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中之凤是母亲

秋韵刚露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人中之凤是母亲</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节选)</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87年大年初二晚上,我和父亲聊起了母亲,聊了整整一个晚上。母亲几十年闪闪发光的人生历程让父子俩感慨良多,赞叹不已。当我亲耳聆听父亲对母亲发自肺腑的诸多赞美之辞时,我就下决心:一定要为母亲写篇东西!一晃27年过去了,如今就来了却我的宏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母亲姓李,名雪珍,化州县新安镇蛇塘村人。生于民国14年(1925)2月4日,卒于2012年5月2日,享年88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母亲不仅是一个温良恭俭让的贤淑女,还是一个仁义礼智信的大丈夫。用父亲的话说:母亲是人中之凤。她的一生可歌可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细述母亲之前,必须先说说我爷爷,因为是他给我讲了很多特别是我记事之前的母亲的事迹,否则母亲很多精彩的故事早就石沉大海了。我爷爷兆安公活泼开朗,爱说爱笑,风趣幽默。这可能是他长寿的重要因素。这样的性情在观念保守的旧农村显得很是独特,却与母亲的秉性十分投缘。这可能是这两位相差50多岁的爷俩惺惺相惜的重要原因。爷爷很喜欢我这个会背古诗的孙子,从我五岁左右开始就经常在晚饭后拉我到他房间给他背诗,唱革命歌曲,讲父亲教我学文化的故事等。而他不仅给我讲了母亲很多动人故事,还不厌其烦地夸耀母亲如何的勤奋、善良、节俭、正直、聪慧、多才、孝顺,等等。在他眼中,母亲是个十全十美的人,是下凡仙女。他多次当着伯父伯母堂兄堂嫂等众人的面说:“邱家娶了雪珍,是我们十八代先祖修来的福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篇首:家教铸就奇女子</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母亲是个品行非常优秀的人,优秀到堪称完美,完美到几乎找不出半点瑕疵。这绝对与她从小受到严格的家教密切相关。我虽然没有亲眼目睹外婆家的家长如何对母亲进行家教,但我却亲身多次领教过外婆家严格到几乎苛刻的家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外婆家人丁不旺,从我记事时起只有外婆、舅父、舅妈、表姐四人。我小时候常去外婆家,上中学前每个寒暑假都会到外婆家住上一段时间。可能是他们把母女情兄妹情转移到我身上,也可能是他们知道我因为兄弟姐妹多长年吃不饱,也可能仅仅因为我是个男孩,外婆一家总是待我如上宾。不仅天天白米饭管饱,每餐鸡鸭肉鱼虾蛋至少有两样,各种家种和野生的水果应有尽有,总之好吃的都让我吃个够。在那饥饿的年代,我只有在外婆家才没有饥饿的感觉。然而外婆和舅父(舅妈耳背比较严重,沟通有困难)丝毫也不会放松对我进行家教,时刻不忘向我灌输他们的行为准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外婆家的家教有几个显著特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是随时随地。家教已成为外婆家一种生活习惯,自然而然,见缝插针。外婆主要利用我和她同床睡觉,一起放牛,抓田洞鱼,摘菜洗菜等时机进行;舅父白天很忙,他主要利用晚饭时间实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是内容繁多。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无所不包,可以说涵盖中华传统道德全部内容。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是注重细节。言谈举止行走坐站都有许多讲究。“吃饭礼”是舅父每次见面必讲的内容。半碗酒下肚就开讲:饭桌分上下座,上座只能是长辈和客人坐;要让长辈和客人先入座,先动筷子;晚辈要端起饭碗向长辈和客人行吃饭礼后才能动筷子;同一个菜不能重复夹两次以上;只能夹靠近自己一边的菜;夹菜要一次完成,不能翻搅挑拣,等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是大有来头。外婆特别是舅父大字不识一个,但讲起家教族规就滔滔不绝,出口成章,现在想起来他们背诵的东西很可能出自他们的族规祖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五是言传身教。外婆舅父要求我做到的,他们一生都在实践着。舅父在道德品格上与母亲像是一个模具印出来的,是一个集传统美德于一身的地道农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六是严格要求。舅父似慈父,每次吃饭他总把好吃的夹满我的饭碗,可我一不小心犯了吃饭规矩,他会毫不留情地用他的筷子敲打我的手,甚至把我的筷子打落在饭桌上,坐一旁的表姐见了都直吸凉气。外婆说,解放前犯大错的人还要到宗祠跪拜、烧香以示思过、忏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外婆舅父如此,母亲的父亲和爷爷奶奶对母亲的家教严厉到何种程度就可想而知了。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母亲就是在这样严厉而又细致的家教熏陶下,成长为一个传统美德十足的姣姣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大爱无边活菩萨</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母亲经常把“积德行善”四字挂嘴边,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践履她的德和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母亲温柔善良,性格开朗,为人随和,与人为善。不管对谁,生人熟人,男女老少,总是笑脸相对,一团和气。与人交谈,总是面带笑容,柔声细气。我完全可以骄傲地说,凡是与母亲有过交往的人,都对母亲温柔敦厚、悲天悯人、乐观豁达、乐于助人等品质赞不绝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在农村时,母亲辈份高,年纪轻,与我四个堂嫂堂姐年龄相仿,母亲对她们关怀备至,常为解决她们的生活难题出谋献策,出钱出力。两个堂姐出嫁前经常与母亲同睡一床(父亲住在十几里外学校里),她们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她们妯娌婶侄相亲相爱互敬互助的事迹在乡里曾名嗓一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母亲身怀多种出众的技艺,经常有村里村外的妇女们上门求教求助,母亲总是有求必应,细心讲解示范或干脆上门指点。一年冬天,邻村一位姓王的妇女来我们家里向母亲讨教染布技艺,她们从家里谈到村东头的染布池,又谈回到家里。从中午谈到吃晚饭时。第二天母亲还应邀到她家边帮边教,忙了半天才回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母亲生就一副菩萨心肠,对禽畜甚至昆虫也充满爱心。她喂猪和鸡鸭时会不停的和它们说话,它们好象也能听懂她的话,见到她就欢蹦乱跳,叫个不停。母亲"不杀生"思想根深蒂固,不仅从不亲自动手伤害家禽家畜,别人屠宰禽畜时她连看都不敢看。我们家的猪养大了一般都卖给猪贩子,人家来抓猪时她定躲在房间抹眼泪。母亲一生不吃牛肉,她说:“牛吃得比猪鸡鸭都差,干活比人还苦还累,为人辛勤劳作一辈子,到头来我们还吃它的肉,太残忍了!”她甚至连小昆虫都不忍心伤害。在农村时我们家在山林边上,夏天常有不少毛毛虫光临家门,母亲从不伤害它们,也不让鸡鸭吃,更不准我们小孩子踩踏,她总是用木棍夹起来放到火灰屋顶上,还边用木棍轻轻地推赶边唠叨着:“快回你们家去吧!”“到处乱跑可危险噢!”如果她实在忙得顾不上,就会用扫帚轻轻地把它们扫进柴草堆藏起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母亲的孝行感天动地。我没见过我奶奶,但我爷爷长寿。做小学教师的父亲受诬陷被开除回家后就兄弟分家了,爷爷就一直跟随我们家生活。母亲尽最大能力细心照顾爷爷饮食起居,几年间我从未听到母亲半句怨言。讲几个我耳闻目睹的例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后所述,织布是一个繁杂而又艰辛的系统工程,每寸每尺都是母亲没日没夜艰苦劳动的结晶。母亲的衣衫补了又补,就舍不得为自己做件新衣服。我印象中在农村最后那几年她没去过她的外家,不是她不挂念她的外家人,相反,是因为她与她的母亲兄嫂感情太深,因为她没有一件没有补钉的衣服,怕她母亲哥嫂看到她衣衫破旧伤心难受。然而,她每年至少给爷爷做一件衣服(衫或裤)。</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家人多粮食不够吃,一年到头吃清水白粥,但母亲一定保证爷爷每日早晚两顿吃上白米干饭。母亲特别交待专做家务的大妹妹必须每餐亲自把爷爷的饭菜端到爷爷的房间,让爷爷独自吃饭,目的就是不让我们兄弟姐妹侵犯爷爷的专用菜煲。母亲经常向爷爷询问饭菜的多少,冷热,咸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爷爷对我说过,自打母亲嫁给父亲后,他的衣服都是母亲给洗的。夏天天热流汗多,爷爷为了减轻母亲负担不肯每天换衣服。母亲不让,把干净衣服塞进爷爷手里:“臭死了,快换!”逼着爷爷换了。冬天最多四五天也逼爷爷换洗衣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爷爷最后那一年多的日子里,生活基本还能自理,但手脚己很不方便,每次洗澡都是母亲给他擦洗身子,并帮他穿好衣服。爷爷逝世前一年多有个突出的习惯给孩提的我留下深刻印象,即逢人必说的话是夸耀母亲的孝道。因而母亲的孝行在家乡也名闻遐迩,村里村外的老人们常以母亲的孝道教育他们的子孙们:“看看人家有麟(父亲名讳)五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母亲一生慈悲为怀,乐善好施。在农村时常有乞丐上门乞讨,我们家虽然也穷,但母亲总是让乞丐千恩万谢的笑着离开。因而那些年光临我们家的乞丐真不在少数。一件发生在两角钱事件(见下文)四五天后的事让我铭心刻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54年是我们粤西地区迄今为止最寒冷的一年(也是我们家故事最多的一年),家乡的水塘都破天荒的结了冰。正月十九早上,因为天太冷,天还没亮我们兄弟姐妹全都起床了,到灶前和母亲一起边烧火煮饭边烤火取暖。天亮时饭煮好了,母亲把粥装进大瓦盆里,把前两天吃剩的糕点(我元宵节第二天从外婆家挑回的煎堆、发糕、点心)全部蒸上,把香葱酸菜拌上一盘,对我们说:“我去挑水,等你们阿叔(老家对父亲的称谓)起床后我们吃早饭。”挑着水桶出门去了。又香又甜的年糕,配上热气腾腾的三滚粥,加上香葱拌酸菜,在这寒冷的清晨,真是一顿十分难得又美味可口的早饭!兄弟姐妹早就饥肠辘辘,盼望着母亲赶快回来,叫醒父亲大吃一通。不一会母亲回来了,肩上没有挑水桶,而是双手扶着一个浑身哆嗦蓬头垢面沾满一身稻草稍的乞丐直接进了伙房。乞丐大约50多岁,打着赤脚,左脚有点跛,身上披着母亲的衣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母亲一阵乱叫:“快让开,让叔叔烤烤火!”指着我:“装盆热水让叔叔洗一洗。”把乞丐的瓦盆交给大妹妹:“洗一洗,装满一盆粥!”乞丐一口气吃了两大盆滚热的三滚粥和5个年糕后长舒一口气,才停止了狼吞虎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原来,母亲到村西头的水井挑水时,发现在大龙眼树下稻草堆里这个被冻得奄奄一息的乞丐,丢下水桶就扶他回了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乞丐吃饱了肚子,青灰色的脸上泛起一丝红光,开口问母亲:“你是有麟五婶吧?”母亲说:“是呀。”“久闻大名!久闻大名!名不虚传!名不虚传!”乞丐说。“今天不是遇到你,我很可能被冻死了!”“了”字拖得很长,且是哭腔。我直觉鼻子发酸。乞丐定是发现我们一家还未吃早餐,坚持要离开。母亲把父亲一件旧棉布衫和一双旧鞋给乞丐穿上,还包了3个糯米点心递到他手上。乞丐对母亲千恩万谢,一边后退一边不停的向我们鞠躬,直退到大门口才转身缓缓离去。还边走边一声高一声低的念叨着:“五婶,菩萨!”“菩萨,五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望着颤颤巍巍逐渐消失在萧瑟寒风中乞丐的背影,我心中突然产生了许多感慨:一个温暖的家对人们是多么重要!真庆幸我的家人有个虽然贫穷却充满温馨和快乐的家!要是这个世界所有人都有个温暖的家该有多好!我对母亲说:“这个乞丐过两天很可能又会因饥寒交迫倒在某个地方,谁去救他?天下那么多乞丐受苦受难,谁去帮他们?”母亲拍拍我的肩膀,语气略带沉重而又坚定地答道:“会有人帮助他们的,好心人多着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情此景令我心潮澎湃!刚满8岁的我暗下决心:"一辈子做一个像母亲一样的好人,尽力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是母亲在我幼小的心田里深埋下行善积德的种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注:(二)至(七)略过</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center;"><b><span class="ql-cursor"></span>尾声:顶天立地大丈夫</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我敢说,我们的母亲就是这样一位大丈夫!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母亲嫁给父亲后头七八年,是父亲混得最惬意的时候。虽不是大富大贵,在当时当地却也荣耀无比,风光无限。夫荣妻贵,年轻的母亲头顶着“师母”“师奶”的光环,享受着被尊崇和羡慕的欢乐和满足。农闲时常到父亲学校小住,常与父亲一起被父亲的雇主或学生家长邀请参加一些喜庆活动,吃香喝辣,享尽尊荣。但她并不因此养尊处优,而是保持一个普通农村劳动妇女本性,绝大部份时间都在老家参加体力劳动。在做大家庭的管家婆期间,她从不做高高在上指手画脚的大总管,而是身体力行,重活累活抢着干。那几年虽然她经手的钱财不少,她非但从不多占分毫,而且还把自己积蓄多年的私房钱贴个一干二净。这样的高风亮节不就是十足的富贵不能淫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父亲被开除回家后,分家时我们家除了几亩田地和一间老屋外,可以说是家徒壁立,一无所有。一家人好象一下子从天上重重的摔到地下,父亲萎靡不振,旁人冷嘲热讽。是母亲以她的乐观豁达、聪明才智和坚韧不拔抚平了父亲淌血的心房,使父亲挺起了脊梁,得以在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中,夫妻携手,艰苦奋斗,把我们这样一个大家庭建设成为一个人人羡慕丰衣足食其乐融融充满温馨的乐园,把七个幼小的儿女培育成国家有用之材,赢得了全家人的敬重和爱戴,也赢得了乡邻们的敬慕和赞扬!这不就是十足的贫贱不能移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无耻之徒妄图通过诬害整垮父亲达到霸占母亲的罪恶目的时,在大厦将倾之际,面对狂徒的威逼利诱,母亲大义凛然,痛斥无耻之徒:“我就是能活一百世也绝不进你的家门,除非你将我的尸首抬进去!”不惜以死抗争。这是何等的铮铮铁骨!何等的坚贞不屈!这样的清风高节,争光日月!这不就是十足的威武不能屈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总而言之,按孟子老祖宗制定的经2300多年历史考验的且为祖祖辈辈中华儿女公认的标准,母亲就是一个名符其实的大丈夫!一个大爱无边,勤奋刻苦,心灵手巧,多才多艺,清正廉洁,无私奉献,忠贞不渝的顶天立地的大丈夫!</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