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br> 这句话的三个关键字是“知”“好”“乐”,结合课改中对教学目标的表述来分析。教学目标的表述有“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也有核心素养层面的“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维度。“知”是“知道”,了解,更侧重知识层面和核心素养中的“文化基础”(含文化底蕴和科学精神)层面,心灵和个人感情未能深度参与认知活动;“好”是个人感情和心灵高度参与,更侧重“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和核心素养中的“自主发展”(含学会学习和健康生活);“乐”是心灵和个人感情高度参与认知活动,更体现实践与自我反思,相当于核心素养中的“社会参与”(含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维度。关于这三者的关系,张居正曾这样说:<font color="#ed2308"><b>“夫是三者,以地位言,则知不如好,好不如乐。以功夫言,则乐原于好,好原于知,盖非知则见道不明,非好则见道不明,非乐则体道不深。”</b></font>“知”是“好”的基础,进门才能深度思考;“好”是“乐”的基础,发现学习的“好”才能激发和保持“乐趣”。<br> 对于高一新生而言,每个学生的基础不同,他可能处于“知”“好”“乐”的不同阶段,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中的“乐学”的苗子,让他们激励和带动其他同学一起形成好学与乐学的风气。如我们学校有一个考入北大的同学在介绍数学学习方法的时候就是从讲数学之美开始的。能发现数学之美必然是建立在对数学的理解之上的,这也是深入学习数学的基础。<font color="#ed2308"><b>“知”“好”“乐”可以用来衡量同一时间内不同个体的学习状态,也可以代表同一个体在不同时间的学习状态</b></font>,以“知之”为起点,加上专注、认真和全身心投入,超脱分数之外,发现学习的美妙,激发内在动力,每个人都可以达到“乐学”的境界。<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分享“好”字:</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据说有位新闻发言人在别人问他一个不好回答的问题时这样说:“这个问题不好说,也说不好,我看还是不说好!”这里的好字出现三次,意思也有变化,足见好字含义的丰富!</div>在甲骨文中,子在左侧,女在右侧,表现的是母亲怀抱婴儿之意,多数人认为,母亲无私的爱和婴儿的绝对依赖是时间一切美好事物的本源。这是“好”的本义,后来又衍生出很多意义:①表示赞同,如喝彩中的“好”;②表示事情完成,过程终结,如《红楼梦》中的“好了歌”;③多音字,还读“hao”(四声),喜好和爱好,如本节孔子提到的“知之者不如好知者”,下面这句话就很好地融合了两个读音。<div> 好(二声)读书不好(四声)读书,好(四声)读书不好(二声)读书!<br><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br></div></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