class="ql-block">諧奇趣遺址前,成片的蘆葦叢,搖曳風姿,金黃奪目。諧奇趣是圓明園西洋建築群(1751年)建成的第一座建築。</p> <p class="ql-block">黃花陣,是個花園迷宮,是仿照歐洲迷宮而建的花園。陣中為髙臺圓基八方西式亭。陣牆髙約1.2米,鑲卍字雕花青磚牆面,故也稱萬花陣。如今的黃花陣,是在原址按照原樣修復的。據記載:盛時中秋之夜,皇帝在此舉行燈火晚會。皇帝就坐圓亭中,居髙臨下四望手持蓮花燈的宮女,尋徑東遊西奔,為先到達亭中的宮女行賞引為樂事。</p> <p class="ql-block">邊走邊看邊尋,找到了海晏堂遺址,圓明園西洋建築群最大的宮殿。</p> <p class="ql-block">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還沒明確把圓明園規劃為遺址公園前,圓明園遺址一堆廢墟,四處殘垣斷壁,雜草叢生。那時我們隨意踐踏、攀爬殘留的文物,保護文化遺產的意識幾乎是零。</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清整後的大水法遺址,如今成了</span>圓明園的標志。它靜靜地矗立在那裏像一段凝固了的歷史。</p> <p class="ql-block">今年是圚明園罹難162周年。你無法想象,作為「萬園之園」,在一把火之後,我們失去了怎樣的圓明園。它是中華民族永久性的創傷。(<span style="font-size: 18px;">大法水全境圖</span>來源網絡)</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圓明園,經過無數人幾十年的努力工作,辛勤付出,搬遷了圓明園內住戶,徵用園內農業用地,築起園圍牆,挖湖造山,清整了古建基址,鋪路修棧道,建立博物館,對全園進行了綠化美化。今天再次到此游玩,全然不認識了,變化太大了。</p> <p class="ql-block">11月3日,沿着南長河(原稱髙梁河)北岸的五塔寺路,前往五塔寺,如今的「小眾」愽物館~北京石刻藝術愽物館。</p> <p class="ql-block">南長河南岸,是北京動物園北門,正對的河北岸,就是有著深厚歷史底蘊的五塔寺。當然,五塔寺是後來老百姓的俗稱,這座寺廟初建時,名為「真覺寺」。</p> <p class="ql-block">進入院子,看見大樹底下,黑壓壓的「時空交集」不少人。好奇走上前看,原來有人在石台上灑水造倒影拍照,果真是民間有髙手。</p> <p class="ql-block">這麼好玩的事岂能錯過!立馬趁著水還沒干,學拍幾张。</p> <p class="ql-block">擴音喇叭不停地播放,請不要在石台上灑水。不允許灑水後,又有人出一招,將手機「躺平」,用手機替代水來造影。哈哈!大家紛紛效仿學拍。</p> <p class="ql-block">這是用手機替代水造影,學拍的一張。用手機替代水造影,要想拍出完整的畫面,<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不太好拿捏,</span>不能急躁,<span style="font-size: 18px;">需要耐心。</span></p> <p class="ql-block">五塔寺內古銀杏、古柏、雪松鬱鬱參天。尤其金鋼寶座前的兩棵古銀杏樹,樹幹虯勁,枝繁葉茂。它們見證了古寺香火鼎盛的時代,以及民國時期被拆毀的命運,伴隨這座名塔走過了近600年的滄桑歲月,是真覺寺金剛寶座歷史變遷的親歷者和見證者。</p> <p class="ql-block">金剛寶座是明代早期的皇家佛塔建築,是北京地區藏傳佛教建築重要遺跡。其遍身浮雕,自上而下,由表及裡,幾乎處處都有藝術裝飾。</p> <p class="ql-block">金剛寶座上五塔聳立的奇特建築,與塔前左右矗立的兩棵古銀杏樹相映成輝,令人賞心悅目。可惜的是,歷經波折,金剛寶座已經是五塔寺現存唯一完整的建築遺存。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的「小眾」,除了金剛寶座的「小而精」之外,還體現在博物館的「小而特」和「小而美」上。</p> <p class="ql-block">梁思成先生研究認為,五塔寺金剛寶座是該形式塔中年代較早而雕刻精美的一個,堪稱金剛寶座的代表性作品。</p> <p class="ql-block">行走在五塔寺中,以金剛寶座為中心,周圍設立著多個石刻陳列區。</p> <p class="ql-block">金鋼寶座北面,有一個巨大的石雕蓮花盆。它水面上漂浮著幾片落葉,金鋼寶座倒映在水中。這個拍照點吸引了不少游人,自覚地排起隊等候拍照。</p> <p class="ql-block">排隊獲得最佳角度後,逆光學拍了幾張。</p> <p class="ql-block">離開五塔寺,興致不減,又去了附近以水景為主,以竹景取勝,深具江南園林特色的紫竹院。今天,紫竹院唱主角的已不是竹子,而是多彩顏色的各種樹木和熱熱鬧鬧拍照的游人。<span style="font-size: 18px;">正午時分,</span>眼前這棵圓頂如傘的大樹,艷陽髙照下顯得格外的通透,鮮紅。</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同台</span>在紫竹院唱主角的還有菊花。近百盆菊花開得轟轟烈烈。欣賞片刻,決定「採」一朵最常見的黃菊。</p> <p class="ql-block">很久很久沒來紫竹院了。今天的紫竹院南長河、雙紫渠穿園而過,三湖兩島一堤一河一渠的格局,水面就佔了地面的三分之一。想到京城雖沒有大江大河穿城而過,却有不少湖泊「靜默」在皇家林園和國家公園之中,如紫竹院的湖泊「雖由人作,宛自天開」。</p> <p class="ql-block">11月6日,午後近黃昏,來到北京市中心的明城牆遺址公園。</p> <p class="ql-block">踏進遺址公園,一人多高金灿灿的葦草立即映入眼簾,興奮點陡然升起。</p> <p class="ql-block">明城牆遺址公園屬於古建築遺址類型的景區。位於北京崇文門東大街至東便門。東起東便門城東南角樓,西至崇文門。</p> <p class="ql-block">歷史上北京明城牆全長25公里,始建於明朝永樂17年(1419年)。如今北京原有的城牆在整體上已經不復存在了。現僅存的崇文門至城東南角樓的一段城牆遺址全長也只有1.5公里,它是內城城垣的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參天偉岸,聳立的古樹。據說,明城牆遺址公園原有的200多棵古樹都保留了下來。</p> <p class="ql-block">老樹明牆,相依相伴。</p> <p class="ql-block">真不敢相信這些古老的青磚有五百多歲了。據說這些青磚是用糯米漿砌成,堅實無比。沒想到在堅硬的磚縫里還會長出一株小樹,這是多麼頑強的生命力啊!</p> <p class="ql-block">1540延長米(1.5公里)的明城牆由於年久失修,人為損壞,城牆破損嚴重。仔細觀看,為了最大程度保存城牆滄桑、古樸旳原狀,修復工程是以現狀保護、排險加固為主,以少量補缺為輔。</p> <p class="ql-block">黃昏殘垣漫步。</p> <p class="ql-block">公園內金色的古樹掩映,綠草茵茵,令人平添幾多感慨。</p> <p class="ql-block">開放式的明城牆遺址公園從不需要門票(除了東南角樓)。最難得的是持續三年的疫情管控,人們尤其是附近的居民,仍可以在彎𨒂的1.5公里的小道上,來回漫步、跑步鍛練。放學後的孩子們,可以在此撒開的打鬧玩耍。大媽大嬸們可以在東便門東南角樓前的廣埸上,開心的跳起廣場舞。老人們曬着太陽,可以聚在一起聊起家長里短。陪護病人到附近同仁醫院看病的家屬或朋友,還可以在此小憩片刻。明城牆遺址公園為百姓提供了一處清靜、自然、古樸、蒼涼的環境。</p> <p class="ql-block">明城墻遺址公園東起的東便門城東南角樓,它是全國僅存的規模最大的城垣轉角角樓。</p> <p class="ql-block">沿著古老的城牆一直往東走,便來到東南角樓下。其建於突出城牆外緣的方形台座上,通髙29米。角樓重檐歇山頂,灰筒瓦綠剪邊,四面開箭窗上百個,前樓後廈。站在角樓下抬頭仰望,城樓真是龎大巍峨,深沉凝重。</p> <p class="ql-block">東南角樓的東南側便是東便門立交橋,遠處披著金色霞光的高樓建筑群,即是<span style="font-size: 18px;">京城CBD。</span></p> <p class="ql-block">11月8日,農歷十月十五,雍和宮。前一天在網上預訂門票時,并不知道今天是農曆十五。只想趁著「非必要不進京」沒有旅遊團,圖清靜,到雍和宮看看十八米髙的大佛。之後才知,我們恰好趕上了每個月的初一和十五人們到雍和宮祈福的吉日。</p> <p class="ql-block">排隊等待入宮的間隙,環視四周,這裡是雍和宮最南部:<span style="font-size: 18px;">牌樓院。大門坐東朝西,南側</span>有一座巨大的黃、綠琉璃磚瓦的影壁,東,西、北各立一座高大的木牌樓,金碧輝煌。還有一對石獅立在北牌樓前,很是威嚴。</p> <p class="ql-block">通過北牌樓,是方磚砌成的甬道,俗名輦道。甬道兩旁是參天的銀杏樹,地上落滿了黃色的銀杏葉。來祈福的人一波接一波,絡繹不絕。仔細觀察祈福的人,90%是年輕人。今天恰逢工作日,都未能影響他們前往雍和宮燒香祈福的熱情。</p> <p class="ql-block">雍和宮中路的建築主要包括:牌樓院、昭泰門、天王殿、雍和宮殿(即大雄寶殿)、永佑殿、法輪殿、萬福閣。只要按着中軸路線參觀,就不會走錯每個殿。</p> <p class="ql-block">在八角碑亭旁,可以看到懸掛著乾隆帝題匾「雍和門」的天王殿。殿前兩邊的青銅獅子,造型很生動。殿內正中金漆雕龍寶座上,坐著笑容可掬、坦胸露腹的彌勒佛。大殿兩側,東西相對而立的是泥金彩塑四大天王。奇怪?雍和宫是北京市内少有的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皇家寺院,怎麼會有漢傳佛教的彌勒佛和四大天王?</p> <p class="ql-block">參觀回來補了功課才知道,雍和宮作為寺院的一大特點就是: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兩大流派的融合體。</p> <p class="ql-block">香火真旺!梵香的香氣和煙霧飄散在整個寺廟。燃起三支素香,雙手合十,祈禱神的保佑和賜福。向佛的所在地,虔誠地鞠躬或跪在祈禱的長凳上,默念著內心的願望。之前就知道,雍和宮香火鼎盛,可親眼目睹這還是第一次。跪拜的男男女女是什麼樣的願望,我猜不出來,但我也有一份祝福在心中。</p> <p class="ql-block">出天王殿,就是主殿雍和宮,主殿原名銀安殿,是當初雍親王接見文武官員的場所,改建喇嘛廟後,相當於一般寺院的大雄寶殿。殿內正北供有3尊高近2米的銅質三世佛像。</p> <p class="ql-block">雍和宮院内除了銀杏樹,古柏古槐外,還有笔直高大的柿子樹。紅亮結實的柿子掛滿了枝頭。尤其是葉子被風帶走後,髙懸在半空中的柿子顯得格外醒目。它們不僅為秋天增了色,還為雍和宮添了彩。</p> <p class="ql-block">法輪殿是漢藏文化交融的結晶。殿內正中巨大的蓮花台上端坐一尊高6米的銅制佛像,面帶微笑,是藏傳佛教黃教的創始人宗喀巴大師。宗喀巴像背後,是被譽為雍和宮木雕三絕之一的五百羅漢山。五百羅漢山前有一金絲楠木雕成的木盆,據說當年乾隆帝呱呱墜地後3天,曾用此盆洗澡,俗名「洗三盆」。</p> <p class="ql-block">飛檐斗拱層層承托的琉璃屋頂。</p> <p class="ql-block">從法輪殿出來,便是高25米,飛檐三重的萬福閣。其兩旁有兩座樓閣飛廊連接,宛如仙宮樓闕。參觀到這里,你會發現雍和宮院落從南向北漸次縮小,而殿宇則依次升高,<span style="font-size: 18px;">巍峨壯觀。</span>查資料才知道,這叫「正殿高大而重院深藏」格局。</p> <p class="ql-block">進入萬福閣。閣內巍然矗立一尊大佛,高18米,地下埋入8米。佛身寬8米。<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須仰視才能遠遠凝視其高高在上的姿態。這尊大佛</span>是由六世達賴喇嘛進貢的、用一整棵名貴的白檀香木雕刻成的,是雍和宫木雕工艺的三绝之一,三绝又以万福阁内的大佛极负盛名。(照片來源網絡)</p> <p class="ql-block">早聽說,轉經筒的寓意是表達祝福,美滿和吉祥。今天,來到藏傳佛教的寺廟,就試著轉一轉經筒,念一下吉祥的六字箴言,感受一次藏傳佛教這種獨特的祈福方式,還可以為自己,為親朋好友祈求一份平安。</p> <p class="ql-block">雍和宮與國子監和孔廟僅隔一條馬路,距離很近。從雍和宮出來,進入古老的成賢街,即可到達元、明、清三代的國家最髙學府一一國子監。</p> <p class="ql-block">如今孔廟和國子監合并為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開放參觀。<span style="font-size: 18px;">進入孔廟後,我們先從孔廟西側的持敬門進入國子監參覌。</span></p> <p class="ql-block">國子監創建於元大德十年(130年),明初稱「北平郡學」,永樂二年(140年)又改稱國子監。這學府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建築佈局相當講究,&nbsp;</span>中軸線上分佈有集賢門(大門)、太學門(二門)、辟雍殿、彝倫堂、敬一亭等。</p> <p class="ql-block">進人學府院內太學門,即可見到一座瑰麗壯觀的琉璃牌坊。又稱龍門牌坊。它是北京唯一一座專門為教育而設立的牌坊。正反兩面橫額均為皇帝御題,是中國古代崇文重教的象徵。牌坊一共有三道門:文官走左,武官走右,皇帝走中間,所以稱龍門。當時不知道這些,不然一定要盡量跳躍進龍門。</p> <p class="ql-block">只開放的辟雍殿是國子監的中心建築,建於清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是我國現存唯一的古代「學堂」,是皇帝臨雍講學的場所。其建築風格很獨特,為重檐黃琉璃瓦攢尖頂的方型殿宇。</p> <p class="ql-block">辟雍殿外圓內方,環以園池碧水,四座石橋能達辟雍四門。構成「辟雍泮水」之制,以喻天地方圓,傳流教化之意。</p> <p class="ql-block">以前皇帝講學的時候,每次至少幾千人,沒有傳聲器,只能人傳人,究竟皇帝的原話是什麼,沒人知道。乾隆為了學子們有更好的受教環境,乾隆三十三年,給國子監老師學生修建一個大的教室,以供講學。這就是辟雍殿的由來。</p> <p class="ql-block">辟雍殿無梁無柱一覽無餘。內為彩繪井口天花頂,正面龍紋彩繪,設置龍椅、龍屏等皇家器具,以供皇帝「臨雍」講學之用。(照片來源網絡)</p> <p class="ql-block">國子監古槐成片,最著名的就是這棵位於彝倫堂前西側的「吉祥槐」。它是兩次擔任國子監祭酒(校長)許衡親手所植。至今已七百多年。「吉祥槐」歷經五百年的滄桑後,節斷心空,已經枯萎。乾隆十六年春天,古槐突發嫩枝新葉,生意婆娑,被人們認為此是祥瑞之兆。故此稱其為「吉祥槐」或「復蘇槐」。</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北京孔廟又名「先師廟」,與國子監相鄰,構成了左廟右學之制,</span> 孔廟不僅是國子監師生祭孔的地方,更是皇家祭祀孔子的地方。孔廟有三進院落。依次為先師門、大成門、大成殿、崇聖祠。聽說每年高考時節,會有一些北京家長祭拜孔子,期望孩子能如願金榜題名,也算是一種美好的祝願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孔廟顯得十分安靜、莊嚴。各</span>个院落内都有众多的石碑和碑亭,环境很优美。只開放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孔廟大成殿是祭祀主殿。</span>是供奉孔子神位,祭孔時皇帝行禮的地方。現存大成殿為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擴建而成。</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內供奉的孔子牌位。(照片來源網絡)</p> <p class="ql-block">孔廟石碑林立,是孔廟的一大亮點。</p> <p class="ql-block">「綠蘿紛葳蕤,繚繞松柏枝。」</p><p class="ql-block">孔廟的建築歷經元、明、清三朝的重建、改建、擴建早已不是元代初建的樣子,至今該院子里剩下的元代遺物就只有院子中的古樹。如今孔廟院中有古樹126株,最小的樹齡在二百歲以上,最大的樹齡有七百多歲。其中著名者十餘株,而最著名的有4棵,分別是「觸奸柏」、「大將軍柏」、「羅漢柏」、「柏上桑」,它們都是孔廟古樹的明星的明星。</p> <p class="ql-block">「柏上桑」,700歲古樹,該樹位於孔廟西側持敬門旁,據說是元代國子監第一代祭酒(校長)許衡所植柏樹。後來柏樹枯死,樹心成粉狀。飛鳥銜桑樹的種子於樹上,後來竟從柏樹中間長出了一棵桑樹,桑樹茁壯。</p> <p class="ql-block">「羅漢柏」,700歲古樹,相傳也是元代許衡所植。它在大成殿西側,粗大的樹幹上長滿了大疙瘩(大樹瘤),又圓又鼓,一個個大疙瘩很像是大肚羅漢的大肚子,因此得名。</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孔廟和國子監的古樹林里,你會發現有些古樹長着「眼晴」。這些眼睛有大有小,有睜有閉,眼睛的神態各不相同。它會用大眼睛平靜地注視着你,默默地看著你過來,默默地目送你離開。它讓人敬畏、引人遐想。</p> <p class="ql-block">11月15日早上,騎共享單車出北池子大街北口,正好看到故宮東北角樓。故宮四座精美的角樓,已經成為故宮的網紅打卡地之一。此時此刻好清靜,只有三兩人在悠閒的拍照。今天天空湛藍,已有600年歷史的明代建築故宮東北角樓,玲瓏奇巧,絢麗多彩。以護城河碧波蕩漾的水面襯托,把紫禁城的角楼映照在倒影之中,頗有臨水映皇城的詩情畫意。</p> <p class="ql-block">緊鄰故宮,有座800歲比故宮更古老的「最小城堡」,裡面有4件珍寶不能錯過。它就是有著「世界最小城堡」之稱的北海團城。團城高出地面4.6米,面積僅4500多平方米。團城體量雖小,但是內部卻不簡單。</p> <p class="ql-block">團城不大,一上來便可將主要建築一覽無余。這裡古木參天,綠樹成蔭。還有四寶:白玉佛、白袍將軍、遮蔭候和大玉甕(瀆山大玉海),其中遮蔭候和白袍將軍是古樹的封號。</p> <p class="ql-block">上團城看到有古樹出牆「迎客」,這便是團城四寶之一,著名的「白袍將軍」。白皮松為金代遺留,依舊枝繁葉茂,是整個團城最久遠的古物。據說,白皮松會像蛇一樣蛻皮,而且越蛻皮越白。因深得乾隆喜愛,被封為白袍將軍。</p> <p class="ql-block">團城四寶之二:遮蔭候。它是一棵800多年的油松,同樣植於金代。冠如偃蓋,樹姿平展奇特,已需要架子支撐。據說某年夏天,乾隆來團城納涼,中午時分因室內悶熱而轉移到戶外樹下乘涼,清風拂過,暑汗全消。乾隆龍顏大悅,遂封這棵樹為「遮蔭侯」。看來,樹一旦和皇帝扯上關係,也能上演一出封侯拜相的戲碼。</p> <p class="ql-block">團城四寶之三:瀆山大玉海<span style="font-size: 18px;">玉甕</span>。相比前兩棵和乾隆扯上關係的古樹,玉甕亭里的瀆山大玉海,是當之無愧的國家級珍寶。瀆山大玉海重約3500公斤,是中國現存的最早的特大型玉雕。它是元世祖忽必烈在至元二年(1265年)下令製作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玉甕</span>周身雕滿了海龍,海馬,海珠等,在波濤紋中栩栩如生,代表了元代玉作工藝的最高水準。據說明朝時<span style="font-size: 18px;">玉甕</span>一度被安置到真武廟,甚至被不知情的道士用來醃制鹹菜。幸運的是,乾隆年間玉甕被翰林院學者發現後找回,安放於團城,並增設了玉甕亭。</p> <p class="ql-block">團城主體建築承光殿。大殿紅柱金瓦綠剪邊,皇家範兒很濃。整座殿飛檐翹首,宏麗軒昂,是北京宮殿中少見的形式。</p> <p class="ql-block">團城四寶之四:白玉佛。承光殿內供奉的白玉佛是一尊由整塊白玉雕鑿而成的釋迦牟尼坐像,為光緒年間明寬和尚從緬甸募化而來獻給慈禧太后的禮物。頭冠及衣褶中鑲嵌著紅綠寶石,光彩奪目。1900年,八國聯軍洗劫了團城,玉佛的左臂也留下了侵略者製造的刀痕。不過現在遊人只能站在殿外欣賞,無法看清這一細節。(照片來源網絡)</p> <p class="ql-block">目前團城除了以上四寶可以看到外,其它配殿、展室都未開放。團城三面環水,過去站在城牆邊,就能拍到北海和白塔,現在都封了。南城牆邊雖然能看到的中海,但不允許拍照。團城保安級別在公園中是最高的。</p> <p class="ql-block">什剎海也稱「十剎海」,四周原有十座佛寺,故有此稱。它是北京內城唯一一處具有開闊水面的開放型景區。清代起就成為游樂消夏之所。改革開放後,這里更是京城吃喝玩樂休閒的網紅打卡地。</p> <p class="ql-block">以往熱鬧非凡的什剎海荷花市場,今天無花無人無生意。</p> <p class="ql-block">慶雲樓就坐落於什剎海岸邊,身後是煙袋斜街,西邊咫尺就是銀錠橋。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了诗酒流连之地。</p> <p class="ql-block">登上慶雲樓二層,推開臨桌的窗子,被譽為「北方的水鄉」什剎海一覽無遺。疫情前什剎海已成為一条文化街,荷花市埸、文化商店、小吃街、酒吧、銀錠橋、后海邊,從白天到傍晚,人們玩的樂此不疲,流連忘返,到處是浪漫的景象。三年來兇險的新冠病毒,把什剎海熱鬧的景象折騰沒了。要不然今天,我們也不可能在飯點,在沒有事先預訂的情況下,還能坐上百年老店的雅座,品着美食,看着窗外的美景。</p> <p class="ql-block">秋天最後的謝幕。</p><p class="ql-block">古都北京十一月初至中旬,除了有兩天風雨交加,席捲了無數的秋葉,氣溫驟降外,老天爺很給力。讓我們衝出了病毒的陰霾,自由自在地游走了十余處平時不常去的林園和愽物館。舒緩了壓抑的心情,綻開了輕鬆的笑容。謝謝您!北京的秋,待來年咱們再續情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