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里的故事(二)——我和珍宝岛

金飞镖

<p class="ql-block">  提起珍宝岛,岁数稍大一点的人都知道,这是我国和俄罗斯的界江乌苏里江中的一个小岛,面积只有0.74平方公里。为了捍卫我国的领土完整,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在这里爆发了著名的珍宝岛战役,并因此差点爆发核战争,最后以我们胜利结局。关于珍宝岛战役的来龙去脉那个时代的人都熟悉的很,我不多赘述。我只写一写我和珍宝岛的故事。 </p> <p class="ql-block">  我们连队驻扎在358高地,从连队旁边的山头上就能看见珍宝岛,沿着战壕走不到一个小时就能到岛上。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近珍宝岛是1976年9月9日。我记得我们正在358高地盖房子,自建营房。我们连队是1975年秋天从沈阳市调防到珍宝岛地区的,没有营房,需要自己建设,1975年冬天平整了地基,备足了石料。1976年春天开始建设,通过近一年的努力,主体已完工,正在装修抹灰。突然从广播里听到伟大领袖毛主席逝世的消息,大家都愣住了,本来大家热情十足,干的热火朝天,噩耗突然传来,感觉天都要塌了,一下像没了主心骨,日月无光,山林失色,都蔫了,晚饭都没吃多少。晚上连队接到上级命令,为防止苏军趁机进攻我边境,全部进入一级战备,全副武装进入珍宝岛我岸边的防御阵地。天黑后,我们手提着步枪沿着山上的战壕深一脚浅一脚地往乌苏里江岸边的阵地摸去,天黑的伸手不见五指,耳朵能听到江水流动的声音,却看不到对面的珍宝岛。在阵地潜伏到后半夜,苏军没有动静,上级又命令我们悄悄撤回了营房。</p> <p class="ql-block">在358高地远望珍宝岛(1975年冬)</p> <p class="ql-block">  第二次接触珍宝岛是1977年1月,我们连队执行珍宝岛护岛任务。据说这个工程是水利部1975年一号工程,所以也叫“七五一”工程。珍宝岛上游岛尖让江水常年冲刷逐年变小。这个工程就是对岛尖用石头护住,防止江水冲刷。从1975年开始,到1976年底,虎林县的民工就在周围山上的几个石场准备好了石料,1977年初由边防部队和地方一起实施了珍宝岛护岛工程。虽说是水利工程,但是是在界江上施工,当时和苏联的关系还挺紧张,所以我们边防部队也必须参与进来。我们是化妆成老百姓进行施工的,上级给我们发的狗皮帽子,蓝色的棉工作服。登岛施工的第一天上级从我们连队挑选了20名党员,大部分是班排长,由连长赵吉洋带队,组成敢死队,试探性登岛。我当时是六班长,有幸是其中一员。上午我们20名敢死队员分乘20辆装满石头的大卡车,当时还没有自卸车,还需要人工把石头从车上搬下来。上午10点前,我们把车开到乌苏里江边,等待上级登岛施工的命令。听说当时在虎头边防会晤站和对岸的代表会晤,通知其我方民工上午10点登上珍宝岛实施护岛工程,虎头会晤一开始,无论对方是否同意,我们马上驱车上岛进行施工。我记得那天出奇的冷,一月份正是一年中最冷的日子,满山遍野都是没膝的大雪。凌冽的寒风抽在脸上,像刀割一样。空旷的乌苏里江面上一马平川,寒风在这个通道里毫无阻挡,肆意横行。我们趴在装满石头的卡车上,手脚都冻的失去了知觉。10点正,一声令下,我们20辆卡车驶上江面,奔向岛尖。以最快的速度卸下车上的石头。一车石头还没卸完,苏军的巡逻直升机就飞到了我们头顶,盘旋了几圈飞走了。过了一会儿,巡逻车又来了。我们也不管他,他看他的我们干我们的。我们知道为了护岛工程,团里是做了打仗的准备的。在珍宝岛我岸边的树林里埋伏着我们的部队。一旦对方开火定叫他有来无回。一天下来,对方只是在会晤时提出抗议,也无计可施。我们就大胆的派出几十辆黄河、解放牌大卡车,出动八连和装甲连两个连队的人员,经过几十天的施工,圆满的完成了护岛任务,维护了我国领土的完整。</p> <p class="ql-block">没膝的大雪</p> <p class="ql-block">卫生员李勇利保存的护岛工程纪念茶缸</p> <p class="ql-block">  第三次接触珍宝岛是1977年夏天,浇筑岛上的水泥永久工事。一干就是一个多月。岛上原来有一部分水泥工事,我们是浇筑侧面和连接营房的一段通道。我记得正是最热的时候,虽说东北天气比不上河北老家,可是中午前后也是热的很。当时没有一件现代化工具,没有现在的水泥搅拌机,也没有电动振动棒,也没有水泥车,有的就是人,全部是人工作业,浇筑水泥工事要先把水泥和石子和在一起,没有搅拌机只能用铁锹和泥,和泥的水都是用水桶从乌苏里江一桶一桶打上来,工事修完后和泥的铁锹都磨掉了一小半。运送水泥就靠扁担挑两只胶皮桶,一桶一桶挑着水泥把工事修完。把水泥倒到工事模板里后也没有现在的振动棒把水泥捣实,也得靠人工用铁棍捣实。一天下来战士们身上汗水和水泥掺合在一起,连脸都看不出了,累的大家恨不得马上躺在床上睡一觉,但是同志们没有一个叫苦叫累的,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圆满的完成了珍宝岛上的水泥工事浇筑任务。也是这次在岛上的几十天,近距离把珍宝岛看了个仔细。我看到了守岛战士住的第一代营房,是用石头砌成的平房,据说有一年乌苏里江发大水,战士们早上起床一看鞋都飘起来了。后来又盖了第二代营房,是用水泥浇筑的一个二层楼的碉堡状的房子,主要是为打仗而建。当时还没有第三代以后的营房。看到了守岛战士修建的几条小路,有从江边小码头到营房的,有从营房到战壕的。还有营房后面小河上架起的一座小木桥,过了木桥就能看到战壕边上的英雄树。十大战斗英雄之一杨林就牺牲在这棵树下。后来七连副指导员张中华和战士们一起给小路起名为“北京路”、“上海路”,小木桥为“金水桥”。我记得这个故事还刊登在沈阳军区的《前进报》上。</p> <p class="ql-block">珍宝岛第一代营房</p> <p class="ql-block">珍宝岛第二代营房</p> <p class="ql-block">珍宝岛第三代(一层)和第四代营房(二层)</p> <p class="ql-block">珍宝岛第五代营房</p> <p class="ql-block">当时修建的“上海路”</p> <p class="ql-block">英雄树(也叫杨林树)下的工事</p> <p class="ql-block">珍宝岛上的工事</p> <p class="ql-block">  后来我调到团部后到珍宝岛的机会就更多了。一是经常下连队蹲点,另外主要是我们股有照相机,上级首长来视察,或是地方的同志来团里办事,首长和战友的亲属朋友来部队探亲,珍宝岛是必去参观的地方。所以团首长就派我去给他们照相。</p><p class="ql-block"> 我记得1984年毛泽东主席长子毛岸英的妻子刘思齐到珍宝岛参观;沈阳军区副司令员李化民到我团视察;黑龙江省委书记陈雷到我团视察参观。我都有幸陪同到珍宝岛和七里沁岛等边防一线并给他们拍照。</p> <p class="ql-block">毛岸英的妻子刘思齐(刘松林)在珍宝岛参观(左起政治处副主任史文奎、刘思齐、团政委谭继友、司机王守民)</p> <p class="ql-block">右二为刘思齐</p> <p class="ql-block">沈阳军区副司令员李化民到珍宝岛和七里沁岛视察</p> <p class="ql-block">黑龙江省委书记陈雷到珍宝岛参观</p> <p class="ql-block">陈雷在珍宝岛第二代营房门前</p> <p class="ql-block">黑龙江省委书记陈雷(右五)和我团部分干部合影</p> <p class="ql-block"> 还有一次让我难忘的是在岛上竟然被战士们养的狗咬了。那是我陪同省军区检察院的领导到珍宝岛调研,晚上住在了岛上,早晨起床后我独自一人在岛上散步,这天早晨的岛上很安静,呼啸的东北风停止了嚎叫,有几只麻雀在路边找食吃,“北京路”和“上海路”让战士们打扫的干干净净。我正沿“上海路”往江边走,突然有两条狗汪汪叫着向我扑来,一只黑贝,一只大黄狗,吓了我一跳,但马上就镇静下来。两只狗还挺训练有素,一只在前面,另一只绕到我的后面,不停的朝我狂吠,我当时还挺冷静的,朝着前面狗的下巴猛踢一脚,疼的它嗷嗷的跑走了,趁我踢前面狗的时候,后面的狗咬住了我的棉裤角,这时候战士们听到狗叫马上过来把狗赶跑了。我一看把我的棉裤都撕破了。亏的是冬天穿的厚,要是夏天我就要挂彩了。后来战士们介绍说他们的狗只要不是岛上的人一律视为敌人。我记得我们连队的狗,只咬不穿军装的人,只要是当兵的都视为朋友,所以我大意了。</p> <p class="ql-block">当时的珍宝岛全貌</p> <p class="ql-block">当时的珍宝岛全貌</p> <p class="ql-block">1984年团政治处收到中国新闻社的约稿,说是在海外杂志刊登一个《重返珍宝岛》的栏目,需要一组珍宝岛守岛战士的生活照片,处领导把任务交给了我,我等了好几天才找到一辆顺风车,把我捎到岛上。说实话我对新闻图片一点都不在行,也不知道怎么拍,只能是按照自己的想象,在驻岛战士的配合下拍了几张照片,回到团里马上洗了出来,以最快的速度给北京中国新闻社邮去。可还是晚了一些,还受到新闻社的批评,说新闻图片是有时效性的。可是他们忽略了我们这是边境,交通、邮政都不方便,洗照片也得在每天有限的几个小时发电时完成。不过他们说也用上了两张图片,通知说已经发往海外。</p> <p class="ql-block">这是当时拍的守岛战士器械训练</p> <p class="ql-block">这是当时拍的守岛战士器械训练</p> <p class="ql-block">这是当时拍的守岛战士在体育锻炼</p> <p class="ql-block">这是当时拍的守岛战士在体育锻炼</p> <p class="ql-block">这是当时拍的战士在闲暇之余照相留念</p> <p class="ql-block">守岛战士打鱼改善伙食</p> <p class="ql-block">我最后一次上珍宝岛是2011年,在我离开近三十年后重返珍宝岛,单位放假半个月,几个同事都同意和我一起回老部队看看。7月份的一天,终于在阔别近三十年后又踏上了珍宝岛。我们上岛的那天,风和日丽,天上有薄薄的云彩,太阳一会儿出来,一会儿躲到云彩里,好像时间长不见害羞似的。我们在团卫生队长的陪同下坐巡逻艇过江,在岛上看到了熟悉的第一代、第二代和第三代营房,看到了杨林树,看到了我们亲手修筑的工事,还看到了“北京路”和“上海路”,一切是那么的熟悉,也是那么的陌生。珍宝岛的大门变了样,用钢筋水泥代替了用树枝圈成的拱门,战士们住上了第五代营房,岛上也架上了高压线,通上了长明电。不再用发电机发电,也不用手摇发电机看电影了。用上了浮桥式码头,路面都修成了水泥路,条件是大大改善了,和三十年前相比是天翻地覆,日新月异。前几天看了一个视频,2021年珍宝岛上又盖起了第六代营房。愿我们的部队变得更好,珍宝岛变得更美丽,成为镶嵌在北部边疆上的一块珍宝。听说现在也不叫边防团了,归北部战区管辖了。我不仅感慨,部队变得是环境,变得是营房,永远不变的是珍宝岛精神。</p> <p class="ql-block">岛上的土路变成了水泥路</p> <p class="ql-block">岛上面貌一新</p> <p class="ql-block">杨林树也长高长粗了</p> <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的珍宝岛大门</p> <p class="ql-block">现在的珍宝岛大门</p> <p class="ql-block">和同事一起在209高地</p> <p class="ql-block">和同事一起登上珍宝岛</p> <p class="ql-block">2000年就通长明电了</p> <p class="ql-block">珍宝岛第六代营房(借用战友王强的视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