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新课程方案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加快全省小学数学教师对新课标理念的理解,更好的应用于课堂实践,11月4日,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举办了山东省小学数学“新课标 新课堂”系列研讨活动,本次研讨会聚焦于数学文化教学与核心素养发展,坊前小学全体数学教师积极参了这次研讨活动。</p> <p> 在研讨活动中,首先由山东省教科院的徐云鸿主任做了《深化数学文化教学研究,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专家讲座,徐主任讲解了数学文化深化的依据与方向,数学文化研究方向与特色,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等内容,为我们以后的课堂组织,教学设计做出了指引。在融合数学文化的内容结构中,突出核心概念、基本原理、通法通则。教学上追求简约精邃,突出内容主干、认知重点与思维的转折关键。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总之,通过数学文化教学,让课堂最终实现文化味、儿童味、生活味、数学味的和谐统一,为数学教育立魂,全面发挥学科育人功能。</p> <p>第一节课是烟台市芝罘区文化路小学都丽丽老师执教的数学文化课《扇形统计图》,都老师从数学实际出发,以“恩格尔系数”为切入点,将数学与社会生活紧紧相结合。这种借助恩格尔系数学习扇形统计图的方式,将数学文化浸润课堂全过程,引领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同时,随着恩格尔系数的变化,让学生体会到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p><p><br></p> <p>第二节课是姜玉美老师执教的《分数除法》,本节课通过统一计数单位的形式带领学生学习了分数除法,充分运用转化这一数学思想方法。原来分数除法还可以用分数单位的思路来讲解,真是让我大开眼界。课堂中,姜老师放手将课堂还给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由所学分数除法意义与小数除法意义类似,借助图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以“运算的一致性”为知识主线沟通算理,促进算理融通。还利用《九章算术》一书中关于分数除法的记载,来引导学生找到分数除法的最简单的方法。</p> <p>第三节课,观摩了李玉波老师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以“剪纸文化”为载体,突出概念本质,培养学生推理意识。紧接着,借助剪纸视频,李老师抛出数学问题:正方形展板的边长可以是多少分米?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让学生感悟数学与人文相结合,寻因溯源,利用数学史中的书籍引导学生找到最小公倍数与公倍数。</p> <p>最后一节教师示范课是张靖老师带来的《数的再认识》。先从一个不带单位的计数器和3颗珠子入手,让学生找数,这种教学思路在开始还让我模糊不定。随着张老师进一步讲解,原来张老师是利用计数单位来打通不同数之间的关系。看似没有什么联系的数字,经张老师一讲,顿时让学生豁然开朗,原本分开的知识在张老师的课堂上一下一致起来。最后通过数学书教学,厘清数的来龙去脉,小数至小无内,大数至大无边。</p> <p> 接着是数学文化主题活动展示。烟台市芝罘区国翠小学给我们带来了数学戏剧《数说袁隆平》,烟台市芝罘区南通路小学给我们带来了数学戏剧《童心向党话长寿》,烟台市芝罘区文化路小学给我们带来了数学萌娃小讲堂《趣解“鸡兔同笼”》,在小萌娃的演绎中,让我们感悟到了数学的无穷魅力,讲不尽数学之瑰丽,学不尽数学之深远。学生们精彩生动的演绎,把每一个人物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故事都展示的完美至极。</p> <p> 最后,由烟台市芝罘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于玲,文化路小学杨勇,鲁峰小学李玉波这三位老师从不同角度,向我们阐述了他们对“数学文化”的理解,从中我们体会到将理性和感性有机融合,就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至真至美,因此我们需要将数学文化融入数学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只有以儿童可接受的形态,让学生感悟数学的意蕴,学生才能感受数学可亲、可爱。</p> <p> 本次研讨活动,让我感受到了新课标引领下的精彩课堂,我们要把握数学文化发展趋势,将知识学习与数学文化教育有效融合,找准切入点,发挥数学文化研究价值。同时,更好的钻研和领会新课标,在不断的思索中探索课堂艺术,在教学实践中提升专业素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