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再游五贤祠,这是一个不大的清幽之地,大山里面一所无人光顾的书院,原名泰山上书院。东有投书涧,西有香水峪,溪水环流,山石林立。</p> <p class="ql-block"> 由于长年大门紧锁,只能在门外去感受一下它的内涵。其实也不想去打扰那一份净土,只想感受一下历史赋予它的诗书气息。</p> <p class="ql-block">泰山书院始建于唐代,周朴在此创建栖真观。北宋学者孙复、石介在此建泰山上书院(石介是泰安市徂徕人士)。理学家胡瑗曾访学至此。明嘉靖年间在此建祠,祀孙、石二先生,题额“仰德堂”,后增祀胡瑗,称三贤祠。至清道光年间徐宗干重修时,又增祀宋焘和赵国麟,遂易名五贤祠。</p> <p class="ql-block"> 拾级而上,石壁陡峭。在两块巨石之间凿出了二三十个陡峭的台阶,攀爬起来如果没有扶链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这也许告诉求学的学生要有勇往攀登的精神吧。</p> <p class="ql-block">台阶尽头,一棵苍老的紫藤搭建起一个拱形的门洞,苍劲有力,在书院东侧,还有棵六七百年树龄的紫藤,犹如一条蛟龙盘旋在山涧旁,仿佛是书院的守护神。</p> <p class="ql-block"> 祠堂依山而建,屋后巨石林立,“讲书台”顺山势而建,台阶尽头,就看到一块平坦的巨石形成了平坦的讲台,讲台的后背也是一块巨石形成了天然的背板,在这儿听先生一堂课,是不是有修仙的感觉呢?</p> <p class="ql-block"> 祠后石崖上有明清时期的崖刻“讲书台”、“授经台”、“千秋道岸”、“能使鲁人皆好学”等,多少让人看出些儒家学府当年的影子。</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感受北宋时期著名学者石介先生在这里上课的情形。石介先生是家乡的骄傲,石介(1005—1045年),字守道,北宋初期教育家、学者、文学家,兖州奉符(今山东泰安东南)人。因他曾在家乡的徂徕山下从事著述讲学,故人们称他为徂徕先生。 石介的父亲石丙曾做过太常博士。他自幼勤奋好学。长大后外出游学,在应天府学学习期间,生活非常艰苦,吃不上菜,有时连口粮也不宽裕,但他仍安之若素,是当时府学中最用功的学生。</p> <p class="ql-block">每次来到这里,就有一种书香气息飘入心田,仿佛上了一堂课的感觉。古往今来的莘莘学子们,有志者事必成!</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p><p class="ql-block">少年辛苦终事成,莫向光明惰寸功</p>